對同一事物或事件的認知不同,是人與人難以談到一起的原因之一。 就具體的事物或事件,如果意識到對方與自己的認知不同,選擇先認可對方的意見,不多言回避或逃避,是明智的,這樣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爭執(zhí),因為你說服不了他,他也說服不了你,就如兩根無法相交但卻不停延伸的平行線,難以有個所以然,還不如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人是分圈層的,各個圈層的人會互相抱團取暖,人的階層也因此而固化,在同一個圈層里呆著是最舒適的。 人的認知也一樣,也是存在圈層現(xiàn)象和固化現(xiàn)象的,當人自己沒有意識到自己在認知方面的問題時,被說得再多也是聽不進去的,直到如果有一天有所意識,恍然大悟,但也有可能一直無法醒來,按著自己的思維模式繼續(xù)活下去…… 裝睡的人,叫不醒,就是不裝睡,睡得太實沉,要叫醒,也會是費神費事的。
認知是一個人智力的核心組成部分,它使人能夠感知和理解世界,從中學(xué)習、適應(yīng)和與環(huán)境互動,是個體通過感知、思考、記憶和理解等心理過程來獲得和處理關(guān)于外部世界的信息和知識的能力,它涉及知覺、關(guān)注點、記憶、語言以及推理、判斷和決策等解決問題的方法。 認知差異的產(chǎn)生,雖然有教育背景、信念理念、文化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等方面的因素,但感覺在當今這樣的資訊社會,個體對資訊的接收、判斷與處理決定了個體對事物的認知。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認知方面的局限,既要靠資訊去拓寬認知,也要學(xué)會能跟認知不同的人相處。與認知低于自己的人相處,人會計算此時的成本效益,是否值得?與認知高于自己的人相處,則又需要勇氣,不怕被看低或看扁。 若能意識到自己的某種閉塞性,嘗試一種更為開放、包容、平和、理解的心態(tài),或許能夠突破現(xiàn)有的認知局限,讓自己淺薄的認知再上一個層次,以便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遇到認知層面的沖突,本著“是什么?”“真的嗎?”“為什么?”這樣的critical thinking去想一想,也是值得的吧。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