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會中貌似權利無限的皇帝,其實也被許多條條框框所約束,這些約束皇帝的規(guī)矩,也許比約束普通老百姓的規(guī)矩都多。
或許有人會問,既然都成了皇帝了,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就要為所欲為,想干啥就干啥,不然當皇帝干什么?
歷史上這樣“任性“的皇帝也不在少數(shù),但是這些皇帝通常都沒有好下場,中國歷史上一共559位帝王(來自于柏楊老先生的統(tǒng)計),但是死于非命的接近三分之一,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為所欲為,自己把自己作死的。
其實“帝王”也是一種職業(yè),就跟我們今天的“總統(tǒng)”一樣,雖然身居高位,但并不是單純的來享福的,皇帝要承擔皇帝的責任,也有皇帝的工作要做,那么皇帝每天的“本分工作”都有哪些,他每天都干啥呢?我們以比較勤奮的清朝皇帝的作息為例,看看一個“合格”的皇帝每天都應該做那些工作,都能享受到哪些人間快樂?
1.早起
絕大多數(shù)人的一天都是從早上開始計算,皇帝也不例外,我們打工一族通常早上都起得早,因為怕上班遲到被扣工資,還要做早飯、送孩子上學、趕公交地鐵等,所以很多人在早上5-6點就要起床,開始一天的忙碌。
而清朝的皇帝們,一般在早上的3-5點就要起床,也就是說,在大部分人都還在夢鄉(xiāng)的時候,作為清朝權力頂尖位置的皇帝,就要爬出熱乎乎的被窩,開始準備他一天的工作了。
皇帝的這個起床時間,幾乎能夠秒殺我們現(xiàn)代大部分的起床時間,和做早餐炸油條賣豆腐腦的人差不多,如果按照起床時間的早晚計算幸福度的話,那么皇帝的幸福度可能是最低的。
清朝皇帝之所以起得早,一是因為他們延續(xù)了滿族入關前的生活習慣,早睡早起,另一方面是要為早朝做準備。
皇帝起床后要梳妝打扮,尤其是辮子要好好打理,然后選擇當天需要穿什么樣的服飾,穿戴停當之后,皇帝會稍微墊補點東西,比如喝一碗銀耳燕窩湯之類的,要不然起的太早,一會上朝的時候會餓。
所有的這些工作準備完之后,就等待上朝,開始一天的正式工作了。
2.早朝
皇帝上早朝見群臣,這個我們在影視作品中見得很多了,清朝初期是在太和門,但是因為離皇帝住的乾清宮比較遠,后來改為在乾清門。
早朝的時間在清朝初期的時候是在卯時,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的早晨5點-7點。我們上面說皇帝起得早,為早朝做準備,但是大臣們起得更早,皇帝起床后幾步路就到了地方,而大臣們住的地方都離得遠,那個時候上朝是坐轎,通常需要2-3個小時,所以大臣們在凌晨2-3點就得起床做準備了。
對于很多年老的大臣來說,每天起這么早實在是辛苦,特別是冬天,起這么早,路上還要受2個小時的凍,實在是受罪。
于是為了體諒下屬大臣,康熙皇帝下了一道諭旨,把每天上班的時間往后調(diào)了一個小時:
“朕御朝太早,各官于四五鼓趨赴朝會,殊為勞瘁,自后,每日御朝聽政,春夏以辰初刻,秋冬以辰正刻?!?/blockquote>從此之后,早朝的時間為早上7點進行,秋冬季的時候又推遲一個小時,改為8點進行。不要小看這一個小時,這就好比把我們上班的時間從8點改為9點,想想都覺得無比幸福。
皇帝早朝的內(nèi)容就是聽大臣們奏報政事,這也是皇帝一天之中最重要的工作,他要處理各地奏報上來的重要事務。
時間是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皇帝的時間更是如此,但是官員們在奏報的時候,往往先要對皇帝進行一番奉承,然后才開始說正事,比如在康熙時期,有一位被派去調(diào)查河道治理的官員向康熙奏報:
“我奉旨向河道總督王光裕傳達皇上諭旨,王光裕奏報說,我不過一個小小官員,承蒙皇上特別恩典,選拔我擔任這么重要的職務…”康熙聽到這里,立刻打斷了他,斥責他道:“你說的這些都是套話,不必再說了。把你看到的河道治理情形如實報告?!?/strong>這位官員立即不再啰嗦,三兩句話就把河道治理的情況作了匯報。
好聽的奉承話誰都喜歡,但是如果每天有幾十個人輪番對你說上一段,任誰都會受不了,再說如果人人都長篇大論,早朝估計開到中午都開不完。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有一次接到一份奏折,這份奏折長達17000字,來自于大臣茹太素,朱元璋看了半天,見都是沒有用的客套話,于是氣得不行,讓人把茹太素先拉上來打了一頓,等氣稍順之后接著看,直到這份奏折最后500字才到正題。
茹太素在最后的500字里,提到了5件事,朱元璋覺得茹太素說的還挺在理,批準了其中的四件事。
這件事之后,朱元璋感嘆,都說做臣子很難,難道做皇帝不難嗎?明明500字就能說清楚的事情,非要寫17000字,皇帝一天光看奏折就頭昏腦漲了,于是命令大臣們有事說事,不許搞繁文縟節(jié)。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于時間珍貴的大人物,不要說過多無用的奉承話,匯報問題還是要簡明扼要。
3.早飯
早朝上完之后,就到了早飯的時間,和我們普通人不同,清朝皇帝一天吃兩頓正餐,這或許也是延續(xù)了滿族入關前的飲食習慣,所以皇帝的早餐相當于我們的午飯。
說起皇帝的飲食,大多數(shù)人想到的可能是滿漢全席,每頓飯100多個菜,山珍海味數(shù)不盡,想想都讓人流口水。
其實皇帝的飲食確實比普通人要豐富,但是也沒有傳說中的那么夸張,按照清朝的伙食制度,皇帝每天的伙食標準為:
盤肉22斤、湯肉5斤、豬肉1斤、羊2只、雞5只、鴨3只、白菜菠菜香菜韭菜共19斤、各種蘿卜60個、各種瓜每種1個、苤藍及閉蕹菜6斤、蔥6斤、醬和清醬各3斤、玉泉酒4兩、醋2斤、牛奶100斤、乳油1斤、香油1斤、芝麻1合5勺、澄沙3合、白糖核桃仁黑棗各12兩、玉泉山水12罐。這是皇帝一個人每天需要準備的東西,可以看出來,這些東西即使10個人也吃不完,但是依然要準備這么多,就是要顯示皇帝的尊嚴與優(yōu)越感。
皇帝每天的飲食也有菜譜,根據(jù)乾隆皇帝的《膳底檔》記載,乾隆皇帝的飲食中,光主食就有47種,包括饅頭、花卷、包子、餃子、火燒、點心之類。
熱菜有59種,以鴨肉、雞肉、鹿肉、羊肉為主,豬肉最少。熱鍋有47種,有燕窩口蘑火薰白鴨子、紅白鴨子燉白菜、糟鴨子糟肉、蔥椒鴨子、掛爐鴨子、燕窩蓮子鴨子、肉丁酒鴨子、山藥鴨羹、紅白鴨羹。再有就是肥雞燴大丸子、肥雞雞冠肉、肥雞火熏白菜頭、肥雞油煸白菜、炒雞絲大炒肉、炒雞絲肉絲海帶絲、酸辣羊腸羊肚、蔥椒肘子、酒燉羊肉豆腐丸子等等,可以看出來,鴨子在宮廷飲食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除了熱菜和熱鍋之外,還有冷拼26種,基本也是以肉食為主,還有7種湯類,也都是以雞鴨、羊肉為主。
上述菜譜組成了乾隆皇帝一個月的飲食范圍,并不是每天豆豉這么多,而是從中挑選,每天換著樣吃,皇帝的每頓飯一般10-20個菜,最少的時候6個菜,1-2個湯,1-2樣主食,并不是像我們想象的每天都是滿漢全席,即使是這樣,皇帝也吃不了,剩下的飯菜都賞賜給下人了。
皇帝的菜單上主要以肉食為主,任誰天天吃也會吃膩,所以皇帝們最想吃的,反而是菜單上沒有的,最普通的家常菜。
比如乾隆皇帝經(jīng)常單點的菜有:豬肉韭菜烙合子、疙瘩湯、羊肉炒麻豆腐、炒雞蛋、蒸雞蛋糕、醋溜荷包蛋、小蔥拌豆腐、拌茄泥、豆腐腦、面片湯。
單點的肯定都是皇帝真心喜歡的食物,可以看出來,皇帝單點的食物幾乎都是民間最普通的食物,在這些食物中,乾隆皇帝最喜歡吃豆腐,幾乎每天都要吃,其次是炒雞蛋,在菜單中出現(xiàn)的頻率最高。
那位著名的最難鋪張浪費的慈禧太后同樣也喜歡民間的普通食品,比如她喜歡臭豆腐,最常點的菜是熬白菜和豆腐燉白菜,這和盛傳的她一頓飯100多道菜有很大的反差,或許她就是每頓飯100多道菜,但是光吃熬白菜也說不定。
很多時候皇帝也不是想吃什么就能吃什么的,道光皇帝又一次想吃面片湯,讓御膳房去做,結果內(nèi)務府回復做不了,因為宮里沒有專門做面片湯的灶,建造這個灶需要白銀6萬兩,專門做面片湯的師傅每年需要工資1萬5千兩。
道光皇帝說,哪有那么費事,前門外就有飯館賣的,40文就能買一大碗,去買一碗回來不就行了,結果一會下人回來復命,那個飯館已經(jīng)關門了。
道光皇帝不由得感嘆道:“朕向不為口腹之欲濫費國帑,但朕貴為天子,而思食一湯不能得,可嘆也?!?/blockquote>每頓飯都是大魚大肉,但是也許并不是皇帝喜歡吃的,道光皇帝想吃一碗面片湯都吃不上,因此發(fā)出感嘆,從這一點上看,皇帝的飲食也并不能讓他們滿意。
