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應(yīng)用的年代不同:矛主要應(yīng)用在南北朝之前,槍應(yīng)用在隋唐以后。 2、桿的軟硬:矛是重兵器,桿以棗木等硬木或精鋼制成,基本沒有韌性。槍桿的材料用的是柔韌的白蠟桿。 3、用法不同:槍頭的刃面短,形狀便于刺擊,能產(chