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講述胃腸病的經(jīng)方思路 | 醫(yī)學筆記注:本文為胡老講述常見“胃腸病”的治療思路與經(jīng)驗,節(jié)選自《胡希恕醫(yī)論醫(yī)案集粹》,為胡老上世紀應學生請求補充授課講述“常見病的治療”,由當年的學生、胡老書籍編者段治鈞先生整理。柴胡兄弟為精簡,對部分文字做了刪減處理。柴胡兄弟 2023-06-07 21:32 發(fā)表于廣東 注:本文為胡老講述常見“胃腸病”的治療思路與經(jīng)驗,節(jié)選自《胡希恕醫(yī)論醫(yī)案集粹》,為胡老上世紀應學生請求補充授課講述“常見病的治療”,由當年的學生、胡老書籍編者段治鈞先生整理。柴胡兄弟為精簡,對部分文字做了刪減處理。 胡希?。?898-1984),中醫(yī)臨床家。日本中醫(yī)界贊譽為“中國有獨特理論體系的、著名的《傷寒論》研究者、經(jīng)方家”,曾任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直門醫(yī)院教授。 這里說的胃腸病,指病灶在胃腸的證候,有些旁及胰腺、膽道、膽囊及腹膜。若以嘔惡、下利(或便溏)、腸鳴、心下痞硬(滿而不痛或悶脹發(fā)堵)為主,或兼胃疼、食欲不振等,此類均以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生姜瀉心湯主治之,因三方都有半夏、干姜降逆逐飲止嘔,黃芩、黃連解熱除痞而止下利,胃氣不振為客邪內(nèi)飲的主因,故補之以人參,調(diào)之以甘草、大棗。生姜瀉心湯對噯氣、食臭有良效,或有吐利的瞑眩狀態(tài)。如果惡心得厲害,牽扯到頭痛(尤其是偏頭痛)或胃疼得厲害,應加吳茱萸。吳茱萸湯證以水氣上沖波及頭腦最對證,胃有熱則不宜。甘草瀉心湯對下利無度、日數(shù)十行、谷不化者,有速效。 若以噯氣為主,有呃逆、泛酸,無腸鳴、下利,大便反干,心下也發(fā)堵,主用旋覆代赭湯。若胃酸過多,胃痛偏重,加制酸藥,以烏賊骨(海螵蛸)最為常用。本方有通便效果,用于適證的十二指腸潰瘍亦有療效。若以脹滿為主,也呃逆,但以呃逆為舒,不似旋覆代赭湯之以呃逆為苦,此類以茯苓飲治之,方內(nèi)有蒼術,治療胃有停飲,大量橘皮行氣,痛得重可加延胡索二錢,脹滿厲害可加木香、砂仁等芳香藥。但要注意,消導藥、香竄藥過多對人體沒好處。有的胃病,沒有惡心嘔吐等癥狀,但痛(虛寒證),即小建中湯證。治療痛癥(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還有甘草粉蜜湯,但原方宜去鉛粉,加祛瘀止痛的白及。若為食管痛,有熱者,多為梔子豉湯證。腹痛的討論,在胃病有所論及,另外說明幾點:陽性病中,表里并病者,若由于表熱內(nèi)陷,腹?jié)M痛,可與桂枝加芍藥湯;大便不通者,可與桂枝加大黃湯。血虛于外,寒邪在里的虛寒腹痛,可與小建中湯。貧血性腹痛,可與當歸建中湯。貧血、瘀血性腹痛不宜攻下。有水毒為患,與當歸芍藥散;若為腹膜炎,心下痞塞脹滿,不惡心而有腹痛,多用當歸芍藥散合四逆散。腹痛而嘔者屬柴胡證,可與小柴胡湯。若兼有外感,適證選用柴胡桂枝干姜湯。急腹癥,以急性闌尾炎和膽囊炎最常見,與大柴胡湯合大黃牡丹皮湯。