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偉大建黨精神在沂蒙老區(qū)這片紅色沃土的具體承載、展現和升華,是黨和人民群眾共同鑄就的偉大精神,生動展現了黨、軍隊同人民群眾之間的魚水情誼和血肉聯系。日前,沂蒙精神基本內涵被確定表述為“黨群同心、軍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這一科學論斷,揭示了沂蒙精神最深刻、最本質特征,為我們從新的高度、用新的視角、以新的思維重新審視詮釋沂蒙精神,指明了正確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黨群同心、軍民情深”,充分揭示了沂蒙精神形成的深層原因,集中體現了黨領導下的新型黨群干群關系。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歷史從不偏愛哪一個政黨,勝利也從不眷顧哪一支軍隊。誰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誰放在心上;誰為人民的利益著想,誰就是人民心中的“自己人”。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有堅定的信仰,也有深厚的為民情懷。在長期的革命戰(zhàn)爭中,黨與沂蒙人民生死相依、不離不棄,沂蒙精神充分體現了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沂蒙人民聽黨話、跟黨走的生動實踐。離開黨的領導,沂蒙人民就失去主心骨、頂梁柱;離開人民的參與和支持,黨的奮斗目標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黨堅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是人民堅決跟黨走的邏輯前提;人民堅決跟黨走,是黨為人民謀幸福的邏輯必然。黨政軍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奏響了沂蒙老區(qū)最為動人的主旋律,成為沂蒙精神最為璀璨的閃光點,是沂蒙精神形成的力量之源和精神之魂。 “水乳交融、生死與共”,凸顯了沂蒙精神的鮮明特質,生動詮釋了黨和人民生死相依的血肉聯系。沂蒙精神之所以感天動地,就是因為黨和人民的魚水情誼升華到了“生與死”的境界。道路受阻時,沂蒙人民跳進冰冷的河水中用身體架起“火線橋”,將人民軍隊前行的道路穩(wěn)穩(wěn)扛在肩上;前線物資供給不足時,沂蒙人民用小推車將物資及時運送到前線;軍隊兵源不足時,涌現出無數母送子、妻送郎的感人場面。從1937年到1949年,沂蒙山革命根據地發(fā)生大小戰(zhàn)斗4000余次,當時根據地420萬人口中,有120多萬人擁軍,20多萬人參軍參戰(zhàn),10多萬將士血染疆場。鄉(xiāng)鄉(xiāng)有紅嫂,村村有烈士,沂蒙軍民用生死與共的實際行動,樹起了一座巍峨的歷史豐碑,奏響了“蒙山高、沂水長,軍民心向共產黨”的動人樂章,昭示和激勵我們必須植根人民,始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沂蒙精神就是軍愛民、民擁軍、軍民一家親的生動寫照。正是在黨政軍民的水乳交融、生死與共中,沂蒙地區(qū)革命斗爭才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 “黨群同心、軍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基本內涵,深刻闡明了其形成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體現了歷史性與時代性、傳承性與發(fā)展性、獨特性與開放性的辯證統(tǒng)一。從歷史邏輯上講,沂蒙精神把黨的性質和宗旨落實為實踐形態(tài)、升華為價值形態(tài),揭示了黨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基本邏輯,深入回答了“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永恒課題,道出了黨的建設的真諦,彰顯了黨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人民群眾跟黨走的歷史必然規(guī)律。從理論邏輯上講,“黨群同心、軍民情深”是沂蒙精神形成的邏輯起點,“水乳交融、生死與共”是沂蒙精神的終極形態(tài)和本質內涵,二者之間存在辯證關系。從實踐邏輯上講,沂蒙精神是一個開放發(fā)展的理論體系,在實踐中產生,又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而不斷豐富、完善和發(fā)展,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 作為我們黨紅色基因孕育的革命精神,從戰(zhàn)火紛飛和頑強奮斗中孕育出的沂蒙精神,具有跨越時空的重要意義和時代價值,是黨和國家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一種永不歇息的歷史傳承。我們要從時代進步與發(fā)展的角度看待沂蒙精神基本內涵,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fā)揚光大,使沂蒙精神薪火相傳,成為激勵我們加快新時代現代化強市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 來源:臨報融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