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穎然· 2022-06-24 08:00:01 摘要: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排名: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恭、李靖、蕭瑀、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謹、程知節(jié)、虞世南、劉政會、唐儉、徐茂公、秦瓊。 所謂的凌煙閣,本就是皇宮內(nèi)一個不起眼的小矮樓而已。在貞觀十七年時,唐太宗李世民下詔: 為人君者,驅(qū)駕英材,推心待士。 唐太宗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nèi)繪制了二十四幅功臣的畫像,留待后世供奉瞻仰。之后,被繪制的這二十四幅畫像,被稱為“凌煙閣功臣”,而且排名順序有先后。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排名他們分別是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恭、李靖、蕭瑀、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謹、程知節(jié)、虞世南、劉政會、唐儉、徐茂公、秦瓊。 一、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597年——659年),字輔機,河南省洛陽人。他是鮮卑族皇室拓跋氏之后,遷居后改姓長孫氏,其妹嫁與李世民為妻,就是文德順圣皇后。 隋末時,李淵在山西太原起兵,長孫無忌遂在其麾下輔佐,一路南征北戰(zhàn),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他是唐朝的開國功臣之一,被李淵冊封為齊國公,后再次徙趙國公,位居異姓功勛之首。 626年,秦王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誅殺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同時,徹底獲得了唐朝的軍政大權(quán)。而其中,最堅定、最核心的支持者,就是長孫無忌以及他身后的長孫氏。因此,他在“凌煙閣功臣”中,當之無愧的排名第一。 二、李孝恭 李孝恭(591年——640年),皇室李姓的宗親,唐高祖李淵的侄子,在李淵自太原起兵后就開始追隨。 621年,李孝恭擔任了夔州總管,開始負責操練水軍,投身到唐朝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在李靖的協(xié)助下,他先后剿滅了蕭銑、輔公祏等人。之后,李孝恭又率軍南下,平定了江南各地,被授予揚州大都督之職,后加封為河間郡王。 不過,在玄武門之變中,李孝恭并沒有支持李世民的奪權(quán)行徑。事后,逐漸受到了唐太宗的排擠和猜忌,被迫退出了權(quán)力的核心層。 好在,李孝恭的為人非常豁達,賦閑后開始以歌舞和美姬自娛享樂,也算是安度了晚年。 三、杜如晦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陜西省西安人,其祖父杜果官至隋朝的工部尚書。著名成語“房謀杜斷”中的“杜”,就是指杜如晦。 在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相爭時,李淵逐漸傾向于長子李建成,開始打壓秦王的實力。期間,杜如晦被外調(diào)出秦王府,但他依然深受李世民信任,是唐太宗成功奪取政權(quán)并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的主要謀臣。 