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長宏(文學之都居士) 2023年5月9日 蘇南常州的木梳和篦箕,為歷史悠久的民間工藝特產。據傳源于東晉,至明代已馳名南北,清代曾作為皇室貢品,有“官梳名篦”之美稱。舊時城鄉(xiāng)婦女梳妝多爭相選購,傳其有避邪、延壽功能。當地女子出嫁,必以一對黃楊如意梳作陪嫁。梳篦分日用型和裝飾型兩類,前者樸素無華,價廉物美,為人民大眾所喜愛;后者精雕細刻,還鑲嵌著珠玉牙石等,比較貴重。梳篦行業(yè)一直繼承著以家庭副業(yè)戶為基礎,并有篦業(yè)公所的行會組織。 制梳業(yè)奉赫連、皇甫二位為始祖, 制篦業(yè)則供奉春秋時的發(fā)明人陳七子為祖師。 每年農歷二月十八和九月二十八,梳篦業(yè)均要祭祀祖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常州市和武進地區(qū)有梳篦生產者近萬人,加工戶達1200余家,產品產量占全國的四分之一。雖然組建起好幾家梳篦工廠,但仍有保持著世襲分散的家庭作坊形式的,繼承著傳統(tǒng)工序。 制梳業(yè)為什么要供奉赫連?據說,梳篦的發(fā)源地是江蘇省常州市。那里的人世代相傳家家戶戶都做梳篦,至今還有“木梳街”、“篦箕巷”。當年常州有一個叫赫連的年輕人,在戰(zhàn)亂中被黃帝俘虜,關在牢里,蓬頭垢面,頭皮奇癢,只好做了個像五根手指一樣的梳子,天天梳頭解癢。這事被一個叫皇甫的看守看見了,感到很新奇,就把梳子要過來獻給了嫘祖娘娘。嫘祖用此物梳頭覺得非常舒服,就去勸丈夫黃帝把赫連放了。黃帝答應了,但為時已晚,赫連早已做了刀下之鬼。無奈,嫘祖就叫皇甫在常州開創(chuàng)梳子的制作,從此留下了梳業(yè)制作,這就是要供奉赫連、皇甫的道理。 在社會上還流傳著篦業(yè)制造的鼻祖, 其一:篦子的來源,傳說是出于一個叫陳七子的工匠之手。他為解決梳子齒疏的問題,利用織土布的斷竹筘,中間以兩根竹棍夾緊作橫檔,再用麻線結扎牢固,把竹齒削尖磨光,制成了第一把篦子,因為篦齒密,竹齒又有彈性,用它梳頭瘙癢,就連頭發(fā)里的污垢、虱子等都能篦得干干凈凈。后來這事被官府知道了,就命他開辦一家作坊,招收徒弟,專門制作竹篦。由此,竹制的篦子流傳開來。陳七子一直活到了73歲,后被大家奉為竹篦的祖師。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五日,本行同仁即舉行紀念陳七子的活動。 其二呢,在我國北方民間還流傳著一個更加古老的傳說:當年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長期在外勤奮工作,自己頭上生了虱子也不覺得咬。等治好了洪水,回到家中,就覺得虱子咬頭皮難以忍受。他只好把魯班大師請來,為他想辦法。魯班見大禹每天都痛苦地用手指抓頭皮解癢,靈機一動,就用木頭做了個多齒的木梳,代替手指抓癢。大禹以后每天用木梳梳頭,覺得又解癢又舒服,可是頭上的虱子還是不能全梳下來。后來,大禹又把魯班的大師兄張班找來,讓他再想想辦法來治頭上的虱子。張班是竹匠,就用竹子做了比梳子齒密得多的篦子,叫大禹試試看。大禹用這篦子梳頭果然很管用,幾下就把頭發(fā)里的虱子刮了下來。于是也就留下了竹篦這一行。 在江湖上賣梳篦是一個不起眼的小買賣,可它卻是江湖生意的首領。據說在廟會上五行八作的生意人,都要聽賣梳篦的安排,其他生意人誰也不能先響家伙、出聲開張作買賣只有等賣梳篦的一張嘴,鑼鼓才能鼓起來,叫賣聲才能叫起來,生意人才能開張。如果廟會的會頭故意刁難生意人,只要賣梳篦的一收攤,其他生意人也會立即收攤不千了,這叫“叩棚”。如果問題解決了,賣梳篦一出攤,其他生意會立即恢復。賣梳篦的都是自產自銷,這就足以證明梳篦行在五行八作中的地位。 |
|
來自: 溱湖之戀 > 《行業(yè)祖師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