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能稱為“圣人”的不多,往往是各行各業(yè)最牛的人物,如“兵圣”孫武、“書圣”王羲之、“醫(yī)圣”張仲景,關羽也被稱為“武圣”。不過,真正能夠做到“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圣人”,五千年歷史上寥寥無幾,公認的只有孔子和王陽明。 清代詩人王士禎認為:“王文成公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曾國藩把他視為自己的楷模,他的大名遠播日本。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明成化八年(1472年)生于浙江余姚北城,他生而不凡,又有過目不忘的絕技。中進士后,他體恤百姓、帶兵平叛,貶謫期間“龍場悟道”,創(chuàng)造陽明心學,去世后從祀于孔廟。 很多人把王陽明的著作視為寶貝,每天早晚拜讀,但很多人卻不知道王陽明也是一位大書法家,他的字正是其“心法”的體現。正如徐渭所說:“王羲之'以書掩其人’,王守仁則'以人掩其書’”。將心法與古法結合,這就是他的“圣人書法”。 對王陽明一生影響巨大的事,當屬正德元年(1506年),他被謫貶至貴州龍場擔任驛丞。鼎鼎大名的“龍場悟道”就發(fā)生在此時。他終于明白“心即理也”,與其向外界找尋“道”在何處,倒不如“致良知”,從內心尋找。 在頓悟以后,他寫下了一卷草書《象祠記》。書寫此帖時,王陽明的內心境界與格局,哪怕是“書圣”王羲之,也難以相比。正德三年(1508年),彝族土司安貴榮聞請王陽明為象祠寫下紀文,王陽明欣然接受,此文立意高遠、字字珠璣,再配上他筆走龍蛇、不著塵俗的草書,堪稱至寶。 《象祠記》全卷94行、600余字,單字大小約4厘米。王陽明草書受王獻之、張旭、懷素等人影響,據他自述,起初他寫書法只是臨摹古帖,而這只能得到字的形狀,“悟道”之后,他在心中構筑規(guī)則,不輕易落筆,落筆則志得意滿。 《象祠記》便是如此。此帖出規(guī)入矩,一筆書得獻之精髓、筆畫圓轉、圈眼多則是受懷素影響。起筆斂鋒、行筆迅捷如飛,筆畫間的飛白、斷筆皆自然而成,筆勢灑脫奔放,但在使轉頓挫處又有晉唐法度。結字、章法疏密結合、一氣呵成,剛柔、濃淡變化精絕。 后人稱贊《象祠記》:“骨挺神駿,筆勢飄逸,流暢清麗,有弘毅駿拔飄逸之氣象?!保峭蹶柮鬟@樣的人中龍鳳才能寫出,我們臨摹、欣賞其作品大有好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