玄武門之變后,唐太宗李世民上臺,杜如晦被封為蔡國公兼兵部尚書??上В湃缁拊谪懹^四年時就因病而亡,時年僅四十五歲。 四、魏征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河北省巨鹿縣人。曾擔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等職,被封為了鄭國公,以直言上諫而聞名于后世。 魏征與其他的凌煙閣名臣不盡相同,既不屬于唐朝的開國功臣,也不屬于李世民的嫡系。相反,他長期擔任太子洗馬一職,是太子李建成的心腹近臣。 玄武門之變后,李建成被李世民斬殺,而李建成的親近大臣們也紛紛受到株連。但是,魏征卻成為了一個例外,因其耿直上諫的性格而被李世民所欣賞,升任為諫議大夫,積極輔助唐太宗理政。 在魏征過世后,太宗皇帝悲慟無比,曾多次提及: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 五、房玄齡 房玄齡(579年——648年),名喬,字玄齡,山東省臨淄人。成語“房謀杜斷”中的“房”,就是指房玄齡,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核心謀臣。 626年,房玄齡力促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進行奪權(quán),是這一歷史事件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者。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房玄齡被封為中書令,之后加封梁國公并進位司空,長期總理朝政,是貞觀之治的重要推動者。 后世,將他和杜如晦樹立為古代良相的典范,并稱為“房杜”。 六、高士廉 高士廉(575年——647年),名儉,字士廉,河北省景縣人。他是長孫皇后和長孫無忌的舅父,對于李氏和長孫氏的影響,都是非常深遠的。 高士廉在軍事和政治上的功績并不是太多,歷史的知名度也不是很高,僅僅官至尚書右仆射。在這點上,他與凌煙閣的其他名臣,簡直無法相比。 但是,唐太宗李世民卻對他的評價甚高: 涉獵古今,心術(shù)明達,臨難不改節(jié),當官無朋黨。 七、尉遲恭 尉遲恭(585年——658年),名恭,字敬德,鮮卑族人,山西省朔州人。 起先,尉遲恭是劉武周的部將,之后才投降李世民。不過,一開始他并沒有贏得李世民的信任。在單騎救主之后,尉遲恭才徹底贏得了李世民的器重。 在玄武門之變中,尉遲恭身先士卒,親手斬殺了齊王李元吉,并且率兵威逼李淵下旨,冊立李世民為皇太子。 貞觀年間,李世民因殺兄滅弟而心生不安,經(jīng)常夢到被自己殺死的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而夜不能寐。尉遲恭和秦叔寶二人,入夜便在唐太宗寢宮外執(zhí)勤,長孫皇后感念二人有勇有德,讓畫師特意繪制二人畫像貼在門上,這也就是我國傳統(tǒng)門神的由來。 居功至偉但生性不驕的尉遲恭,在晚年時更加低調(diào),閉門不出,謝絕賓客,最終得以頤養(yǎng)天年。 八、李靖 李靖(571年——649年),字藥師,陜西省三原人,是唐初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 李靖出生于官宦之家,其祖父李崇義曾經(jīng)擔任殷州刺史,被封永康公;其父李詮,擔任過趙郡太守;其舅父韓擒虎,是隋末的名將;其兄李端,也是一代名將。 一門將領(lǐng)的李靖,很早就善于用兵,精于謀略,是唐初諸多軍事將領(lǐng)中,唯一可以稱為軍事家的將領(lǐng)。 不過,在事關(guān)歷史走向的玄武門之變中,李靖卻選擇了置身事外,沒有參與。他保持中立的態(tài)度,使得李世民頗為失望。而且,其高超和卓越的軍事能力,也逐漸引起了李世民的顧慮。 