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作者:洞見yebo 席慕蓉說:
人到了一定年紀,日子總是兵荒馬亂,神經也變得緊繃,焦慮內耗不斷加劇。 那些無處不在的壓力和負擔,就如同繩索一般,牢牢捆住你的手腳。 學會為生活減壓,給自己松綁,才能掙脫困境,騰出雙手,擁抱生活。 1 給情緒松綁,不焦慮 《塔木德》里說,一張弓,如果一直緊繃著,即使是鋼做的,也會失去彈力。 人若總處在煩躁不安中,焦慮的情緒就會捆住自己,讓你失去活力。 國家衛(wèi)健委曾做過一項調查,結果發(fā)現: 目前我國焦慮障礙的患病率高達4.98%,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這個數字只升不降。 尤其在35歲以后,面對工作與生活的高壓,人很難不被焦慮裹挾。 我們一邊要忙著升職加薪,想掙更多的錢,一邊又盯著別人的生活,暗自較量。 在日復一日的焦躁中,情緒始終緊張,經常感到疲憊和挫敗,最終拖垮自己。 心理咨詢師伯恩斯,曾在書中講過一個患者的故事。 銀行職員戴文,經常被焦慮感籠罩著。 看到同事被提拔時,他就為自己沒有晉升而著急;聽說朋友買房買車,就忍不住羨慕,覺得自己很失敗…… 每天他都處在焦躁的狀態(tài)中,飯吃不下,覺睡不好,上班時也提不起精神。 整個人脾氣越來越暴躁,常常為一點小事大發(fā)脾氣。 過度的焦慮,讓他原本平靜的生活,變得雞飛狗跳。 伯恩斯告訴他,要多盯著自己擁有的,少跟他人比較,活在自己的時區(qū)里。 聽了這番開導,戴文這才恍悟過來,此后他不再羨慕別人,一心過好自己的日子。 擺脫了焦慮后,他的狀態(tài)越來越好,生活也重回正軌。 《輕松主義》里說:
人一旦陷入焦躁,就會把自己困在方寸之地。 懂得為自己的情緒松綁,你才能打破枷鎖,獲得生活的主導權。 學會放下過度的焦慮,不要設置過高的目標,也別再盲目與他人比較。 保持平和心態(tài),在松弛的情緒中,活出自己的節(jié)奏。 2 給關系松綁,不越界 三毛說,朋友之間,再親密,分寸也不可差失;自以為熟,結果反生隔離。 與人交往,關系好的時候,我們都恨不得和對方綁在一塊,不分你我。 但其實兩個人靠得太近,不留一點空隙,往往更容易扎傷彼此。 19世紀,安徒生和狄更斯在一個文學聚會上認識了。 兩人很快就成為朋友,彼此經常通信。 有次,狄更斯在信中隨手寫了句:“如果你來英國,請一定來我家小住?!?/span> 這本是一句客套話,誰知安徒生卻當了真。 不久后,安徒生事先沒有打招呼,就直接來到了狄更斯家做客。 當時狄更斯正因一些官司忙得焦頭爛額。 可仗著關系好,安徒生卻每天都拉著狄更斯閑聊、游玩,還隨意翻閱狄更斯的手稿。 種種行為,都讓狄更斯感到非常生氣。 等安徒生離開后,狄更斯就再沒有回復過他的來信,兩人也再沒來往。 陳果說:“人與人,就像兩個王國,各自應當保持著寬闊、自然而舒適的疆域?!?/strong> 無論和誰相處,別把彼此捆得太緊,保持一點距離,才能久處不累。 畫家黃永玉,和錢鐘書一家曾是鄰居,兩家相距不到200米。 可20多年來,盡管兩人交情匪淺,他卻怕打擾到對方,很少去錢家拜訪。 有時他想拿些家鄉(xiāng)特產給錢家,也是先打電話告知,送到錢家門口就回了。 而錢鐘書若是登門拜訪,也會先詢問黃永玉是否有空。 就這樣,他們的關系非但沒有疏遠,反倒日漸深厚。 周國平曾說,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志,它懂得遵守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 與任何人相處,若是失去必要的尺度,只會將對方推遠。 保持分寸,不越界,不打擾,才能維系感情的長久。 35歲之后,學會給關系松綁。 親而有間,熟不逾矩,在淡漠中保持一份松弛,才是最好的相處之道。 3 給精神松綁,不內耗 現實中,你是否也出現過這種情況:
