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光縣志》及族譜:濁北劉氏家族中舉三人,貢生六人,監(jiān)生三人(縣志未載),庠生十五人(縣志未載),官職品級歷九人(縣志部分未載),民國大學(xué)生一人,鄉(xiāng)紳四人(縣志未載),烈女五人,孝義一人,逸聞三個(gè)(縣志記載一個(gè)),文章一篇,共計(jì)十七人縣志有載。 1.舉人歷三世共三人 八世劉鼎新,字鉉臣,康熙二年(1663)中舉,先任山東平原縣教諭,后于康熙十九年(1680)遷山東威海衛(wèi)教授(正七品),敕授文林郎。其墓碑位于濁北村西南,族人呼“龍頭碑”,由其玄孫十二世邑庠生劉堡于嘉慶十二年(1807)所立,于1966年秋文革破“四舊”時(shí),碑體推倒,碑額砸為兩半,其一下落不明,異他處。1995年春,族人順線查訪,于村中他姓人家尋得,以使劉鼎新后裔兩碑額鑲嵌以立墓前,然碑文“龍頭”處“皇清”二字被石塊之器所毀,碑后家譜之名已模糊不清,只見篆書“累世積德,厥后克昌”之字。 安致遠(yuǎn)《青社遺聞》書載《吾邑劉文和公》一篇中亦有“吾邑劉文和公昭賢祠,是公薨后奉敕所建者,予幼時(shí)至邑中,見其棟宇修整,常有數(shù)童子讀書其中,柱上有金字對聯(lián)云:'忠裨于國,孝表于鄉(xiāng)’八字蓋御賜也。繼漸傾圮,予姻家孝廉劉君鼎新,倡募修葺,復(fù)還舊觀。今三十年,而頹廢荒涼,香火斷絕。邑中人士有好義者,與劉氏子孫再為經(jīng)營整頓,使文和公之靈有所棲止焉,亦盛舉也?!逼溲栽季栊蘅槈酃饪h明代大學(xué)士劉珝的昭賢祠。乾隆版《平原縣志.職官志.職官表》、乾隆版《威海衛(wèi)志.官守志.職官表》、光緒版《文登縣志.職官志.職官表》、民國版《壽光縣志.選舉志.貢舉表》、民國版《山東通志.選舉志》均有載; 十二世劉塾(劉士鋐之父),字校升,未仕,乾隆九年(1744)中舉,贈(zèng)文林郎山西榆社縣知縣。民國版《壽光縣志.選舉志.貢舉表》、民國版《壽光縣志.人物志.封贈(zèng)表》有載,民國版《壽光縣志.人物志.儒行》傳記“ 性孝友,學(xué)問淹雅。每同人燕集,以僻典相質(zhì),輒為舉其顛末,無一誤者”有載; 十三世劉士鋐(劉塾之子,劉炳之孫),字元音,乾隆三十三年(1768)中舉,先任山西鄉(xiāng)寧縣知縣(正七品),乾隆五十三年(1788)后任山西榆社縣知縣(正七品),敕授文林郎。民國版《榆社縣志.邑官志.職官表》、民國版《壽光縣志.選舉志.貢舉表》有載。其參與編修并校刊嘉慶五年刊本《壽光縣志》,其編修名錄有載; 2.貢生歷四世共六人 十一世劉倓(劉之蘭之子),字安恭,乾隆六年(1741)歲貢。民國版《壽光縣志.選舉志.貢舉表》及《壽光縣志.人物志.儒行》傳記“倓篤于經(jīng)學(xué)傳注,悉能上口。于宋《五子書》探討玩味,實(shí)事求是。絕意進(jìn)取,惟著書自娛”有載; 十一世劉爌(劉之蘭之子,劉倓之弟)字輝明,乾隆三十三年(1786)歲貢,任山東平原縣教諭(正八品)。民國版《壽光縣志.選舉志.貢舉表》及《壽光縣志.人物志.儒行》傳記“爌任平原教諭,亦以學(xué)行重于時(shí)”有載; 十二世劉塏(劉塾之弟),字爽亭,乾隆四十四年(1779)正貢。民國版《壽光縣志.選舉志.貢舉表》及《壽光縣志.人物志.儒行》傳記“ 亦湛深經(jīng)術(shù),兼工書法”有載; 十三世劉士鑑(劉士鋐之弟),字心齋,號藻園,官臺(tái)場灶籍,乾隆六十年(1795)正貢。民國版《壽光縣志.選舉志.