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離所住的酒店很近,悠哉游哉走過去,11點進園,3點半出來,在里面呆了4個半小時,享受了一頓中國歷史和藝術(shù)的饕餮盛宴。 所謂碑林,即石碑叢立如林。位于陜西省西安市碑林區(qū)三學(xué)街十五號,從南城墻文昌門進去即是。 碑林是陜西創(chuàng)建最早的博物館,它以收藏、陳列和研究歷代碑刻、墓志及石刻為主,是中國獨樹一幟的藝術(shù)博物館?,F(xiàn)有館藏文物11000余件,其中國寶級文物134件,一級文物535件。著名的“昭陵六駿”就有四駿藏于本館。 現(xiàn)有7座碑室、8座碑廊、8座碑亭,加上石刻藝術(shù)室和4座文物陳列,陳列面積達(dá)到4900平米,是收藏中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收藏名碑最多的漢族文化藝術(shù)寶庫。 碑林是在古碑林的基礎(chǔ)上,利用西安孔廟古建筑群擴建而成。這是孔廟的欞星門,欞星門是正式進入孔廟的第一道大門。我也是從這里進入碑林的。
古碑林,古到什么時候?西安碑林始建于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快1000年了,經(jīng)金、元、明、清、民國歷代的維修及增建,規(guī)模不斷擴大,藏石日益增多,現(xiàn)收藏自漢代至今的碑石、墓志4000余件,數(shù)量為全國之最,藏品時代系列完整,時間跨度達(dá)2000多年。
景云鐘,因鑄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據(jù)傳,唐睿宗李旦巡游周至,夜宿行宮,夢見霞光滿天,祥云繚繞,以為吉兆,遂下令鑄鐘以志。),今稱之為“景云銅鐘”或“景云鐘”,被稱為“天下第一名鐘”,也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
鐘高247厘米,腹圍486厘米,口徑165厘米,重6噸。鑄造時分為5段,共26塊鑄模,鐘體可見鑄模痕跡。鐘身有可調(diào)節(jié)音律的“蒲牢”形鐘乳32枚,鐘聲純美優(yōu)雅,清脆洪亮。鐘身周圍鑄有紋飾,自上而下分為3層,每層用蔓草紋帶分為6格,共18格。格內(nèi)分別鑄有飛天、翔鶴、走獅、騰龍、朱雀、獨角獨腿牛等圖案,四角各有4朵祥云,顯得生動別致。
鐘身正面有駢體銘文一段,共292字,字體為稍參篆隸的楷書。此銘文由唐睿宗李旦親自撰文并書寫,內(nèi)容是宣揚道教教義,闡述景龍觀的來歷、鐘的制作經(jīng)過以及對鐘的贊揚,是李旦傳世極少的珍貴書跡,故此銘文為研究書法史者所珍視。
文首書有“碑林”的亭子是“孝經(jīng)亭”,亭里立著“石臺孝經(jīng)”。 “石臺孝經(jīng)”沒有像其他石碑一樣放在陳列室,而是在整個碑林建筑的中心位置專建壯觀的碑亭,民族英雄林則徐親題“碑林”二字,足見其地位與價值。
如果說西安碑林始建于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那么這座大森林的第一棵樹便是“石臺孝經(jīng)”。
人們通常稱石臺孝經(jīng)碑為西安碑林第一碑。這不僅因其是碑林第一迎客碑,更重要的是此碑集三帝于一身:碑文,文帝孔子所撰《孝經(jīng)》;唐玄宗親自以隸書抄寫;由唐肅宗題寫碑額。
唐玄宗李隆基親筆用隸書抄錄的《孝經(jīng)》,用筆豐腴華麗、大氣磅礴。 過孝經(jīng)亭,便按順序依次參觀各陳列室。
第一室集中陳列的是唐開成年間的《開成石經(jīng)》,加上康熙年間的補刻,碑文共“十三經(jīng)”。
第二室主要陳列的是唐代名碑
多寶塔感應(yīng)碑,唐代書法家顏真卿44歲時書,其楷書端莊雄偉,是歷來楷體的典范。
顏氏家廟碑,顏真卿撰并書,是顏體的代表作。北宋人呂大忠將此碑移送碑林。