在一次次被誣告謀反后,李靖為了避嫌,主動上疏請求退休,這才算安度了晚年。 九、蕭瑀 蕭瑀(575年——648年),字時文,其祖父是后梁的宣帝蕭察,其姐姐是隋煬帝的皇后蕭氏,在隋煬帝時期就成為了重臣。 因其善學能書和性格耿直而受到隋煬帝的打壓,被貶為了河池郡守。面對隋末的亂局,他顯得憂心忡忡卻又無可奈何。 李淵在太原起兵后,蕭瑀選擇歸附唐朝,因善于制定法令和政令,逐漸獲得了李淵的重用。在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兄弟相爭中,蕭瑀追隨李淵的態(tài)度,傾向于支持太子李建成。 秦王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即位后,蕭瑀因與房玄齡和杜如晦等李世民嫡系的關(guān)系不和,多次被李世民斥責,被迫退休辭官。 貞觀二十二年時,蕭瑀病逝,終年七十四歲。 十、段志玄 段志玄(598年——642年),山東省臨淄人,其父段偃師。在李淵從太原起兵時就開始追隨,一步步官至郢州刺史。 而段志玄,也在唐初的一系列戰(zhàn)爭中被秦王李世民所重用,被授予右領(lǐng)大都督府軍頭。在攻取潼關(guān)之戰(zhàn)中,段志玄在自己受傷之下,依然率領(lǐng)數(shù)十騎奮勇殺敵,終于大敗隋軍。 唐朝建立后,段志玄追隨李世民消滅了王世充和竇建德等割據(jù)勢力,完成了唐朝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 玄武門之變前,段志玄堅決擁護李世民奪權(quán)。在唐太宗登基后,他被進封為褒國公,后又拜右衛(wèi)大將軍和鎮(zhèn)軍大將軍等職。 貞觀十六年,年僅四十四歲的段志玄就因病過世,被李世民追贈為輔國大將軍和揚州都督。 十一、劉弘基 劉弘基(582年——650年),陜西省涇陽人,其父劉升曾經(jīng)擔任河州刺史。 隋大業(yè)末年時,煬帝遠征遼東,劉弘基為了躲避兵役而故意私宰耕牛,被縣令關(guān)進了監(jiān)獄。 李淵在太原起兵后,劉弘基很快就積極追隨,成為李家父子進攻長安的先鋒,擒獲了隋軍主將屈突通。 玄武門之變中,劉弘基旗幟鮮明的支持秦王李世民,因擁立有功而得到了嘉賞。李世民登基后,劉弘基恃寵而驕,因貪污而被言官多次彈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將他貶官懲處。 太宗征伐高麗時,劉弘基又一次軍前效力,再獲軍功。 唐高宗時,劉弘基病亡,終年六十八歲,被準予陪葬昭陵。 十二、屈突通 屈突通(557年——627年),復(fù)姓屈突,庫莫奚種人,長期依附于鮮卑慕容氏。其父屈突長卿,在北周時就擔任邛州刺史。 在隋煬帝時期,楊廣南巡江都,屈突通被委以率軍鎮(zhèn)守長安的重任。 李淵在太原起兵后,一路向長安殺奔而來。屈突通作為隋軍主帥,堅守潼關(guān)死戰(zhàn)不退,戰(zhàn)敗后,自殺殉國未遂,被李淵父子成功勸降。 由于自己降將的身份,屈突通為了建立軍功,在唐初的一系列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誓死拼殺,尤其在剿滅王世充的戰(zhàn)爭中更是功不可沒,被委任統(tǒng)軍鎮(zhèn)守洛陽城。 玄武門之變中,算不得李世民嫡系的屈突通自然保持了中立的態(tài)度,并于貞觀元年中病故。 十三、殷開山 殷開山(568年——622年),名崤,字開山,陜西省西安市戶縣人。殷開山在年青時就因?qū)W行而知名,尤善擅長公文寫作和編制政令。 李淵起兵后,帶兵一路攻克了陜西,殷開山投效了李唐。秦王李世民將其招入麾下?lián)伍L史,主要負責安撫流民和打擊匪患,還被賜爵陳郡公。 后來,殷開山又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zhàn),完成了唐初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以軍功被進爵為勛國公。 