貢舉表》有載; 十四世劉昌泰(劉士欽之子),字葉辰,號云坡,乾隆五十八年(1793)正貢,民國版《壽光縣志.選舉志.貢舉表》有載; 十四世劉輔泰(劉士鋐之子,過繼于劉士錀),字康侯,乾隆五十四年(1793)捐貢。民國版《壽光縣志.選舉志.貢舉表》有載; 3.監(jiān)生歷二世共三人 十一世劉炳(劉之林之子,劉塾之父),字虎文,贈(zèng)文林郎山西榆社縣知縣。民國版《壽光縣志.人物志.封贈(zèng)表》有載; 十一世劉焯,劉倓之弟,劉之蘭之子; 十四世劉來泰,劉士鋐之子,劉塏之孫,字相宜。 4.庠生歷八世十五人 七世劉珽玉(劉柏之后),字重璧,廩生; 九世劉淇,字青巖,邑庠生; 九世劉濟(jì),邑庠生; 九世劉瀚,邑庠生; 十世劉之蘭(劉淇之子,劉倓、劉焯、劉爌之父)字玉馨,邑庠生; 十世劉之林(劉淇之子,劉炳之父,劉塾之祖)字直木,郡庠生; 十一世劉桐鳳(劉柏之后),字翔千,邑庠生; 十二世劉堡(劉爌之子,過繼劉倓),字金城,邑庠生; 十二世劉堦(劉爌之子),字丹亭,邑增生; 十三世劉士鎔(劉堦之子),字陶菴,邑庠生; 十三世劉士鏴(劉塏之子),字金路,邑庠生,從九品; 十三世劉士欽(劉塏之子)更名鳴盛,字梧崗,號藹園,邑增生; 十五世劉本固(劉士鏴之孫),字生山,郡庠生; 十五士劉稚襄(劉昌泰之子),字贊亭,邑庠生; 十六世劉廣志,字尚卿,選講生; 5.官職品級歷六世十人 八世劉鼎新,字鉉臣,康熙二年(1663)中舉,先任平原縣教諭,后于康熙十九年(1680)遷山東威海衛(wèi)教授(正七品),敕授文林郎; 十一世劉炳(劉之林之子),字虎文,贈(zèng)文 5.官職品級歷六世十人 八世劉鼎新,字鉉臣,康熙二年(1663)中舉,先任平原縣教諭,后于康熙十九年(1680)遷山東威海衛(wèi)教授(正七品),敕授文林郎; 十一世劉炳(劉之林之子),字虎文,贈(zèng)文林郎山西榆社縣知縣; 十一世劉爌(劉之蘭之子,劉倓之弟)字輝明,乾隆三十三年(1786)歲貢,任平原縣教諭(正八品); 十二世劉塾(劉士鋐之父),字校升,未仕,乾隆九年(1744)中舉,贈(zèng)文林郎山西榆社縣知縣; 十三世劉士鋐(劉塾之子,劉炳之孫),字元音,乾隆三十三年(1768)中舉,先任山西鄉(xiāng)寧縣知縣(正七品),乾隆五十三年(1788)后任山西榆社縣知縣(正七品),敕授文林郎; 十三世劉士鉁(劉塏之子),字崑玉,從九品; 十三世劉士鏴(劉塏之子),字金路,邑庠生,從九品; 十三世劉士鋌,字廷金,太學(xué)生,從九品; 十七世劉榮基,字伯華,號芝圃,軍功奏保從九品候選吏目; 6.民國大學(xué)生一人 十八世劉鎮(zhèn)東,字岱封,民國六年(1917)畢業(yè)于山東農(nóng)業(yè)專門學(xué)校(現(xiàn)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xué)),任山東文登日照縣鹽務(wù)驗(yàn)放員,民國版《壽光縣志.教育志.畢業(yè)表》有載; 7、歷代鄉(xiāng)紳歷三世共四人 十四世劉謙修,字襄泉,鄉(xiāng)飲介賓; 十六世劉廣魯,字景參,鄉(xiāng)飲介賓; 十六世劉廣紀(jì),字之綱,恩榮鄉(xiāng)耆; 十七世劉阮疆,字紹咸,鄉(xiāng)飲介賓; 8、歷代列女五人 七世劉鳳寧次女,民國版《壽光縣志.人物志.列女傳》載:“王世倬妻,劉氏,濁北里劉鳳寧之次女,夫早亡,氏矢志撫孤,家貧甚,手紡績,購書延師教子廣業(yè)成立,康熙三十六年被旌。”