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中國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指南,正常情況下,一個人睡眠時的平均收縮壓會比清醒時低10%~20%,這種模式也被稱之為“杓型模式”;但是如果降低超出20%,則被稱之為“超杓型”。 而近日一項研究表明,大量食用加工食品與睡眠時收縮壓波動大,以及夜間超杓型血壓模式有關。這意味著,一部分人可能因此而會發(fā)生夜間低血壓。該研究中,未加工或加工程度低的食物包括水果、蔬菜、牛奶、雞蛋、大米、豆類以及黃油等烹飪輔料。加工食品包括白色及黃色奶酪、啤酒和面包卷;超加工食品包括蛋糕、甜餅干、含糖飲料、披薩、零食、方便面等。研究發(fā)現(xiàn),經(jīng)常吃加工食品,增加34%的“超杓型”可能。而經(jīng)常吃未加工或最低程度加工食品的人,夜間血壓異常的可能性較小。作者認為,少加工或不加工食物是健康飲食模式,富含纖維和微量營養(yǎng)素,如鎂、磷、鐵、葉酸、維生素C、復合B族維生素等,長期吃可可控制體重,預防高血壓。水果和蔬菜還富含鉀,也可預防高血壓。而食用加工食品與睡眠期間血壓下降間的正相關關系,可用這些食物的營養(yǎng)成分來解釋,特別是高鈉含量。研究發(fā)現(xiàn)常吃超加工食品卻有可能降低32%的“非杓型”和5%~37%的“超杓型”可能性。作者認為,這是時間偏倚(temporal bias),顛倒了暴露和結果之間的關聯(lián)。作者假設,有些人因為診斷為高血壓導致了飲食習慣改變,開始少吃超加工食品。此外,研究者未發(fā)現(xiàn)不同加工程度食品與晨峰血壓升高的相關性。這項研究共對ELSA-Brasil研究中815位參與者的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了分析,其中50.7%為女性。這些參與者均接受了24小時動態(tài)血壓檢測和面對面訪談。在這一隊列中,未加工或最低程度加工食品平均供能約占每日熱量攝入量的63.1%,加工食品功能約占10.8%,超加工食品約占24.8%。[1]Ribeiro JB, et al. Food consumption by degree of processing is associated with nocturnal dipping and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the ELSA-Brasil study. Nutr Metab Cardiovasc Dis, 2023, doi:10.1016/j.numecd.2023.0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