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轉(zhuǎn)有文,將“利,義之和”改為“義,利之和”而作文。轉(zhuǎn)者問感。 利,義之和。語出先秦解讀“元亨利貞”。元亨利貞,語出《易經(jīng)》,應(yīng)讀為:首要是亨順,有利于謀劃。元,首要。亨,亨順。利,有益。貞,謀劃。但是,這么簡單的文字,自先秦就被微言大義瞎掰: 《左傳》:元,體之長也;享,嘉之會也;利,義之和也;貞,事之干也?!断骞拍辍酚涊d了穆姜密交夫君臣子而謀篡兒子王位敗露后遷東宮前占得隨卦,未采納卜官意見,自用卦辭“元亨利貞”解卦的故事。“元”,《孟子·滕文公》有曰:勇士不忘喪其元。這里,元即腦袋。元,“體之長”即身體之首長。元,首要。以時間論,為始;以空間論,為要。 《文言》改動一字,易“體”為“善”: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蹲髠鳌肥歉鶕?jù)四字本意引申出四個大義,《文言》這“一字師”的改動,對應(yīng)了嘉、利、事,一一闡述而成“四德”。 依微言大義的四德說,“義之和”的和,最不好解,現(xiàn)代漢語沒有對應(yīng)的詞,中和有點接近。和,以最古的儒者說,和合、均等當(dāng)最為接近。和合,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核心。均等,始出孔子語“不患寡而患不均”。于是,“利,義之和”的直譯:利,要體現(xiàn)于道義的均和(均等平和)。 元亨利貞四德說,首發(fā)難是朱熹,再發(fā)難是高亨,明確指向占卜之意,但未阻住傳統(tǒng)讀易之惡習(xí)。近人再解字,“貞”,是“鼑”的省寫、別寫。鼑,鼎+卜。卜,占;鼎,禮拜之器。因此,貞,即占算,謀劃。但是,仍不能阻止世俗的讀易傳統(tǒng)。 元亨利貞四德說,如此頑固,與通行本《周易》的流傳有關(guān)。魏人王弼注易經(jīng),把易傳三篇逐句拆分(或段,《文言》只有乾坤兩篇),置于本經(jīng)卦爻辭之后進(jìn)行注釋,晉人韓康伯補(bǔ)注易傳剩余篇。王弼雖24歲早夭,其注經(jīng)功夫了得,無人敢越。于是,《易傳》彖、象、文言三篇的微言大義也就徹底融入易經(jīng)。于是,易經(jīng)被怪怪地讀,至今已有兩千年。 最后定論,涉及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漢初帛書《易》。注意,帛易至少早于通行本400多年。長沙本《帛易》,除了出土破損,是全本。它是經(jīng)、傳各自獨立的本子,從文本及其內(nèi)容徹底否定了經(jīng)傳合讀的謬誤;它詳盡記載了孔子晚年嗜易且有兩種讀易方法,即微言大義說義理,靈活巧言解卦占。盡管如此,仍未阻止世俗易學(xué)主流微言大義的胡謅。 易經(jīng)每篇的排版,是卦畫,卦名,卦辭,爻辭。于是,本經(jīng)64篇應(yīng)該這樣讀:某某這個卦畫,在這里怎么讀呢,云云。顯然,卦畫具有名篇及其編目之意,卦名兼有名卦及篇目內(nèi)容提綱挈領(lǐng)之意。 易經(jīng)64篇有乾、屯、臨、隨、臨、無妄、革六篇的卦辭用了“元亨利貞”。乾,以蒼龍行空說事,說順天應(yīng)時之道;屯,以男婚女嫁說事,說萬事謀備之道;臨,以光臨態(tài)度說事,說考察求本之道;隨,以隨機(jī)任性說事,說恪守底線之道;無妄,以意外之患說事,說謹(jǐn)防妄念之道;革,以改革圖新說事,說順應(yīng)民心之道。顯然,凡事如此,自然“元亨,利貞”。例如“隨,元亨,利貞”:隨心如愿,首要是搞順暢,才有利于謀劃。穆姜一開始就沒搞順,焉能“元亨利貞”? 回到轉(zhuǎn)文。利與義的相互衡量是個難題。義的最終體現(xiàn),落實于利。利,給于急需,予得公允,才算義。給予富人錦上添花是私家義氣,給予窮人雪中送炭卻大不公,不是真正的道義。所以,義利之間,需要良知,需要公道。立義需要公允平和,予利公允平和方為義。所以,義利均在“和”:義和而利公,利和而義在。 這年月,總有些書閱讀不懂、字訓(xùn)詁不通的人,喜歡胡說八道。
圖1/2周易道光內(nèi)府本文言曰/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