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決明屬平肝息風藥中的平肝潛陽藥。(凡以平肝潛陽,息風止痙,治療肝陽上亢、肝風內(nèi)動之證為主要功用的藥物稱平肝息風藥。本類藥性偏寒涼,味咸或甘、苦,均入肝經(jīng)。根據(jù)藥物的主要功效,又可分為平肝潛陽藥和息風止痙藥。前者主要用于肝陽上亢,眩暈頭痛,煩躁易怒,目脹,甚則昏仆;后者主要用于肝風內(nèi)動,如溫熱病、驚風、癲癇、中風、破傷風之驚厥抽搐。但二者不宜絕對的區(qū)分,有些藥物兼有潛陽和息風兩種功效。此外,有些藥物兼能平肝明目,鎮(zhèn)心安神,祛風活絡(luò),可用于肝火頭痛,目赤腫痛;或陽氣躁動,心神不安,驚悸失眠;或中風不遂,口眼?邪,痹證麻木,風邪頭痛等風痰阻絡(luò)的病癥。使用本類藥物,必須根據(jù)不同的病癥,選擇適宜的藥物,并予以不同的配伍。如熱盛者,配以清熱藥;陰傷者,配以滋陰藥;因于風痰者,配以化痰藥;兼有神志不安者,配以安神藥。本類藥物性能各不同,應(yīng)注意區(qū)別使用。如藥性寒涼之品,適宜于肝經(jīng)熱盛者,脾虛慢驚則不宜用;少數(shù)藥物性偏溫燥,血虛傷陰者慎用。) 石決明為鮑科動物雜色鮑(光底石決明)或羊鮑的貝殼。產(chǎn)于山東、遼寧、福建、浙江、臺灣沿海。夏秋二季撲捉,食肉取殼,洗凈,曬干,打碎生用,或煅用。 【處方用名】 石決明、生石決、煅石決。 【性味歸經(jīng)】 咸,寒。歸肝經(jīng)。 【功效主治】 本品為海產(chǎn)貝殼,味咸質(zhì)重,專入肝經(jīng),尤善潛鎮(zhèn)肝陽;性寒而清肝火,為治肝陽眩暈、肝火目赤的要藥,故有“決明”之稱。 1、平肝潛陽:用于頭痛眩暈。治療肝陽上亢兼有熱象的頭痛眩暈,常與夏枯草、菊花、鉤藤同用。治肝腎陰虛,肝陽上亢者,常與生地、白芍、牡蠣同用。 2、平肝明目:用于目赤頭痛。治肝火上炎,目赤腫痛,羞明多淚,可配伍密蒙花、木賊草同用。若肝火熾盛,目赤頭痛,配伍羚羊角、龍膽草同用。治肝血不足,視物昏暗,或翳膜遮睛,可配伍熟地、山茱萸等同用。治小兒疳積入目,目無精彩,或雀目夜昏,可與夜明砂,豬肝蒸食。 此外,有退虛熱作用,與生地、鱉甲同用,治骨蒸勞熱之證。 【用量用法】 3~15克,打碎先煎。生用潛陽清肝力大,煅后藥力減緩。 【藥效比較】 石決明與決明子均為明目要藥,有清肝明目之效,治肝熱目赤腫痛。二者常同用。但石決明咸寒質(zhì)重,平肝潛陽力強,多用治肝陽上亢,眩暈之證。兼退虛熱;決明子清肝瀉火為主,兼通大便。 【參考資料】 《名醫(yī)別錄》:“主目障翳痛,青盲。” 《藥海本草》:“主青盲內(nèi)障,肝肺風熱,骨蒸勞極?!?/p> 藥物成分:含碳酸鈣、角殼質(zhì)及膽素。 藥理:有鎮(zhèn)靜作用。 (內(nèi)容摘自楊永良主編的《中藥學》教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