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建筑師恩斯特柏石曼于1906年再次來到中國,進行了一次“社會調(diào)查”。他花了將近三年的時間,游歷了清末的十二個省份,旅行了幾萬公里。在科考過程中,他對當(dāng)?shù)氐墓糯ㄖ锖惋L(fēng)景進行了許多攝影,并以此為基礎(chǔ),出版了多本書。柏石曼于一九○八年四月到五月,由西安到漢中,經(jīng)過鳳翔府,經(jīng)過漢中柳壩時所作的攝影記錄。 留壩位于陜西漢中以北,處秦嶺南部的中部。自古就是一條連接南北的交通要道,被稱為“秦漢咽喉”。柳壩這個名字最早出現(xiàn)在明朝《一統(tǒng)志》中,原名劉壩,傳說是柳侯張良在這里的紫白山上避難,因為這里有柳侯廟,所以就叫柳壩。柏石曼在留壩縣城外,站于秦嶺南部紫柏山脈腳下,靠近留壩縣的紫柏山脈腳下,用手里的相機記錄下了百年以前那個充滿“仙家靈氣”的張良廟。 這是漢中張良廟群山環(huán)抱,1908年在劉壩廟臺上拍攝的。劉邦于公元202歲登基,創(chuàng)立了西漢。沒過多久,劉邦斬殺了韓信和其他忠心耿耿的將領(lǐng),張良放棄了功名利祿,在留壩紫柏山上閉關(guān)苦修,被后世稱為“辟谷”。 流布張良廟,1908。張良廟最早期為張良第十世孫漢中王張魯所立,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其舊址已經(jīng)無法考證。今張良廟坐落于柳壩廟臺,為明清兩代所建。張良廟依山傍水,清幽別致,常年被迷蒙的霧靄籠罩,宛如一座神仙府邸。柴關(guān)、紫柏兩座山峰,前后各有一條河流環(huán)繞,地勢優(yōu)越。 一九○八年張良寺,正廳正廳門口懸“仰止”兩個字牌坊,對面是一座小亭子,名為“拜石亭”。張良廟是道教的主要信仰之地,從漢代開始,就有不少人慕名而來,想要一睹其風(fēng)采。這個古老的寺廟就像一塊鏡子,折射出了張良的生平事跡,也折射出了歷代人們對他的尊崇。 一九○八年張良廟,依山而筑的一條石梯,兩邊是古樸的石質(zhì)扶手,靜靜地矗立在山林中,給人一種寧靜祥和的感覺。 1908張良寺中庭,“拜石亭”,從不同的視角來觀察。《白石閣》,是根據(jù)黃石公圯橋傳經(jīng)的一個傳說而寫的。“拜石亭”坐落在張良廟的北園西南方角落,有一座寶塔拱形屋頂,一座圓柱形的屋檐,一座懸空的屋檐,一座幽雅而又清幽的亭臺樓閣。 1908年,張良廟的大門,古老而精致,氣勢恢宏,上面寫著“漢代張柳侯祠堂”,下面寫著“極真洞天”四個大字,被后人掛在上面。在大門的左邊,有一塊寫有“寺臺小學(xué)”字樣的匾額,可以看出,那時張良寺里還隱藏著一座新型的小學(xué)。 1908張良宮中一座拱門,拱形石碑的雕花顯得十分精致。 1908張良廟正院靈官堂,位于張良廟正院,為清代道光四年(一八四二年)建造,占地不大,但結(jié)構(gòu)精致,雕刻精美,其中供奉的是道教宗師王靈官。 1908張良廟,正廳里有一尊張良的雕像,只是這尊精致的雕像在戰(zhàn)爭中被破壞了。 能看到我的文章也算是有緣了,感謝大家的閱讀,如果大家也很喜歡老照片,請點贊,我會一直保留著自己的原創(chuàng)。圖片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若侵犯到你的權(quán)益,敬請告知,謝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