4.中午的活動
吃完早飯之后,大約就到了9點左右,這時就到了皇帝每天的學習時間,別說學習只是學生的事情,皇帝每天都要學習,其中以康熙皇帝為最,他在位60余年,每天的學習幾乎沒有落下過,這也為后來的皇帝們做下了榜樣。
清朝的皇帝其實很少有胡作非為的,這也許和他們重視教育有很大的關系。
2個小時的學習完成之后,皇帝要去到長輩處去問安,這是皇帝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有時候一天需要去兩次,這是清朝推崇孝道的傳統(tǒng)。
到了中午11點到下午1點,是接見官員和賜宴的時間,這個時間接見的大都是外地來京的官員,比如蒙古的王公貴族,還有各地的封疆大吏,在接見完了之后,皇帝自然要管飯,不能讓人大老遠來了,餓著肚子走吧。
給這些官員準備的飯就是賜宴,這種宴席是聯(lián)絡感情的一種方式,儀式感更重一些,皇帝本人由于一天兩頓飯,且已經(jīng)吃過第一頓飯了,所以賜宴的時候他不吃,而是坐在上面看著,估計滋味不大好受。
而在皇帝的注視之下吃飯,官員們肯定更不自在,所以賜宴對于雙方來說,都好像是一種折磨,陪過大領導吃飯的人恐怕都深有體會。
賜宴結束之后,就到了皇帝的晚餐時間,這個時間大約在下午2點鐘左右,為什么這么早就吃晚餐,可能是因為一天就吃兩頓正餐,所以在這個時間吃,也可能是看大臣們吃飯,看餓了,所以就馬上安排。
晚餐和早餐基本是差不多,很多時候可能更簡單一些。
5.娛樂時間
每天下午的3點-5點,是皇帝們可以自由支配的娛樂時間,這個時候可以和皇后或者皇妃們在花園里轉轉,或者干點自己喜歡的事情,那些宮斗劇中的主要情節(jié),也許就發(fā)生在這個時間段,因為別的時間皇帝沒空。
康熙皇帝喜歡在這個時間練習寫字和射箭,他每天要寫上1000多字,并不忘他老祖宗的騎射技藝,常加練習,他曾對他的侍衛(wèi)說:
“朕自幼至今,凡用鳥槍弓矢,獲虎一百三十五,熊二十,豹二十五,猞猁猻十,麋鹿十四,狼九十六,野豬一百三十二,哨獲之鹿凡數(shù)百,其余圍場內(nèi),隨便射獲諸獸,不勝記矣。朕曾于一日內(nèi),射兔三百一十八,若庸常人,畢世亦不能及此一日之數(shù)也?!?/blockquote>康熙的話雖然有夸大吹牛之嫌,但是一方面也證明他確實有尚武的精神,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弘歷拍康熙馬屁說他是“大清第一巴圖魯”,讓康熙龍顏大悅。
雍正皇帝和他爹有很大的不同,他是個工作狂,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工作上,所以他的自由活動時間都用來批閱奏折,他每天要看的奏折都在幾十件以上,每一件都要親自批閱,有時候他的批語比奏折上的文字還多,每天寫的字都要超過自稱勤奮的自媒體工作者。
6.睡覺
在皇帝吃晚膳的時候,太監(jiān)就會端來一個盤子,上面有寫著后妃名字的木牌子,供皇帝挑選,這就是大多數(shù)人喜聞樂見的翻牌子場景。
被翻到牌子的后妃就被選為當晚侍寢的人,我們經(jīng)常在宮斗劇中看到這樣的場景,為了讓皇帝翻到自己的牌子,后妃們可以說動用一切手段和心思。
被選中的后妃需要提前準備,脫光衣服后用布包住,被太監(jiān)抬到皇帝的住處,然后從皇帝的被窩底部鉆進去。
在皇帝和選中的后妃共享歡樂的時候,太監(jiān)們就站在門外計算著時間,等到了時間,太監(jiān)們就會在門外催促,在這樣的場景下,估計所有人包括皇帝本人,都不會感到舒服。
侍寢完了之后,后妃會被太監(jiān)們送回住處,而不是整夜陪在皇帝身邊,這和大多數(shù)人想象的不太一樣。
還有就是皇帝大人可不是每天都會翻牌子,即使后妃們想,皇帝本人的身體恐怕也不允許,不許后妃整夜侍寢,恐怕也是為了皇帝的身體考慮。
后妃們侍寢完了之后,皇帝們就要睡覺了,因為第二天還要早起,所以大多數(shù)皇帝們晚上都睡得很早,除了勤政的雍正皇帝除外,不過他也因為過分勤勞,導致他56歲就死了,很多人認為雍正是累死的,也不無道理。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