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帆書 · 李哈爾 主播 | 帆書 · 賞新晴 你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嗎? 領(lǐng)導(dǎo)說你不認真,你就熬夜加班,把所有活都干完。 朋友說你太計較,你就凡事裝大度,主動犧牲自己的利益。 伴侶說你不顧家,你就大事小情全包攬,忙得自己焦頭爛額。 如果有,說明你已被“清白感”套牢。 著名學者武志紅曾說: “在一段關(guān)系里,問心無愧是件危險的事,問心無愧,其實在追求一種清白感,是在剝削自己?!?/span> 年少時,我們總以為努力維護自己的良好形象,當個清白的人,就會擁有幸福。 人到中年,行至半坡,經(jīng)歷了心態(tài)的起伏漲落后,才漸漸明白: 過分的清白感,才是生活苦累的始作俑者。 古人云:“久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往,物極則反,害將及矣?!?/span> 如果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反而會有害處。 生活亦是如此,你越是想證明自己是個好人,越是沒人念及你的好; 你越是想顯示自己問心無愧,結(jié)果卻和在意的人漸行漸遠。 朋友琳琳天生要強,只有對所有事都問心無愧,她才覺得心安。 結(jié)婚十年,她盡力做個好妻子,好媽媽,好兒媳,家里大事小情,她都親力親為。 清晨,在全家人呼呼大睡時,琳琳已經(jīng)做好了豐盛的早餐,把所有臟衣服分類扔進洗衣機里。 天氣預(yù)報有小雨,她會提前在丈夫的包里放好一把雨傘。 不僅如此,她每三個月還會為公婆預(yù)約一次健康檢查。 當同齡好友在職場閃閃發(fā)光時,她每天圍著鍋碗瓢盆打轉(zhuǎn); 當身邊人讀書鍛煉努力變好時,她則望眼欲穿深陷在家長里短。 琳琳為了家人,逐漸失去自己,找不到生活意義。 一味忘我付出,精力損耗一空,她終于疾病纏身柔弱倒下。 極致的清白感,是自我傷害的利劍。 現(xiàn)在的大多數(shù)人,常常被“仁至義盡”折磨得體無完膚。 一心想要心安理得的活著,卻難免承受關(guān)系失衡帶來的痛。 到最后,只剩下無盡的自我懷疑: “我這人簡直糟透了”、“一定是哪里做得還不夠好”、“到底怎樣才能讓大家都滿意?” 當自我認知被清白感控制時,就會活在別人的評價和期待里,逐漸淪為空心的提線木偶。 心已成為囚徒,更遑論擁有人生的自由。 知乎上有個很火的問題:“為什么我總會把人際關(guān)系處爛?” 對此有網(wǎng)友一語成讖:“因為你總是不愿虧欠?!?/span> 成人教育之父卡耐基曾說:
生活中,做大家認為正確的事,成為一個清白的好人,這并不艱難。 真正的成熟,是帶著內(nèi)疚,過好自己的生活,讓關(guān)系的線無限延展。 高曉松在《奇葩大會》上分享過一段經(jīng)歷。 早些年他在事業(yè)上遇到了大難題,窮困潦倒。 危難之際,他找到了歌手樸樹,希望借15萬,以解燃眉之急。 彼時的樸樹,正處在音樂創(chuàng)作巔峰時期,又紅又不愛說話的樸樹,聽聞借錢消息,只淡淡回了兩個字“賬號”。 后來,樸樹也開始走下坡路,急需用錢的樸樹給高曉松發(fā)了兩個字“還錢”。 大家被四個字的借錢經(jīng)歷逗得哈哈大笑,也從中感受到了倆人不一般的情誼。 其實,樸樹之所以愿意借錢,更多是出于心理上的虧欠。 樸樹當初還是個籍籍無名的歌手,高曉松欣賞樸樹的才華,便成立了麥田音樂公司,給了樸樹專注做音樂的機會。 簽約麥田公司后,樸樹先后以《白樺林》、《那些花兒》等單曲紅遍大江南北,實現(xiàn)了自己的音樂夢。 毫不夸張地說,高曉松就是樸樹的才華伯樂和人生導(dǎo)師,這份恩情,多少金錢都無法償還。 彼此虧欠,互相幫扶,倆人就這樣帶著感恩的心,將友誼的路走得又穩(wěn)又遠。 電影《喋血雙雄》中有句臺詞很經(jīng)典:“朋友之間無所謂誰欠誰,不然要朋友干什么?” 