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文 1、半夏瀉心湯 《傷寒論》149: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fù)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jié)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金匱》17-10嘔而心下痞,半夏瀉心湯主之。 半夏半升,洗 黃芩 干姜 人參 甘草炙,各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服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須大陷胸湯者,方用前第二法。 2、生姜瀉心湯 《傷寒論》157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 生姜四兩,切 甘草三兩,炙 人參三兩 干姜一兩 黃芩三兩 半夏半升,洗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3、甘草瀉心湯 《傷寒論》158傷寒中風(fēng),醫(y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shù)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復(fù)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jié)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甘草(炙)四兩,黃芩三兩,半夏(洗)半升,大棗(擘)十二枚,黃連一兩,干姜三兩。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二、相似與區(qū)別 1、半夏瀉心湯、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均為治療心下痞的方劑,皆以脾胃升降失常,寒熱錯雜而出現(xiàn)的心下痞滿與嘔利等癥為主。 2、三瀉心湯都用了辛開苦降,辛苦除痞之法。也用了辛甘發(fā)散益陽,辛散甘緩之法。 3、煎煮方法相同:以水一斗(十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4、三方藥物相仿,治療略同,但同中有異,辛開苦降甘調(diào),各有側(cè)重。其痞、利依次加重,直至出現(xiàn)腸胃虛弱,心煩不安之癥狀。 1)半夏瀉心湯證: 乃小柴胡湯證之變證,以心下痞兼嘔為主。其有三大主證:心下痞、嘔吐、腸鳴。 2)生姜瀉心湯癥: 乃傷寒汗出,解之后之變證。以心下痞兼食臭、水氣為主。 其有五大主證: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大劑量的生姜主要在于散水氣,辛散是也。 3)甘草瀉心湯證: 乃傷寒中風(fēng)復(fù)下之后之變證,以胃中虛(胃古指腸,而心下才是胃),客氣上逆為主。 其六大主證是:痞利俱甚,谷氣不化,胃中虛客氣上逆,干嘔,心煩不得安。聲嘎等。大劑量的甘草緩下利,補脾胃之虛。甘能緩是也。合干姜甘溫善補是也。 三、臨床應(yīng)用 1、半夏瀉心湯主治:心下痞、腸鳴、下利,胃腸動力與功能紊亂常可導(dǎo)致這些癥狀??捎糜诠δ苄韵涣?、慢性胃炎等。慢性腹瀉、寒熱錯雜型腸易激綜合征等病癥; 2、生姜瀉心湯主治:心下痞硬、嘔吐、干嘔食臭、腹中雷鳴下利等。用于急慢性胃腸病,呃逆,失眠,腹瀉等病癥; 3、甘草瀉心湯主治:心下痞滿硬,下利不止等,以及狐惑?。ㄕ衬は到y(tǒng)疾?。?。用于泄利,胃炎,胃潰瘍,腸炎等病癥。對眼結(jié)膜炎、口腔潰瘍、咽喉炎、食道潰瘍、胃粘膜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潰瘍性結(jié)腸炎,前后二陰糜爛潰瘍等有很好療效。 |
|
來自: 經(jīng)方人生 > 《許俊祥中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