在征伐劉黑闥的行軍途中,殷開山患急病而死,李世民贈陜東道大行臺右仆射,成為凌煙閣功臣中最早離世的一個。 十四、柴紹 柴紹(578年——638年),字嗣昌,山西省臨汾市人。其父柴慎是隋朝的右內(nèi)率,被封鉅鹿郡公。據(jù)《舊唐書·柴紹列傳》記載: 趫捷有勇力以抑強扶弱而聞名。 李淵起兵時,柴紹身在長安,歷經(jīng)萬難逃往太原投靠李唐。先后參與唐軍的攻克長安、消滅薛舉、剿劉武周、攻王世充和敗竇建德等重要的戰(zhàn)爭。 憑借軍功,柴紹逐漸獲得了李家的青睞,唐國公李淵將自己的三女兒平陽公主下嫁于他。 貞觀十二年,柴紹病故。 十五、長孫順德 長孫順德(571年——640年),長孫無忌和長孫皇后的叔父。 由于隋煬帝的暴政和一意孤行,執(zhí)意出兵征伐高麗,長孫順德逃往了山西太原歸附李淵。 李淵父子在太原起兵時,長孫順德與劉弘基等人一同負責招募和訓練新兵,為大軍提供后勤保障。在唐軍進攻長安時,長孫順德?lián)蜗蠕h官,擒得隋軍主將屈突通。 定都長安后,長孫順德被拜為左驍衛(wèi)大將軍,加封薛國公。 在玄武門之變中,長孫順德是秦王黨的成員之一,立下了赫赫的擁立之功。 太宗即位后,長孫順德趨于平淡,不但沒有再立新功,反而因為貪墨錢財而被多次彈劾,李世民礙于其功,只是貶官了事。 十六、張亮 張亮(588年——646年),河南省鄭州滎陽人。張亮因出身貧寒而投靠李密的瓦崗軍,后來又屬李世勣,隨同李世勣一同投靠唐軍。 經(jīng)房玄齡推薦,張亮逐漸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成為了秦王府的車騎將軍。 在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爭位時,張亮受到了牽連,被貶斥到了河南洛陽一帶。齊王李元吉繼續(xù)落井下石,向李淵告發(fā)張亮圖謀不軌,張亮也因此被廷尉逮捕并嚴刑拷打。但是,張亮忍受了酷刑,始終未曾供出李世民的不軌之舉。 在李世民繼位后,張亮被封長平郡公,加授懷州總管。不過,張亮的好運似乎到頭了。 646年,張亮被人告發(fā)豢養(yǎng)五百名義子,意圖對朝廷不軌。經(jīng)調(diào)查此事證據(jù)確鑿,盡管太宗希望從輕,但張亮還是被議定為死罪并當街斬首。 十七、侯君集 侯君集(581年——643年),陜西省旬邑人。 李家父子在太原起兵后,侯君集被秦王李世民征召入幕府,因從龍征討有功,累遷為左虞候并加車騎將軍。 太宗即位后,侯君集擔任左衛(wèi)將軍,進封潞國公,擔任李靖的副將,擊敗了吐谷渾部。之后, 又自任主將擊敗了高昌,回京后被授兵部尚書并參議朝政(宰相)。 在李世民的諸子爭嫡中,侯君集依附于太子李承干,甚至慫恿太子圖謀殺害李世民取而代之,因事泄而被誅殺。 十八、張公瑾 張公瑾(594年——632年),字弘慎,河北省魏縣人。 起先,張公瑾在河南王世充的手下為官,眼見王世充昏暗,張公瑾選擇投靠李唐,在尉遲恭的推薦下,才被李世民引入了幕府。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尚存猶豫,在張公瑾的勸諫下才下定決心,成為輔保李世民登基的關(guān)鍵性人物之一。 貞觀元年時,張公瑾官拜代州大都督。之后,協(xié)助李靖討伐突厥,擒頡利可汗,被加封為鄒國公。 貞觀六年,張公瑾在襄州都督的任上因病過世,時年僅三十八歲。 十九、程咬金 程咬金(589年——665年),字義貞,原名咬金,后更名程知節(jié),字義貞,山東省東平斑鳩店人。 程咬金原本是世家大族之后,這與《隋唐英雄傳》等文學和影視作品的描述差別甚大。他的曾祖名叫程興,是北齊國的兗州司馬;他的祖父名叫程哲,是北齊國的晉州司馬;他的父親名叫程婁,是北齊國濟州的大中正。 程咬金原先為瓦崗軍的勇將,一直輔保李密,在瓦崗被李唐招降后,他與秦叔寶一同效忠于秦王李世民。 