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起格律詩中的仄聲字辨別與使用問題,上羅大學(xué)蒙教授回答說: 喜歡或愛好寫格律詩的人,往往被入聲字難住了,特別是北方方言區(qū)的人,更是犯難,因為北方方言里面沒有入聲字,必須死記硬背入聲字,才能寫格律詩,否則很容易把格律詩變成打油詩。但是講客家話、廣州話、閩南話(閩南話次方言潮汕話)的人來說,把現(xiàn)成的或者已經(jīng)寫成的格律詩用家鄉(xiāng)話念一念,是不是入聲字就測試出來了,一般不需要死記硬背入聲字。對于北方方言區(qū)的同胞來說,《入聲字速記詩》就很有幫助了,一可背誦,二可查找,一舉兩得。這個《入聲字速記詩》是別人編寫的,但是要推薦給大家,大家可以共同使用,弘揚中華詩詞文化。 “仄(zè)”字不常用了,對于一般人而言,既不知其音,更不知其義,但是略懂一點格律詩的人對“仄”字就再熟悉不過了。 “仄”字是一個會意字,一個人字,一個廠字,不過廠字不是“工廠”的廠字,而是指“厓”(崖),表示“人在崖石之下心有不安”之義,不過字的本義應(yīng)該是指“傾斜”。 “仄”字有“傾斜”之義,例如“仄立(斜立)”、“日仄(日斜)”。 “仄”字用來指“仄聲”,屬于引申義,它是古漢語中“上聲、去聲、入聲”的總稱。 古代格律詩講究聲調(diào)的配合變化,就是平仄變化。普通話有四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但是不等于古代的“平聲、上聲、去聲、入聲”。“上聲、去聲、入聲”在古代叫做“仄”,“平聲”叫做“平”。普通話的“陰平、陽平”不等同于古代的“平”,因為有一部分“入聲字”變成“陰平、陽平”了。在普通話中沒有入聲字,入聲字它們的聲調(diào)歸入普通話“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當中去了,歸入“上聲、去聲”仍然是仄聲字,歸入“陰平、陽平”的字麻煩就大了,寫作格律詩時,要從“陰平、陽平”字中,分辨出古代的“入聲字”來。但在南方方言中“入聲字”大部分保留下來了,北方方言“入聲字”消失殆盡,就只有死記硬背了。換句話說,寫作格律詩時存在普通話聲調(diào)的還原問題,就是在寫作格律詩時必須用唐宋時代的聲調(diào)來論平仄,不能用普通話的聲調(diào)來論平仄。在普通話里大部分“陰平、陽平”字屬于古代的平聲字,但在普通話中屬于的“陰平、陽平”字有一部分屬于古代入聲字就不能算做古代的平聲字了,必須還原為入聲字。 “入聲字”的特點就是收音急促,一發(fā)即止,不能拖音,而“平聲字”是可以把聲音拖得很長很長的,只要你的氣息足夠長。例如入聲字“一、七、八”如果用客家話、白話、閩南話來念的話,就不能拖腔拖調(diào)來發(fā)音,一發(fā)即收,聲音不太清晰,而用普通話來發(fā)音(“一、七、八”在普通話里是陰平字)就可以拖得很長,而且聲音洪亮,不信你就用自己的家鄉(xiāng)話試試吧。 為什么“入聲字”在普通話中會消失,主要原因是金元時期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中國幾百年,對漢語造成極大影響和改變,首當其沖的就是對語音的沖擊。你想想那些馬背上的民族,縱橫馳騁于廣袤的大草原上,只有“平聲字、上聲字、去聲字”才能高亢嘹亮聲音清晰,傳得較遠,而“入聲字”一發(fā)即收,很難傳到遠處,只有近處說話才能聽得清楚,“入聲”淘汰出局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南方地區(qū)歷來“天高皇帝遠”,語言自然受蒙古語的影響就相對小得多了,所以“入聲”保留下了。幸乎?不幸乎?難以評說! |
|
來自: 新用戶9182oRkQ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