《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匯編.閨媛典.閨節(jié)部》載:“按《壽光縣志》:劉氏,王世倬妻,相夫以賢淑稱,夫早亡,氏矢志撫孤,家貧甚,手紡績,購書延師教子廣業(yè)成立為邑庠生,康熙三十六年,觀察使旌其門?!?; 七世劉鳳池之妻王氏,民國版《壽光縣志.人物志.列女表》有載; 十世劉之懋之妻馮氏,民國版《壽光縣志.人物志.列女表》及《壽光縣志.人物志.列女傳》載:“馮氏,劉之懋妻,事舅姑甚得歡心,生一女,夫故,姑憐其年少,命改適,氏不應(yīng),自求伯氏子以承夫嗣,矢志終身。學(xué)使金德瑛旌其門,曰'揚(yáng)徽彤管’”; 十二世劉維城之妻楊氏,民國版《壽光縣志.人物志.列女表》及《壽光縣志.人物志.列女傳》載:“楊氏,楊進(jìn)士廷枚女,劉維城妻,庭訓(xùn)有素,恪遵禮法,事舅姑先意承志,夫故,氏年二十六,矢志靡他,訓(xùn)子嚴(yán)正。學(xué)使黃登賢旌其門,曰'巾幗完人’”; 十三世劉士錀之妻楊氏,民國版《壽光縣志.人物志.列女表》及《壽光縣志.人物志.列女傳》載:“楊氏,舉人劉塾子士錀妻,夫故,號泣欲自盡,姑防護(hù)謹(jǐn),不得間。后三年上巳日,率嗣子哭奠于墓,歸自經(jīng)死,顏色如生。乾隆三十八年學(xué)使李中簡旌其門,曰'志凜秋霜’”; 9、歷代孝義故事一人 十五世劉曰公,民國版《壽光縣志.人物志.孝義》載:“劉曰公,濁北莊人,某歲饑,同里楊懷忠,甫離襁抱,父母相離逝,其兄乞食他鄉(xiāng),窮窮無依。曰公攜至家,濁灰垢,易衣服,推食食之。懷忠幼遭顛危,夜睡便溺不自知,曰公親為洗滌,日以為常。成立后,給傭資,權(quán)字母,漸能自給。曰公卒,懷忠如喪考妣焉!” 10、歷代逸聞 劉神仙 劉神仙,康熙年間劉氏族人,不知其名,邑中呼作“劉神仙”。民國版《壽光縣志.人物志.方技》載:劉神仙,有異術(shù),能前知,言多鄙俚,當(dāng)時(shí)鮮能識之,事國輒驗(yàn),相傳,康熙甲申前,與鄉(xiāng)人言:“明春無錢,先受剝皮之罪。”入夏,貧富人多瘟,至明春,果大饑,榆錢未綴,貧者剝樹皮食之殆盡,四月間,人病疫多死,其他所言類能奇中,人因呼為“劉神仙”。 大刀劉九 大刀劉九(1831-1861),咸豐年間人,濁北劉氏十四世(劉柏之后),人稱大刀劉九”,1861年捻軍犯境,其一口氣連斬?cái)耻娙嗳恕?/span> 劉九自小力氣過人,身材高大,是同齡人中的孩子王。劉氏武師見他是練武的好材料,便收他為徒,幾年下來,劉九便得師傅真?zhèn)?。因?yàn)榇蟮冻撩停箝_大合,極合劉九秉性;刀中八法掃、劈、撥、削、掠、奈、斬、突招招精通,變化多端,人稱“大刀劉九”。他的刀,刀柄長兩米,刀片長一米,寬二十厘米,重百余斤,力氣大者也只能勉強(qiáng)搬動(dòng),根本掄不起來,而他卻游刃有余。 1861年8月,捻軍由濰縣進(jìn)入壽光縣境,地方團(tuán)練堅(jiān)壁清野,修建圍子墻,切斷了捻軍與百姓的聯(lián)系,導(dǎo)致捻軍后勤供應(yīng)不足。捻軍在途經(jīng)西濁北村時(shí),強(qiáng)搶糧食并抓走了部分村民為其運(yùn)輸物資,劉九也在其中。 當(dāng)捻軍行至田柳鎮(zhèn)青冢子村時(shí),因人困馬乏,于是下令休息。此地位于河邊,因正值干旱,河水水位下降,有的地方已經(jīng)露出河床,加之坡陡溝深,軍馬根本無法下去飲水,只能人力提水。于是捻軍令村民下河提水,這些村民一路奔波運(yùn)輸物資,已是精疲力竭,哪還有力氣?紛紛賴在地上不動(dòng)。