在玄武門之變和一系列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程咬金都是李世民最堅決的支持者和擁護者。 李世民過世后,唐高宗李治即位,程咬金因為屠殺已投降的俘虜而被罷官,之后病故。 二十、虞世南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浙江省慈溪市觀海衛(wèi)鎮(zhèn)人,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和書法家,與褚遂良、歐陽詢和薛稷被后世合稱為“初唐四大家”。 起先,虞世南歸附于宇文化及,在江都兵變后被裹脅北返,歸順了竇建德。竇建德被剿滅后,虞世南成為了李世民的幕僚,開始盡心竭力輔佐李世民。 虞世南雖然外貌文弱,但卻性格剛直,直言敢諫,頗有魏征的特性,官至秘書監(jiān)。 貞觀十二年病故,享年八十一歲,被賜禮部尚書。 二十一、劉政會 劉政會(579年——635年),河南省延津縣人,在李淵太原起兵以前就投靠了李家。 李淵起兵后,率兵攻往長安,劉政會被李淵留任鎮(zhèn)守太原大本營。一向謹慎的李淵能將大后方交給劉政會,可見對于他的信任。 不過,面對劉武周的趁機進攻,劉政會被俘虜。被俘期間,他依然忠心不二,非但沒有投降,反而伺機打探劉武周的軍情,偷偷傳遞給唐軍。 李唐剿滅劉武周后,劉政會獲救,被授予戶部尚書和光祿卿等職,加封為邢國公,貞觀九年病故。 二十二、唐儉 唐儉(579年——656年),字茂約,山西省太原人。唐家和李家?guī)状澜唬涓柑畦b和唐高祖李淵私交甚秘,積極協(xié)助李淵在太原起兵。 唐朝初年,唐儉和李孝基、劉政會等人,一同被劉武周俘獲,期間還探得駐守蒲州的獨孤懷恩要造反,唐儉竭力揭發(fā)獨孤懷恩謀反的罪證。 貞觀初年,唐儉作為使臣說降突厥可汗,可惜未能如愿。李靖率領(lǐng)唐軍精銳奇襲突厥,還生擒了頡利可汗。剿滅突厥后,唐儉被唐太宗任命為吏部尚書。 之后,因為怠于政事而被貶官。唐高宗元年,唐儉病故,獲準陪葬昭陵。 二十三、李勣 李勣(594年——669年),山東省菏澤人,原名叫做徐懋功,是《隋唐英雄傳》等文學作品中的明星歷史人物。因其顯赫的功績,唐高祖李淵賜其國姓李,后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而改名為李勣。 李勣在青年時就從翟讓起兵,之后成為瓦崗軍的核心人物,分別和李密在前后降唐后,依然以李密部下的身份自稱,以示自己不忘故主。 之后,他開始追隨李世民,跟隨唐軍南征北戰(zhàn),先后消滅了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等勢力,成為秦王黨中舉足輕重的力量。 可惜!李勣沒有支持李世民奪權(quán),沒有參與玄武門之變,使得李世民對他多有猜忌,這也成為他在凌煙閣名臣中排名倒數(shù)第二的最主要原因。 李世民登基后,李勣在十幾年中長期負責唐朝北境的防御,多次擊敗了薛延陀勢力,又跟隨李世民遠征高麗。 李世民之后,唐高宗李治登基,李勣擔任主將,再次出征高句麗,終于將其滅亡。次年,李勣病逝,唐高宗追贈其太尉,獲準陪葬昭陵。 二十四、秦叔寶 秦瓊(576年——638年),字叔寶,山東省濟南人,唐朝的開國功臣,也是唐朝歷史上最著名的軍事將領(lǐng)。 秦瓊起初是隋末名將來護兒的部將,后追隨李密并得到重用。619年,秦瓊終于投唐,成為秦王李世民帳下的一員猛將,多次追隨李世民南征北戰(zhàn)。 在玄武門之變中,秦瓊的表現(xiàn)頗為含蓄,遠遠不及與他同為門神的尉遲恭那么積極主動。而此事,也成為他在凌煙閣排名倒數(shù)第一的最主要原因,與他的實際功績完全不符。 貞觀十二年,秦瓊在徐州都督的任上去世,獲準陪葬昭陵,被追封為胡國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