慢性闌尾炎,與四逆散合當歸芍藥散,有膿腫加薏苡仁。 不屬于消化系統(tǒng)的腹痛,多與血分有關。如少腹急結、其人如狂、熱結膀胱的桃核承氣湯證;瘀血性腹痛、痛在臍下的下瘀血湯證;瘀血結熱,少腹?jié)M痛的土瓜根散證;血滯氣阻或惡露不盡之腹?jié)M痛的枳實芍藥散證;下血不止(虛)腹中痛的芎歸膠艾湯證。腹痛,更不乏陰性病。如嘔逆、腹中寒痛的附子粳米湯證;寒疝、繞臍痛(痛劇者小腸下漏,睪丸腫痛)等一派虛寒,大烏頭煎固然可用,但一般多用當歸芍藥散合四逆散加附子、吳茱萸。若寒疝,同時兼有身疼,也有用烏頭湯和烏頭桂枝湯的機會。若腹中大寒痛,痙攣,可與大建中湯。諸般卒病,腹?jié)M痛,痛如錐刺,甚至口噤假死,病逝兇險,若只寒實于內(nèi),無熱證,與三物備急丸吐下之。下利有表證,表里并病,視其陰陽屬性,遵先表后里或先里后表法。表里合病,依法當合治。此為正治。例如陽性病中,下利而有表證,有汗者桂枝湯加葛根,無汗者葛根湯。下利不止,脈促,喘而汗出,此里熱盛,表亦未解,當與葛根芩連湯清內(nèi)外之熱,喘利自止。如下利兼有表證,小便不利而渴欲飲水,宜五苓散,利小便止利,兩解其表里。若為中虛少熱,下利不止、心下痞硬之協(xié)熱利,與桂枝人參湯。下利而見少陰證者,此表陰證而兼下利,但未至下利清谷的少陰太陰并病程度,可與白通湯。下利,陽性病居多,且多有發(fā)熱、腹痛。若不見表證,亦不見柴胡證者,多屬黃芩湯證。若同時伴有嘔逆,偏于實者(有腹痛),用黃芩加半夏生姜湯;偏于虛者(無腹痛而有心下痞),用六物黃芩湯。此證若煩熱甚,進而心悸而煩者,更當用黃連湯。若上熱下寒,食入即吐,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 若下利見柴胡證,有腹痛者小柴胡湯加芍藥,口干舌燥加石膏;無菌之腸炎,下利腹痛而胸脅滿,可用四逆散;如嘔而下利,發(fā)熱不止,脈數(shù),無論便不便膿血,則可大柴胡湯合調(diào)胃承氣湯下之,有黏血便者,可合桂枝茯苓丸。 夏季常見流行的細菌性痢疾,多以里急后重、肛門灼熱、腹痛、便膿血為主癥,主以白頭翁湯加大黃治之,腹痛加芍藥;若脈滑而實,此痢未欲止,或有嘔,白頭翁湯合大柴胡湯治之。 另有“紅水痢”,也屬于細菌性痢疾,類似霍亂,可用白頭翁湯加阿膠、甘草,也有用大柴胡湯加桂枝茯苓丸復合大黃牡丹皮湯的機會。 還有“噤口痢”,病人不想吃,吃不下。有用小柴胡湯的機會,或加石膏。不可下。 腸炎之為病,主證腸鳴,下利不止,或大便溏,嘔,心下痞硬,均主以三瀉心湯。關于下利,最后要提及虛寒陰證。凡下利脹滿,汗出,或嘔吐,因亡津液而四肢厥冷,均主以四逆湯。少陰太陰并病,至下利清谷,虛寒在里而致厥逆,主以通脈四逆湯。里有水飲,下利而心悸、頭眩,主以真武湯。下利腹痛,便膿血,脈微遲而毫無熱象者,可用桃花湯。久瀉不止,無膿血者,赤石脂禹余糧湯主之。久瀉、虛寒在里,慢性休息痢者,烏梅丸可用。另一類關于不大便,胃家實者。以三承氣湯為主。值得提及的是中毒性痢疾,來時高熱不退,干熱,而不拉稀,時昏迷,脈實數(shù),面灰白,此急下之證,速用大承氣湯,不能猶豫。 另外有可下之證,不適合用三承氣湯時,以柴胡加芒硝湯證、大柴胡湯證居多。老年人虛秘,麻子仁丸為良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