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媽說:養(yǎng)育孩子就像放風箏,有智慧的父母都懂得:風箏能飛多高多遠,能不能飛得暢快,靠的都是自己手里那根線的放與收。 作者:杜小肆 來源:爸媽精讀原創(chuàng) 脫口秀演員李雪琴在青年談話節(jié)目《荒野會談》中講起過自己的成長故事。 她小時候很調(diào)皮,父親經(jīng)常因此被老師請到學校去。 小學班主任的教育理念是“小樹不修不直溜”,而她的父親認為:只要小樹不長歪,長點枝丫是沒有問題的。 在一次家長會上,班主任安排李雪琴的母親回家查看她的手機,看看她每天晚上給哪個男孩子發(fā)短信。 那天,李雪琴晚自習后放學回家,母親很嚴肅地對她說:“我打開你的手機點開信息圖標的時候,一條都沒看就關上了。但我非常有負罪感,在這里向你鄭重道歉,我不應該做這樣的事兒?!?/span> 李雪琴說:“我從沒有和父母發(fā)生過任何爭吵,哪怕父母不在我身邊,我也得到了所有應該得到的尊重。” 不少網(wǎng)友對此發(fā)表評論: “好羨慕,我也想要這樣的父母”; “這才是命好呀,這樣的尊重很奢侈,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得到”…… 可見,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和信任,而父母又都想給予孩子正確的教育和引導。 怎樣才能達成雙方之間的平衡呢?關鍵就看父母怎么做。 其實,養(yǎng)育孩子就像放風箏,有智慧的父母都懂得:風箏能飛多高多遠,能不能飛得暢快,靠的都是自己手里那根線的放與收。 網(wǎng)上有一個話題:父母控制欲太強是一種什么體驗? 這戳中很多網(wǎng)友的痛點: “父母的眼睛像攝像頭一樣,時刻盯著我在做什么,一旦我沒有認真學習就會批評我,他們越是這樣,我越不想學習?!?/span> “我已經(jīng)三十歲了,媽媽還是會控制我穿什么衣服,完全不顧及我的喜好?!?/span> …… 控制欲過強的父母,有一個共同特征:總是不信任孩子,喜歡360度無死角地監(jiān)控孩子。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自我效能理論”,指一個人能對自己進行主觀評估,評估的結果將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行為動機和生活。 自我效能高的孩子,擁有很強的成長內(nèi)驅(qū)力,他們明確地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帶來怎樣的后果,并有信心通過行動來實現(xiàn)目標。 而父母為孩子安排好一切,并且嚴格地控制孩子的生活,會剝奪孩子提升自我效能的機會,破壞孩子的成長內(nèi)驅(qū)力,反而容易培養(yǎng)出沒有獨立生活能力、沒有人生目標、缺乏責任感的孩子。 央視主持人敬一丹一直奉行“自主決定式”教育,她經(jīng)常對女兒說的話就是:你自己決定。從穿什么衣服,到選擇工作、選擇戀愛對象,人生的每一步都給予孩子自主決定的權利。 女兒在陪敬一丹去北極旅行的時候,對北極向?qū)У墓ぷ鳟a(chǎn)生興趣,并通過一系列的努力與測試,如愿成為當?shù)氐谝晃恢袊驅(qū)А?/span> 對此,敬一丹也會擔心,孩子在那么遠的地方,從事那樣的工作有危險。但她說:“我一看到她(女兒)燦爛的笑容,我就想讓她享受她的幸福吧?!?/span> 最好的父母,不必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步都用力做到100分,時刻拉緊手中的線。有時候,適當松手,做60分的父母是更好的選擇。 將剩下的40分留給孩子,給他自主成長的空間,不僅家長減少焦慮與疲憊,還會讓孩子體會到自我實現(xiàn)的樂趣。 在尊重、信任、自由的家庭氛圍里長大的孩子,會擁有更強的成長自驅(qū)力,也更懂得為自己的決定而負責,為自己的熱愛而堅持,為自己的生活而努力。 看到不少關于“熊孩子”的新聞: 一個15歲的男孩往電梯門和按鈕上吐口水,視頻被傳到網(wǎng)上引發(fā)熱議后,男孩媽媽說:“他還只是個孩子,才15歲,你們這樣做是要毀了他嗎?” 地鐵站上有一對母女,母親拎著大包小包的行李,女兒兩手空空。因為母親上錯車,下車后,女兒用腳猛踹母親和行李箱。 白巖松曾評論這種現(xiàn)象:“父母一定要先改變自己,否則熊孩子會越來越多。” 這些父母的身上也都有一個明顯的特征:縱容,他們對孩子的不當行為沒有進行及時管教。 就像完全松開手中放風箏的線,導致孩子失去方向感與是非觀,未來,孩子也無法更好地融入集體、社會。 有遠見的家長,都擔得起自己的責任,從小就給孩子輸送規(guī)則意識,告訴孩子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做與不做都會產(chǎn)生什么不同的結果。 