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歷史,所有的大一統(tǒng)王朝中,出身最低的皇帝就是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 劉邦是不入流的小吏,早年更是個游手好閑的街頭混混,朱元璋家里是數(shù)代貧農(nóng),本人還因為生計做過和尚和叫花子。 除了出身最低,這兩位皇帝還有另一個共同點,就是殺功臣殺的比較厲害,很多人將漢高祖和明太祖大殺功臣歸咎于出身低,不如秦始皇、唐太宗等貴族出身的皇帝氣量大。 可劉邦和朱元璋真的是因為出身低而大殺功臣嗎? 能混到皇帝這個社會金字塔最高層職業(yè)的地步,劉邦和朱元璋都是高智商人士,絕對不會無故就去背著在史書上留下不好的名聲而去干掉創(chuàng)業(yè)伙伴們。 本文就簡單剖析一下這兩位皇帝為什么要去干掉那么多開國功臣。 一:漢高祖劉邦清剿異姓王們是為了維護國家統(tǒng)一劉邦是借著陳勝吳廣的起義崛起的,并且率部首先進入到秦朝的首都咸陽,功勛和社會地位一下子就成了頂尖,只不過在他上面還有個項羽壓著。 本來劉邦是毫無機會登頂?shù)?,可項羽在制度上走了回頭路,不但廢除掉秦朝所有的統(tǒng)一制度,還大封諸侯,從形式上又搞起了分裂。 并且,項羽將所有諸侯名義上共同的老大楚義帝熊心給干掉,熊心一死,大家伙又都是同等級的王,即使項羽實力最強,也無法號令一致。 楚漢戰(zhàn)爭中項羽最后失敗的原因之一就是諸侯王們?yōu)榱烁髯缘睦鎸椨痍柗铌庍`。 因此劉邦在建立了西漢后,首先要考慮的就是西漢的長治久安,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要完整的恢復秦朝的制度。 在楚漢戰(zhàn)爭中因形勢所迫分封的異姓王們就成了要清除的主要目標,劉邦要清除異姓王不一定需要肉體毀滅,因為目的不在于殺人,而在于是否能順利的完成國家制度上的統(tǒng)一。 但異姓王們當然不愿意放棄割據(jù)的權(quán)力而到首都去做普通的富家翁,連劉邦的鐵桿發(fā)小燕王盧綰都不愿意,所以才有了一場場平叛的戰(zhàn)爭。 其實劉邦對待功臣們還是不錯的,跟著他起家的沛縣嫡系們都過得相當不錯,除了二把手蕭何被短暫警告過外,其余的嫡系都大官得做、有福同享,很多家族從西漢一直延續(xù)到東漢末年都還是貴族。 由此可見,劉邦沒有殺功臣的主觀性,唯一清除掉的就是在國家制度上有對抗性的異姓王們。 韓信臨死前說“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這話對也不對,劉邦未必是真的忌憚韓信的用兵能力,而是劉邦努力想要達成的社會形態(tài)和韓信所期望的社會形態(tài)有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一個要絕對的統(tǒng)一,一個傾向于半分裂,根本無法共存。 所以韓信必須死。 在當時以韓信為代表的異姓王們要想生存下去,除了造反成功,也只能是主動的贊同制度統(tǒng)一,自降爵位去做萬戶侯,估計至少能保住家族延續(xù)吧。 二:明太祖朱元璋屢此掀起大案的主要目的是集權(quán)、肅貪、保江山史書記載上對開國功臣們最冷酷的帝王毫無疑問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登上帝位后干掉了大部分開國功臣,所牽連的人數(shù)達到數(shù)十萬。 