捻軍見此情景,輕則喝斥,重則鞭打,趕著村民下到河來。順勢下坡容易,但提著一桶水上坡卻極其費(fèi)力。有的農(nóng)夫腿上發(fā)軟,在上坡的時(shí)候趴在了地上,水全部灑掉不說,還遭受一頓毒打。 唯有劉九提著水桶,健步如飛,特別是上坡的時(shí)候,兩只手臂張開,各提一個(gè)水桶,一步一個(gè)腳印,扎實(shí)穩(wěn)當(dāng),一看就知道是練家子。捻軍頭領(lǐng)見劉九非等閑之輩,心想,如果為己所用,必能壯大軍隊(duì)勢力,如不歸降,也絕不留后患,于是派人說服劉九。劉九秉性耿直,根本看不慣捻軍的所作所為,于是斷然拒絕。捻軍見勸降不成,乘其不備砍掉了劉九的左臂。劉九疼得大喊一聲,順勢拿起身邊的水桶,將一名捻軍砸倒,然后奪過大刀與捻軍廝殺起來。 捻軍將劉九合圍,似鐵桶密不透風(fēng),劉九雖單手使刀,捻軍卻沒有一個(gè)人能夠近身,疼痛與憤怒交織的劉九一口氣連殺三十多名捻軍。捻軍本是烏合之眾,其他人見狀,四處逃散。劉九雙膝發(fā)軟,臉色蒼白,終因失血過多氣絕身亡,時(shí)年三十歲。 “一門三舉人,同年有雙喜” 乾隆三十三年,劉氏族人十一世劉爌考中貢生,家族甚喜,同年,十三世劉士鋐考中舉人,轟動(dòng)邑中,家族榮耀,同年仲冬,時(shí)任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山東巡撫富尼漢來壽光公務(wù),得知此事,非常驚訝,又知其一門三舉人(劉鼎新、劉塾、劉士鋐皆為舉人),欣然為劉氏家族提筆寫下“丹桂世芳”四字牌匾。(清代歷史上共考選進(jìn)士37人,舉人121人,貢監(jiān)579人) 11、歷代文章 十一世劉爌《王氏列女傳》 (民國版《壽光縣志.人物志.列女傳》) 桑維寧妻王氏,處士王顯明長女也,方笄而適維寧,事舅姑以孝聞。越四載,維寧病卒,遺子桐,才二歲,氏念身殉,則藐孤靡托,未敢遽死。辛勤拮據(jù),教子誦讀,俾至于成立。乾隆初,邑宰舉其行,大吏奏請,準(zhǔn)予建坊。 邑人劉爌曰:氏新寡時(shí),遺子桐,才二歲,紡紗課讀,三十余年,不少懈。子善成母志,克紹前烈。眾咸謂:“桑氏有皆婦,又有孝子。”乾隆八年,邑宰上其事,大憲為請建坊以旌門閭,方憲檄之將下也,氏伯夜夢桑氏廟門之前有喬木巍然似松似柏,又有孤鶴臨于其上。及日方升而憲檄下。嗚呼,氏之苦節(jié)幽貞,天地鬼神其默鑒之矣。夫婦之事夫,猶臣之事君,惟誠能先,立則處變不失其常,歷久不渝其操,此忠臣孝子所以盟諸幽獨(dú)而通天地,感鬼神也。氏之致此,亦誠為之耳。 作者:劉曉東,字啟明,別署耕讀軒主,生于1990年,祖籍山東濰坊?,F(xiàn)為中國散文學(xué)會(huì) 、中華詩詞學(xué)會(huì)、山東省散文學(xué)會(huì)、山東省書畫學(xué)會(huì)、濰坊市作家協(xié)會(huì)會(huì)員,《青年文學(xué)家》理事會(huì)泰安分會(huì)常務(wù)副會(huì)長,倉頡研究會(huì)副會(huì)長兼秘書長。曾榮獲第五屆“黃山杯”全國文學(xué)藝術(shù)作品獎(jiǎng),第五、六屆“圣都文化獎(jiǎng)”,著有文集《惟聞鐘磬》,畫集《人之悟境》。其癡于詩歌,能畫;善于辭章,好學(xué);熱于收藏,善察;喜讀史書,通變。其畫學(xué)貫八大、白石,受名師指點(diǎn),主攻人物,勁健樸拙,頓挫有力,筆承傳統(tǒng),極富情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