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chuàng) 在朝鮮戰(zhàn)爭中大放光彩的51式火箭筒:解放軍自研的第一款火箭筒 今天的主角是,解放軍自研的第一款反坦克火箭筒,51式火箭筒。這個山寨超級巴祖卡的火箭筒是臨時救急的產品,仍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朝鮮戰(zhàn)爭中發(fā)揮很大作用。聽薩沙說一說吧。 志愿軍進入朝鮮以后,立即就遭遇了反坦克問題。 美軍在朝鮮部署了大量坦克,到戰(zhàn)爭結束共有1300多輛。當時志愿軍嚴重缺乏反坦克武器,反坦克炮奇缺,步兵主要依靠繳獲國軍的部分巴祖卡火箭筒,另外就是傳統(tǒng)的集束手榴彈、炸藥包和從蘇聯進口的反坦克手榴彈。 集束手榴彈等必須距離美軍坦克15米內使用,這在現實中是難以辦到的,而且對于志愿軍反坦克手來說非常的危險。 相比起來,志愿軍最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就是巴祖卡火箭筒。 雖然志愿軍裝備的巴祖卡基本都是60毫米口徑,破甲能力有限,畢竟可以在一二百米安全距離進行打擊。 巴祖卡理論破甲能力是100毫米,實戰(zhàn)中大約是75毫米。即便如此,這個破甲能力也是不錯了。 在朝鮮的美軍M4謝爾曼中型坦克后續(xù)型號,車體正面裝甲厚63毫米,車體側面裝甲是38毫米垂直裝甲,炮塔正面裝甲厚89毫米,車體正面裝甲51毫米。 如果巴祖卡擊中美軍坦克,尤其是側面的裝甲,仍然能夠造成很大威脅。 在解放戰(zhàn)爭期間,志愿軍繳獲2300多個巴祖卡火箭筒,其中大約1000多個還能夠使用。 1000多個數量似乎不少,分散到幾十萬大軍就完全不夠用。 據當時的志愿軍統(tǒng)計,9兵團所屬的第20軍共計裝備有53具火箭筒、26軍裝備有74具火箭筒、27軍裝備有86具火箭筒。這個數量顯然不夠。 1943年美國陸軍步兵師,裝備557個巴祖卡。美軍每個步兵團就有83個巴祖卡,相當于志愿軍一個軍的裝備。 當時美軍每個連都有一個反坦克小組,裝備3到5具巴祖卡。而志愿軍要步兵營一級,才能夠裝備1到2具巴祖卡。 這種情況下,前線的志愿軍希望增加巴祖卡火箭筒的裝備數量。 同時,志愿軍希望補充的不再是落后的二戰(zhàn)60毫米巴祖卡,而是M20式89毫米超級巴祖卡火箭筒。 超級巴祖卡的威力更大,實戰(zhàn)性更強,射程提高到200米(實戰(zhàn)中大概150米),破甲能力提高到280毫米以上,代價是重量較大,不過低于10公斤。 1950年10月,志愿軍第40軍在坪洞戰(zhàn)斗中,繳獲了1具完整的美制M20式89毫米超級巴祖卡火箭筒和1發(fā)火箭彈,緊急送到后方研究。在這之前,志愿軍曾用少量繳獲的超級巴祖卡打擊坦克。超級巴祖卡同巴祖卡的操作流程,基本是一樣的,實戰(zhàn)效果不錯。 反坦克英雄潘澤民就是用超級巴祖卡和8發(fā)火箭彈,擊毀美軍坦克3輛。 這次繳獲完整的超級巴祖卡以后,立即將它送到中國國內,希望進行仿制。 這個任務交給了東北的沈陽52兵工廠。沒想到,看起來結構非常簡單的超級巴祖卡竟然不容易仿制。沈陽52兵工廠拿到實物以后,發(fā)現很多技術難題無法解決。當時前線迫切需要火箭筒,52兵工廠實在沒時間慢慢研究,只能用已經掌握的技術進行快速改進。 最終52兵工廠花費了整整7個月時間,才完成了火箭筒和火箭彈的制造,這就是51式火箭筒。 此時規(guī)模龐大的第五次戰(zhàn)役爆發(fā),志愿軍換裝了一些蘇制武器,步兵仍然奇缺火箭筒。 沈陽52兵工廠開足馬力制造,到1951年底生產了接近5000具,只是已經趕不及送到五次戰(zhàn)役前線。 上面說了,51式火箭筒并不完全是超級巴祖卡的山寨。 超級巴祖卡握把內裝有點火電磁發(fā)電機,發(fā)射時扣動扳機,發(fā)電機就會啟動電流,將火箭彈的點火裝置啟動,點燃火箭彈的火藥,進而發(fā)射出火箭彈。 這種點火方式在今天來看非常簡陋,甚至有些可笑。 然而在50年代初期,我國尚且仿制不出電磁發(fā)電機。