朱元璋不計后果的大殺特殺開國功臣也讓這位歷史上得位最正的開國皇帝在后世的名聲很不好,但朱元璋這么干并非是毫無原因,其主要目的當然是為了朱家大明王朝的延續(xù)。 但那些被干掉的開國功臣們也未必都是含冤而亡。 明初洪武年間最有名的四大案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和藍玉案都是牽連甚廣的特大案件,其中的空印案、郭桓案是為了肅貪,這兩大案件都是官員們利用制度漏洞搞貪污,侵占國家財產(chǎn)。 朱元璋是窮苦人出身,最看不慣的就是官員貪污并壓迫老百姓,他搞出的低薪水制度,貪污60兩白銀即誅殺的制度,包括老百姓可以將貪官直接抓起來解押到京城受審的信訪制度等等都是為了遏制貪污腐敗的發(fā)生。 雖然部分制度有些矯枉過正,但初衷是為了老百姓能生活的更好,所以因空印案、郭桓案倒下的官員們是咎由自取。 胡惟庸案是為了集權(quán),朱元璋本人工作能力和工作精力超級強,真正的是事必躬親,對千年以來的宰相制度分掉皇權(quán)相當不能容忍。 雖然利用胡惟庸案殺的人過多,但隨后生成的內(nèi)閣制度也算是一種制度上的進步,朱元璋和朱棣之后的明朝內(nèi)閣基本上都達到了有限的民主集中制。 胡惟庸案中大概只有已經(jīng)退休的李善長被牽連進來算是比較大的冤案。 四大案中的藍玉案是真正的清除功臣,但也有相應的歷史背景,藍玉的囂張跋扈并非是一時,但朱元璋一直并沒有動藍玉的心思。 因為藍玉是留給太子朱標的刀,朱元璋分封了一堆兒子出去,其中在西北和北方邊疆的幾個兒子都是兵權(quán)在手,朱元璋是馬上皇帝,絕對知道兵權(quán)的重要性,怎么可能不防止身后的蕭墻之禍? 太子朱標有大義名分,生性仁厚,有滿朝的文官支持,而武官集團中的主要支持者就是中生代的藍玉,藍玉是鐵桿的朱標派,有藍玉在,朱標登基后就不用擔心幾個有兵權(quán)的兄弟造反,一個藍玉足夠壓制以燕王朱棣為代表的親王們。 即使要殺藍玉,也是留給朱標上位并穩(wěn)定政局后去殺的,而朱標也有足夠的名分和手段去駕馭藍玉。 但藍玉的運氣很不好,朱標突然病死了。 并且朱標病死后朱元璋為維護嫡長子繼承制選擇了孫子朱允炆做為新的繼承人,朱元璋當時也六十多歲了,他無法保證孫子成長起來之前自己還在世。 在基本肯定藍玉無法像效忠朱標那樣效忠小字輩朱允炆后,朱元璋只能是提前動手清除掉這個不穩(wěn)定因素。 所以藍玉案純屬是意外案件,因朱標突然病死出現(xiàn)的意外。 只不過藍玉案牽連進去了太多的中生代武將,也直接導致了燕王朱棣發(fā)起靖難之役時朝中無將可用。 朱元璋的治國政策在保障皇權(quán)的基礎(chǔ)上更傾向于民而不利于官,其本人也因為歷經(jīng)亂世而對貪官污吏深惡痛絕,因此下手最重。 洪武時期的功臣們大多橫行不法,比如被朱元璋活活鞭死的永嘉侯朱亮祖就是因為在地方上勾結(jié)豪強欺壓百姓被清除掉。 所以朱元璋雖然對待功臣們很殘酷,但未必是無罪而誅。 開國六公爵也只有兩個在朱元璋時期被殺,武將中功勞最大的徐達在朱元璋手里都能善終,就足以證明朱元璋并非真的容忍不了功臣們。 洪武功臣們在打下江山后開始享受到財富和權(quán)力帶來的好處,開始逐步腐化,一步步的觸碰到朱元璋這位平民皇帝的底線。 元末的亂世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因為元朝官員的貪污腐敗和不作為,為了明朝不至于在自己死后就落到那個地步,于是朱元璋借著四大案件開始有序的清除掉這些功臣們。 所以朱元璋大肆清理開國功臣們并非是單純的擔心他們造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