柳公權(quán)書的《玄秘塔碑》,筆力雄健遒勁。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是研究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寶貴資料。
第三陳列室陳列的是由漢至宋代的各種書法字體名碑。
明朝懷素草書千字文,狂放不羈,縱橫自如。
北宋張旭斷千字文,錯落有致,豪放而不失規(guī)矩。
篆書目錄偏旁字源碑,對后世研究文字的演變及篆體書法很有幫助。
曹全碑,是東漢王敞等人為曹全紀(jì)功頌德而立。書體為隸書, 其結(jié)字勻整,用筆方圓兼?zhèn)?,而以圓筆為主,風(fēng)致翩翩,美妙多姿,是漢隸中秀美風(fēng)格的代表。學(xué)隸書的朋友看過來。
顏體,讀書時曾練過一陣,可惜沒有堅持,無成,但至少筆力較之以前有勁。
第四陳列室陳列的是宋至清代名書法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趙孟頫等的詩文書跡,以及明清時期有珍貴史料價值的碑石。
喜歡這一組黃庭堅的字
蘇軾《歸去來辭詩碑》。蘇軾,善書法,列“宋四家”(米芾、蔡襄、黃庭堅)之首。
清朝瘋癲和尚繪的“達(dá)摩面壁圖”(上圖)和“達(dá)摩東渡圖”(下圖)
清“魁星點斗圖”,魁星形象是由儒家“正心修身,克己復(fù)禮”八字組成,一腳翹起托一“斗”字,一腳立“鰲”字上,取魁星點斗、獨占鰲頭之意。
古碑拓片,既表演也售賣。
第五陳列室陳列宋、元、明、清各代的地方史料碑石,以清代的居多。其中許多碑石記述了修廟、記功、撥田、贍學(xué)、修渠等內(nèi)容,是研究當(dāng)時社會和地方歷史的資料,并且在書法藝術(shù)上也有一定價值。
“清重修蘭州城碑記”,因書法精美,后世以碑為帖。
搞不清楚什么碑了,只覺得好看,詼諧。端莊的隸書也有一些調(diào)皮之野態(tài)。
方正之中不發(fā)圓潤恣肆
清“謙卦碑”
第六陳列室陳列的石碑,除少數(shù)是元、明人士的詩文作品外,大部分是清代的詩詞歌賦。其中元趙孟頫的、明董其昌、清康熙帝及林則徐所書的石碑等。
愛新覺羅·允禮的《驪山溫泉詩碑》,十七爺憑著他的工書法,善詩詞,好游歷,躲開了清廷的諸多爭斗。
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臨米芾書
第七陳列室陳列的是清代用《淳化秘閣帖》復(fù)刻的碑石,共145方。
轉(zhuǎn)完七個陳列室,孝經(jīng)亭左側(cè)是石刻藝術(shù)室,首先映入眼簾的室巨大的獻陵石犀。
獻陵石犀,原獻陵前的一對石犀之一,重達(dá)10噸。石犀整體比例勻稱,形象生動逼真。反映唐朝工匠高超的藝術(shù)技能和魄力。
石刻藝術(shù)室最有名的就是昭陵六駿了。
什伐赤
青騅
特勒驃
颯露紫 看著這兩幅復(fù)制品,感覺有些像花樣美男,美則美了,但缺乏一些奮發(fā)之氣,陽剛之氣,彪悍之氣。
拳毛騧[guā]
白蹄烏 走出碑林,內(nèi)心有些不平靜,不僅僅那些流傳千古的大篆小篆,隸楷行草,不僅僅它們的瘦勁挺拔、秀麗端莊、方正平直、行云流水、龍飛鳳舞。 人們一直在談?wù)撍拇笪拿鞴艊虐<?、古印度、古巴比倫早已不存在,那些象形文字、鍥形文字、梵文早已埋在黃沙塵土之中,不再使用,不被人認(rèn)識,文明被入侵者同化而消失。只有中華文明,數(shù)千年來,雖曾被其他文明占領(lǐng)入侵,但沒有被同化消失,反而是同化了那些文明。今天人們?nèi)匀灰髡b著兩千年前的子曰詩云,仍然使用那些方塊漢字,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中唯一沒有中斷泯滅的文明。
為什么??? 今天,在碑林, 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