無奈之下,51式火箭筒只能采用早期60毫米巴祖卡的干電池點火方式,直接安裝手電筒電池用于點火。 這種方式結構簡單,可靠性卻比較差,經常因為電池原因導致擊發(fā)失敗。 在當年來說,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因為我們沒有這方面的成熟技術。 超級巴祖卡分為不同版本,中后期版本安裝了比較先進的光學瞄準鏡,以提高射擊的精確度。 解放軍同樣難以仿制這些瞄準鏡,只能使用超級巴祖卡早期型號的機械瞄準器。這種機械瞄準器的缺點是不太精確,對射手的經驗要求較高,需要人工進行修正。 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志愿軍的51式火箭筒精度有下降。 另外,51式火箭筒還有一些實戰(zhàn)化的改進,目的是提高生產效率,減少制造成本,比如簡化肩托之類。 相比火箭筒本身,火箭彈的區(qū)別才是最大的。 51式的火箭彈同超級巴祖卡有很大區(qū)別,甚至可以說不是同一種東西。 超級巴祖卡采用的高爆破甲彈,在飛行期間依靠尾翼穩(wěn)定,彈體并不旋轉,采用機械觸發(fā)引信,理論破甲厚度高達200毫米。 但51式最初的135式火箭彈,則完全采用渦輪式火箭發(fā)動機,火箭彈發(fā)射以后會高速旋轉,破甲厚度為100毫米到150毫米。 就外形來說,超級巴祖卡的火箭彈基本是火箭形狀,裝有尾翼。而51式的火箭彈類似于炮彈,并沒有尾翼。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壓根就不是一種東西。 官方資料這么說:1950年11月,在鐘林副部長的指導下,成立了以呂去病為組長的研制小組,開始緊急攻關。2個月后,東北機器廠就拿出135式90毫米渦輪火箭彈。 不過,135式火箭彈,只是51式兩種火箭彈中的一種。135式火箭彈采用渦輪火箭發(fā)動機,有效射程250米,垂直破甲為100毫米。 顯然,135式火箭彈的性能大大不如超級巴祖卡。 第二種火箭彈,則是幾個月后才研制成功。這種火箭彈完全不同,是吸收了美制火箭彈優(yōu)點研制的241型火箭彈,采用單孔噴火發(fā)動機,有效射程150米,垂直破甲可達152毫米。 換句話說,241型火箭彈才是山寨超級巴祖卡的火箭彈,135式火箭彈是另一種。 以當時中國的軍工能力,在2個月內不可能山寨出超級巴祖卡的火箭彈,蘇聯也做不到。 沈陽52兵工廠最初研制的135式火箭彈,來自于日本的“試制四式90毫米傘兵反坦克火箭筒”。 二戰(zhàn)末期,日本仿造德國的坦克殺手火箭筒,制造了四式火箭筒。 偽滿洲國的奉天造兵所,是日本四式火箭筒的一個制造地,主要裝備八十萬關東軍。 沈陽52兵工廠的前身就是日本奉天造兵所,應該是得到了日方全部的技術資料、研發(fā)機器和火箭彈實物。 我們合理推測,因為解決不了超級巴祖卡火箭彈的研發(fā)問題,前線又急需火箭彈,只能用原有日本的技術資料和機器,生產了四式火箭筒的火箭彈。 換句話說,51式火箭筒是一種將美國超級巴祖卡和日本四式火箭筒拼湊的產物。 51式火箭筒的綜合性能肯定是不如超級巴祖卡的,有效射程為150米,理論破甲能力也是150毫米。51式火箭筒可以在較遠距離美軍M4謝爾曼坦克,對M26潘興重型坦克也有一定威脅,這就足夠了。 由于51式火箭筒很實用,才會大量生產。 從1951年底開始,志愿軍主力連開始配備反坦克小組,就是裝備了51式火箭筒。從此,志愿軍基層步兵也有了自產的反坦克武器。 1951年9月29日,美軍為增加在停戰(zhàn)談判中的籌碼,又發(fā)動了“秋季攻勢”。 這就是文登里戰(zhàn)役,我們說說其中一日的反坦克戰(zhàn)。 12日8時,敵軍48輛坦克在飛機和炮火的支援下,以梯次隊形,沿公路兩側的溝渠、稻田向我突擊,企圖引導美23團,一舉突破我防御縱深,當即遭到我軍炮火的攔阻射擊。 10時25分,敵先頭坦克行至下深浦地區(qū),被我軍用無后座力炮、火箭筒、加農炮擊毀5輛、擊傷4輛。 美軍坦克連續(xù)遭我打擊后,以部分坦克炮火,壓制我防坦克火器,掩護其被擊傷坦克的修理,其余30輛坦克,仍向我防御陣地沖擊。