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窯的仿燒始于明代宣德年間,清代雍、乾年間達到高峰,不僅數(shù)量大,而且質(zhì)量頗佳。 汝窯在北宋時期〝唯供御棟退,方許出賣〞,是北宋皇宮的御用品。明清時期的仿燒,也只在江西景德鎮(zhèn)御窯廠進行。 今人的仿燒,主要集中在河南省汝州市、禹州市和寶豐縣的諸民間窯場,總數(shù)約有20家以上。 (一)汝窯與明代仿品
清人藍浦著的 《景德鎮(zhèn)陶錄》卷五〝明宣窯”條:“又有冰裂鱔血紋者,幾與官汝窯敵?!?/span> 表明明宣德年間,景德鎮(zhèn)御窯廠曾仿燒官窯和汝窯,仿燒品的表面出現(xiàn)有冰裂鱔血紋,幾乎與官窯器、汝窯器相匹敵。
在碗的圈足內(nèi)有青花楷書的“大明宣德年制”6字款。口徑17.2厘米、高4.2厘米(圖96)。 綜觀明宣德年間的仿汝窯瓷器,大致有三個主要特點: 一是當時只重視模仿釉色,仿汝瓷器釉色 偏藍,釉面片紋較重; 二是仿汝器形則為宣德時期常見的造型,與汝窯造型相去甚遠; 三是有些仿汝的器物底部,青花楷書有“大明宣德年制”款識,使人一辨即明。 (二)汝窯與清代仿品
當時為仿出真正意義上的汝窯瓷器,皇帝曾下旨景德鎮(zhèn)御窯廠,要求按宮中送來的汝窯瓷器進行仿燒,但經(jīng)反復試燒還是與真正的汝瓷差之甚遠,就連乾隆皇帝也發(fā)出“仿汝不似汝”的喟嘆。 乾隆四十一年,乾隆皇帝曾在一件汝窯圓洗上題寫了一首詩:
據(jù)北京故宮博物院學者撰文介紹,雍正朝仿汝瓷器,僅北京故宮博物院就有60余件之多,其中有30多件為清宮舊藏,另外30件為新中國成立后新收。 器形主要有象耳瓶、菊瓣瓶、貫耳瓶、蒜頭瓶、葫蘆瓶、弦紋瓶、三系瓶、雙耳扁瓶、石榴樽、象耳樽、犀耳樽、六方渣斗、缽式缸、桃式洗、水仙盆、花觚等。 其中,雙耳扁瓶為侈口、扁腹、圈足,在頸部兩側(cè)有對稱螭耳。 器表頸部有兩道凸起弦紋,腹部有四面兩對菱形凹紋,菱形四角有直線凹紋相連。 通體為天青色微閃藍,并有極細微的開片。 器底部有青花篆書“大清雍正年制” 6字款。 口徑16.8厘米、底徑17.2厘米、高35.5厘米(圖97)。 六方渣斗器體呈六角形,圓唇侈口,扁鼓腹,圈足有棱。 釉色為天青色微閃灰,有較明顯的蟹爪紋開片。
花觚口呈喇叭狀,細頸,腹部圈凸,足外撒。器表呈青藍色釉,釉面布滿細碎開片。 器底有青花篆書“大清雍正年制” 6字款。 口徑19.5厘米、足徑9.4厘水、高25,2厘米(圖98)。 乾隆朝仿汝瓷器,北京故宮博物院現(xiàn)藏有100多件,絕大部分是高檔陳設(shè)瓷和文房用具,碗、盤、盅、碟類圓形器十分少見。 與雍正朝仿汝器相同,也是以瓶類器居多,有撇口瓶、弦紋瓶、蒜頭瓶、直頸瓶、葫蘆瓶、觀音瓶、魚耳瓶、象耳瓶、貫耳方瓶、五孔方瓶等近20個品種另有七孔花插、花口紅、雙耳樽(圖99)。 水仙盆(圖100)、印泥盒、桃式洗等器類,品種繁多。上述不少器物。 圖100.清乾隆歉仿汝袖木仙金(上)和庭部(下) 可以與(清宣造辦處活計清檔》呈進單中的有關(guān)記載相佐證。 如:“(乾隆二年)十月十三日,司庫劉山久、七品首領(lǐng)薩木哈、催總白世秀來說太監(jiān)毛田、胡世杰,高王交霽紅耙碗1件,汝釉杏元四方雙管瓶1件… 再唐英所進瓷器內(nèi)汝釉四方雙喜樽、哥窯綿帶瓶、汝釉四方雙耳大平樽、汝釉收小天祿樽、汝釉雙喜紙槌瓶、東青釉雙喜紙槌瓶、汝釉收小扁方雙耳瓶………” 從中可以看出乾隆初年景德鎮(zhèn)官窯燒制汝釉器物的一些情況。
與北未汝窯瓷器相比,清代仿汝器遠在明宣德份品之上,主要有如下幾個特點:
乾隆朝的貫耳瓶有的高達70多厘米,而小件的小水丞口徑只有2厘米。 仿汝器底部大多書寫有青花篆書“大清雅正年制”或“大清乾隆年制”6字款,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 (三) 汝窯的現(xiàn)代仿燒
該縣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建有汝燒廠,集中技木人員攻關(guān)仿燒汝瓷,但限于當時對北宋汝富還缺乏認識,僅仿燒出豆綠色瓷器,即仿《中國陶瓷史》中記述的“臨妝窯青瓷”。 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
1987年寶豐清涼寺瓷窯址被確定為汝窯后,與寶豐相近的汝州、寶豐和禹州三地窯工群起仿燒,一時間大有泛濫之勢。 經(jīng)過政府引導和市場淘汰,河南境內(nèi)迄今仍有20家以上。
有少數(shù)略得神韻,看上去頗有幾分相似。但絕大多數(shù)模仿者并未見過真正的汝窯瓷器,只是技照陶瓷圖錄照葫蘆畫瓢,不僅釉面透亮,釉色偏藍,而且器物不成比例,尺寸大小也與真正的汝瓷相差甚遠。
|
|
來自: 藝術(shù)品品鑒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