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博物館,位于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qū)伏羲路110號,成立于1979年,先后經(jīng)歷成立、撤銷、復建、更名、搬遷一系列動作,2009正式對外開放。 天水市博物館擔負著天水地域內(nèi)歷史文物、民俗文物的征集、保管修復、陳列展覽、科學研究和天水伏羲廟、天水民俗博物館的保護維修與旅游資源開發(fā)利用以及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太昊伏羲祭典"禮儀的保護與傳承等多項工作任務。 天水博物館館藏有石器、陶器、瓷器、銅器、鐵器、書畫古籍、雜項、民俗文物、現(xiàn)代書畫和古錢幣等,共計31909余件,其中三級以上文物2048件,藏品以天水區(qū)域內(nèi)的出土文物為主,以周邊地區(qū)出土的較為珍貴的文物為補充。 館內(nèi)有基本陳列9個:走進天水--序廳、文化天水--通史陳列廳、翰墨集萃--天水名人書法廳、地杰人靈--天水歷史名人廳、甄陶天工--館藏彩陶陳列廳、范金琢玉--館藏瓷器陳列廳; 銅華泛美--館藏青銅器陳列廳、絲路瑰寶--隋代貼金彩繪圍屏石榻特展廳、至孝天堂--宋墓搬遷復原展,有臨展廳2個,還有一座高清數(shù)字影院。 鎮(zhèn)館之寶永遠是博物館最精彩的華章。 藏品春秋瓦紋銅匜,1993年天水市秦州區(qū)出土,通高9.6厘米,口橫徑18.3厘米,重690克,體呈瓢形,長流,獸形鋬飾夔龍紋,上腹及流飾重環(huán)紋,下腹飾瓦紋三道,四扁形足。銅匜是禮儀活動中盥洗用的水器,在青銅禮器中占有重要地位。 天水市甘谷縣出土東漢模印狩獵紋畫像磚,畫面為一騎奔馬獵人,回頭張弓射擊撲來的猛虎。旁有兩虎逐獸的場面,極富動感。 十六國時期青銅坐佛造像,半圓形高肉髻,面形豐圓,彎眉細目,鼻直唇厚,神情莊嚴肅穆,著雙領下垂袈裟,雙手作禪定印,結跏趺坐于臺座之上,袈裟自然下垂于座前,臺座呈方形并飾獅子護法,這件佛造像是研究中國西北隴東南地區(qū)佛教早期藝術的珍貴資料。 唐六臂十一面觀音鎏金銅造像,天水市秦州區(qū)水月寺傳世品,通高84.5厘米,菩薩跣足立于蓮臺上,整尊造像莊重豐滿,富貴典雅,具有佛教中漢傳密教造像的風格。 唐舞馬陶俑通體灰白,頭、頸、鞍等處涂紅。體態(tài)矯健奔放,骨骼雄勁有力,雙目炯炯有神,仿佛正在隨音樂翩翩起舞。 宋耀州窯十三瓜棱執(zhí)壺是宋代耀州窯瓷器中具有代表性的精品。 造型規(guī)整,挺拔俊秀。通體施青釉,釉色青綠,晶瑩溫潤。 2009年,天水博物館獲得"中華旅游文化杰出貢獻獎"、"中華旅游文化品牌博物館"稱號。 2016年,成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