當敵先頭坦克進至下深浦以北約700米處時,我軍以直接瞄準炮擊的方法,擊毀2輛,無后座力炮、火箭筒采取游動射擊的方法,又擊毀敵坦克3輛,擊傷2輛。 反坦克小組也利用交通壕以手雷、爆破筒毀傷敵坦克4輛。這一天下來,我軍一共毀傷敵坦克18輛,狠剎了敵人的銳氣。 這一天擊毀擊傷的18輛坦克,其中有5輛是火箭筒和無坐力炮的戰(zhàn)果。 相比笨重的無后座力炮(57毫米無后座力炮重量為42公斤,戰(zhàn)斗質量為20公斤),志愿軍官兵非常喜愛相對輕便的51式火箭筒。 當時是1951年,51式火箭筒裝備的數量還不多,才會出現用反坦克手雷和爆破筒對付坦克的情況。 在1952年,志愿軍裝備的51式火箭筒就很多了,成為近距離反坦克的主力武器,反坦克手雷和爆破筒則很少被使用了。 在1952年6月13日的古直木里防御戰(zhàn)中,51式火箭筒也大顯神威。 這里是一片開闊的谷地,谷地中央有一條公路穿過。美軍為了分割我軍,選擇使用幾十輛坦克裝甲車,從谷地的公路殺過去,其中坦克有24輛。當時志愿軍第3兵團第12軍31師91團負責駐守谷地,設置了大量的反坦克陣地。 美韓軍攻擊我軍一線2連陣地時,遭遇我軍炮火打擊,協(xié)同作戰(zhàn)的敵人步兵不敢繼續(xù)前進。 美韓軍裝甲部隊很輕視志愿軍反坦克能力,不等步兵趕上就獨自推進。 結果首先被反坦克地雷炸毀了一輛,美韓軍坦克震驚之下,被迫轉為單列行軍。 這也是志愿軍的策略,便于用步兵反坦克武器伏擊敵人坦克。 美軍為首的3輛坦克,首先越過志愿軍2連的第一道反坦克壕溝,這里潛伏著2連反坦克火箭筒班。 第2戰(zhàn)斗小組在小組長汪明山指揮下,在30米近距離,使用51式火箭筒攻擊第二輛坦克。 由于距離很近,打擊的又是坦克的側面裝甲,一發(fā)火箭彈就將美軍坦克擊毀,起火燃燒。 美軍第三輛坦克退無可退,只能硬著頭皮猛沖過來,對準反坦克小組瘋狂掃射。 該小組巧妙的利用壕溝轉移,從側面又發(fā)射一枚火箭彈,將第三輛坦克的履帶炸斷。 這輛坦克被打癱以后,仍然不斷向四面胡亂開炮開槍。 反坦克小組又迅速轉移陣地,從側面發(fā)射多枚火箭彈,將這輛無法動彈的坦克徹底摧毀。 第一輛坦克發(fā)現遭遇伏擊,想要全速撤退,卻被兩輛坦克殘骸擋住。進退維谷中,這輛坦克連續(xù)被火箭彈和無坐力炮彈擊中,也被摧毀。 先鋒3輛坦克被擊毀后,余下坦克不敢前進,而是轉而猛烈炮擊。我軍在這里修筑了很多交通壕溝,反坦克小組沿著壕溝秘密推進,主動攻擊。51式火箭筒發(fā)射一枚火箭彈,將第四輛坦克擊傷,行動裝置損壞,被迫棄車逃走。 美軍瘋狂炮擊了一通后,進行了第二波沖鋒,2連火箭筒班故技重施。他們等待敵人坦克進入反坦克陣地后,在50米距離攻擊側面和后面裝甲,連續(xù)擊毀多輛坦克。 眼見攻不進去,美軍坦克被迫撤退。 當天的反坦克戰(zhàn)中,2連消耗9枚51式火箭彈,10發(fā)無坐力炮彈,擊毀、擊傷美軍坦克6輛,擊傷后繳獲1輛,反坦克小組僅僅2人負傷。第2連火箭筒班第2戰(zhàn)斗小組汪明山同志,以五發(fā)火箭筒彈,擊毀、擊傷敵坦克4輛,戰(zhàn)后榮立一等功。 此戰(zhàn)可見,51式火箭筒還是很有用的,尤其在100米內側面攻擊敵人坦克,能夠起到很好的效果。 51式火箭筒的重量為10公斤,坦克兵攜帶作戰(zhàn)還是比較方便的,轉移陣地也可以非常迅速。 51式火箭筒雖然很實用,仍然是一種落后的武器。51式重達10公斤,火箭彈重達4公斤和5.5公斤,射擊精度不高,射程有限,最重要是垂直破甲能力不超過150毫米,遇到傾斜裝甲后威力就會大減。 51式火箭筒難以對付重型坦克,即便對付中型坦克也最好選擇從側面或者后面攻擊。 顯然,實戰(zhàn)中想要迂回到敵人坦克側面和后面并不容易,51式火箭筒有很大的局限性。 尤其五六十年代坦克裝甲大升級后,51式火箭筒已經無能為力了。 在朝鮮戰(zhàn)爭停戰(zhàn)后,51式火箭筒很快就被淘汰,解放軍換裝了蘇聯最新研制的56式40毫米火箭筒,也就是大名鼎鼎的RPG! 不管怎么說,51式火箭筒仍然是解放軍第一款自產火箭筒,堪稱開山鼻祖。 聲明: 本文參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