那些拒絕接受別人好意,過分清白的人,往往會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島,畫地為牢。 不僅困住了自己,也將原本親密的機會丟進海里。 真正好的關(guān)系,是遇事不吝援手,是受助不言虧欠,在平和的心態(tài)下給予和接受。 人到中年,學會和虧欠和解,常懷感恩之心,才能在珍惜中,尋到情感的真諦。 《感謝自己的不完美》一書中,曾指出清白感源自人們對他人的內(nèi)疚。 生活中,許許多多的“好人”不喜歡“問心有愧”的感覺,于是企圖用助人和禁欲兩種極端方式,來消除內(nèi)疚,實現(xiàn)極致清白。 不管是只付出不接受的助人模式,還是禁止自己接受別人付出的禁欲模式,都只會讓一段關(guān)系越來越糟。 一個人,只有明確把握人際交往的尺度,看透付出和接受的價值,才能讓情感自然流動。 中年以后,試著放棄自己的清白感,在和諧的關(guān)系里重獲自由。 ①不過度付出 英國有個慈善家,在他92歲的時候,自殺了。 他一生付出不知索取,從16歲開始賣塑料花,把賺來的錢全部捐給軍人協(xié)會。 退休后,他又將自己的養(yǎng)老金,分別捐給不同的慈善機構(gòu),數(shù)量多達20幾個。 都說善有善報,但他的付出卻并未得到應(yīng)有的回饋。 每個月有200多個人通過郵件或電話聯(lián)系他,要求他再多拿點錢。 年近百歲的他,早已習慣了當個好人,即使一貧如洗,也不懂拒絕。 最后,他為了證明自己身無分文的清白,從橋上一躍而下,結(jié)束了生命。 人生在世,不施惡行,一心行善,做個清白的好人,本無可厚非。 但沒有底線的給予,既縱容了受惠者,也將自己推入了深淵。 付出有度,施惠有節(jié),方能做到真正的仁善。 ②不拒絕善意 生活里,你是否會發(fā)現(xiàn)這樣一類人: 別人請客吃飯,他怕回請,拒絕盛情邀請; 別人小事幫忙,已然忘記,他卻時常忐忑,惴惴不安。 他們把關(guān)系處理得越是清白,越是孤孤單單。 博主@ 簡單就有這樣一個朋友。 每次相約,只要博主付飯錢,好友便百般不安。 會主動詢問,是否有需要幫忙的地方,即使博主否定,沒過幾天,一個小禮物也會出現(xiàn)在她的桌前。 在好友看來,只有一還一報,才能讓彼此不虧欠。 但在博主心里,這種感覺很不自在,漸漸地倆人關(guān)系越來越遠。 有人說,拒絕接受別人的好意,往往就是在拒絕這段關(guān)系。 一次拒絕,是委婉,兩次拒絕,是清高,三次拒絕,是和所有親密關(guān)系說再見。 心安理得地接受別人的善意,才能與這個世界緊密聯(lián)系。 ③不在意差評 人生在世,快樂與痛苦比肩,被人不正確地評價,在所難免。 真正聰明的人,從來都不迎合別人以證明自己的價值。 恰如《明朝那些事兒》寫道:“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成功,就是用你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span> 快樂與否,取決于你自己的選擇,而不在于他人的口舌。 別人說什么,那是別人的事,與你無關(guān)。 守住心底的那根弦,別因為外力就輕易斷掉,歪曲了這世界對你的評價。 演員陳坤在對話陳曉楠時曾說: “其實我是個很笨的人,我以前會扮演一個讓人覺得很漂亮的結(jié)果,而我現(xiàn)在比以前,漂亮的地方在于,我不隱藏自己的笨。” 誠然,我們這一生都在追求更好的自己,人到中年,俗世中浮浮沉沉后,才驚覺,做個透明人,才是幸福答案。 適當付出,接受善念,不置差評。 自私一點,貪婪一點,心寬一點,做個不完美的壞人。 余生,請你擺脫清白感,萬事順遂自在。 點個「在看」,與君共勉! 作者 | 李哈爾,相信筆桿子也有非凡力量 主編 | 阿醫(yī) 排版 | 余景 音樂 | 《再來一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