《勇于管教》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如果懸崖邊上設有欄桿,那么人就敢靠著欄桿往下看,因為不會害怕摔下去。如果沒有欄桿,大家在離懸崖很遠的地方就停住了,更別說站在懸崖邊緣往下看了?!?/span> 這個欄桿就是“明確的邊界”。 當孩子越過界限的時候,父母要及時收緊、牽引,明確地告訴孩子邊界在哪兒,這樣他們才能擁有飛翔的秩序感和安全感,收獲更高層次的自由。 當然,“收”緊手中線,也要掌握方法和力度,讓孩子在學會承擔責任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父母的尊重與愛。 在《你好,小孩》一書中,作者李小萌提到,如果實在到了不得不打的地步,滿足“狼爸”蕭百佑在懲戒孩子時候的標準,可以把孩子的潛在傷害降到最低。 1.孩子第一次犯錯不打,而是在尊重的基礎上,跟孩子約定,下次再犯會挨打,也約定怎么打。 2.打的時候,不對孩子人身攻擊,更不能說臟話。 3.打,不以發(fā)泄自己的情緒為目的,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4.打完就完,不啰嗦、不擴散,父母負責緩解家庭氣氛。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愛”與“規(guī)矩”并行。 既能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讓孩子知道無論發(fā)生什么,父母永遠都會愛他。 又能在孩子走偏的時候及時收緊和牽引,有原則地教養(yǎng)出正直、有愛、有公德的孩子。 收放自如,打造和諧的親子關系 在孩子的教育上,能收放自如的父母,既能承擔約束與愛護的職責,又能讓孩子在尊重、自由、舒展的環(huán)境里幸福成長。 這才是最好的親子關系,就像李雪琴的家庭一樣。 怎樣成為這樣的父母?不妨試試下面幾種方法: 1、尊重規(guī)律,用放松的心態(tài)教養(yǎng)孩子 很多時候,父母的焦慮與控制欲,都是因為太著急了。 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種子,父母的職責就是相信孩子,保護他們綻放自我的愿望。 孩子最好的起跑線,不是在三四歲就會背多少古詩、會超前做多難的奧數(shù)題、會彈多少首鋼琴曲,而是擁有尊重孩子個性和成長規(guī)律,用放松心態(tài)對待孩子的父母。 2、好好說話,做情緒穩(wěn)定的家長 幾米說:“小孩寧愿被仙人掌刺傷,也不愿聽見大人對他的冷嘲熱諷?!?/span> 憤怒地吼孩子、打擊式地否定孩子,不僅對教育孩子沒有一點用,還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導致親子關系緊張。 耐心地傾聽孩子的心聲,真心地肯定孩子,情緒穩(wěn)定地與孩子溝通,這是父母的必修課,也是孩子的內(nèi)心對父母的渴望。 3、言傳身教,做孩子最好的榜樣 比起無休止的嘮叨與要求,以身作則是更好的教育方式。 如果想讓孩子愛上讀書,家長要先有閱讀的習慣;如果要求孩子誠信做人,家長要在生活中遵守諾言;如果想讓孩子遠離網(wǎng)絡,父母要先放下手機…… 4、用心去愛,和孩子站在一起打敗問題 和孩子站在一起打敗問題,而不是和問題一起打敗孩子。 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父母要告訴孩子錯在哪里,并堅定地與孩子一起反思、承擔責任;當孩子遇到無法處理的難題時,父母可以適當給予孩子支持與建議,鼓勵孩子勇敢迎接挑戰(zhàn)…… 擁有在教育上“收放自如”的父母,孩子永遠不會陷入絕望、走入絕境,因為他們知道,身后一直有人在無條件地愛他、支持他。 養(yǎng)育孩子就像放風箏,親子關系的線就在父母的手中。 而“放手”與“約束”的平衡點到底在哪里,永遠沒有標準答案,需要父母們用心去學習和尋找。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都是60分父母。 用60分承擔養(yǎng)育孩子的責任,為孩子營造適合成長的氛圍,支持孩子的向上成長。 同時,在孩子方向失控的時候,絕不手軟,果斷收緊手中線。 剩下的40分留給孩子,讓孩子在自由的空間里尋找熱愛,感受幸福,成長為最好的自己。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少一些干預與控制,孩子倒一倒、歪一歪都沒關系,這是學會飛翔的必經(jīng)過程。 在父母松弛有度的牽引下,孩子才會飛得不急不躁、不卑不亢,因為他知道,身后的那根線是飛翔的底氣,也是溫暖的歸途。 作者簡介:杜小肆,富書專欄作者,本文首發(fā)公眾號:爸媽精讀(ID:bmnfrc),轉(zhuǎn)載授權聯(lián)系開白助理(看菜單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