長久地處于內耗中,不僅讓你寸步難行,還會使你心力交瘁,越活越疲憊。 就像畢淑敏所說,有很多的束縛,不在他人手里,而在自己心中。 放下內心的自我折磨,保持精神松弛,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煩惱。 工程師威利·卡瑞爾曾任職某鋼鐵公司。 有一次,他為客戶安裝一臺瓦斯清潔機。 當時的瓦斯清潔機性能存在缺陷,出現故障的概率很大。 卡瑞爾安裝完后,開始惴惴不安。 他擔心產品出問題,客戶投訴公司,害怕老板會為此批評自己。 那段時間,他始終無法集中精力,總是唉聲嘆氣,人也瘦了一圈。 后來朋友知道了,對他說:想那么多干什么,最壞的結果不就是被開除嗎? 聽了這話,卡瑞爾才醒悟過來,大不了就是被開除,又不是活不下去了。 他不再想著這件事,而是專注手頭的工作,整個人的狀態(tài)逐漸恢復過來。 很長時間過去了,他之前擔心的事,都沒有發(fā)生。 作家松浦彌太郎說:“所謂人生困境,不過是你胡思亂想,自我設置的枷鎖?!?/strong> 凡事想的過多,就會被一點小事纏住,給自己增加心理負擔。 35歲之后,請給自己的精神松綁,降低內心的敏感。 清空紛雜的思緒你會發(fā)現,內耗少了,心就不累了。 4 給生活松綁,不著急 清華教授寧向東曾感慨道:整個社會陷入了一場“忙碌癥”。 35歲后,許多人為了追求成功,總是不停歇地埋頭往前趕。 努力是好事,但太過急于求成,就把生活過得緊繃繃的,也讓自己無法喘息。 博主李亨之前在單位上班時,為了追求上進,報考了兩門職業(yè)證書的考試。 本來上班工作量就大,消耗了很多的精力。 但僅剩的空閑時間,他還是都拿來學習。 每天他都安排得滿滿的,白天工作,午休聽網課,晚上做題,一刻不敢松懈。 結果由于缺乏休息,他的精神狀態(tài)越來越差,在工作中出現很多錯誤,最終被公司解雇,弄丟了工作。 很認同陳道明的一句話:
大文豪雨果,一生寫下了卷帙浩繁的作品,但他的生活卻非常“閑”。 每天除了睡覺,雨果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做與寫作無關的事。 早上起來,他會喝一杯現煮的咖啡,吃兩顆生雞蛋,然后洗個冷水澡。 吃完午餐后,他會去海灘上游泳,然后看一下午書。 晚餐通常是去朋友家,吃完后他們一起聊天,玩紙牌。 等到九點鐘,他才盡興地回到家中,拿起筆寫上一會。 在這種緩慢的步調中,他安然享受著內心的愜意,一邊寫出了眾多舉世聞名的作品。 《禮記》中說,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中年是一場無止境的修行,我們既要為了生計與理想,頂著壓力逆流而上; 也要學會放慢腳步,給自己一點呼吸和喘氣的空間。 35歲之后,別逼自己太緊,別讓自己太累。 多給生活松綁,也讓自己得到歇息,在匆忙的日子里,享受一份清靜美好。 ▽ 媒體人王松說過一句話:
35歲之后,生活的坎越來越多,人際關系也越來越復雜。 學會把心放寬一點,事看淡一點,節(jié)奏放緩一點。 減少焦慮與內耗,別再強求和執(zhí)著,從容自在地過,云淡風輕地活。 點個贊吧 ,給自己松綁,你才能擺脫生命中的種種束縛,真正獲得內心的自由。 ???? 發(fā)布于 安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