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中藥治病,都少不了藥引,有的人吃了很多看似對(duì)癥的藥,卻沒有效果,那就是沒有合理使用引經(jīng)藥,藥引用得好,有時(shí)輕癥幾劑就可以藥到病除。另外,“藥引子”還有增強(qiáng)療效、解毒、矯味、保護(hù)胃腸道等作用。 健脾胃助消化的中藥湯劑,常放入大棗;產(chǎn)后淤血多、乳汁少等,常會(huì)用到生化顆?;蛏瑁詈糜眉t糖送服,以增強(qiáng)補(bǔ)血散寒、祛淤的功效。 中醫(yī)認(rèn)為,鹽味咸,可引藥入腎,作為藥引能幫助藥物直達(dá)病變處,更好地發(fā)揮補(bǔ)腎的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六味地黃丸、左歸丸、大補(bǔ)陰丸等,最好用淡鹽水送服。 清熱解毒藥藥性寒涼容易傷胃,含貝殼礦石類的中藥較難消化,都需要用米湯送服,可減少藥物對(duì)胃腸的刺激,顧護(hù)胃氣。應(yīng)用甘遂、大戟等有毒或烈性藥物時(shí),常常用紅棗做藥引,緩解毒性。 1、川芎--引藥至頭兩側(cè) 2、白芷--引藥至前額 3、菊花--引藥至雙目 4、辛夷--引藥至鼻部 5、藁本--引藥至顛頂 6、蔓荊子--引藥至頭部 7、桂枝--引藥至左上肢 8、桑枝--引藥至右上肢 9、干桑枝--引藥至上肢 10、牛膝--引藥至下肢 11、桂枝--引藥至四肢 12、桂枝尖--引藥至指尖 13、桂心--引藥至下部 14、牛膝---引藥至足部 15、威靈仙--引藥至骨 16、葛根--引藥至頸部 17、姜黃--引藥至背部 18、杜仲--引藥至腰部 19、木香--引藥至胸腹 20、艾葉--引藥至腹部 21、桔梗--引藥至胸部 22、白芥子--引藥至脅部 23、龜板--引藥至任脈 24、狗脊--引藥至督脈 25、半夏--引藥至胃 26、桑白皮--引藥至肺 27、柴胡--引藥至肝 28、丹參--引藥至心 29、蒼術(shù)--引藥至脾 30、蟬蛻--引藥至皮膚 31、吳茱萸、藁本--引藥至 厥陰經(jīng) 32、羌活、防風(fēng)--引藥至太陽經(jīng) 33、白芷、葛根--引藥至陽明經(jīng) 34、柴胡--引藥至少陽經(jīng) 35、蒼術(shù)--引藥至太陰經(jīng) 36、細(xì)辛--引藥至少陰經(jīng) 37、牛膝、代赭石、旋覆花--引藥下行 38、柴胡、升麻、桔梗、蔓荊子--引藥上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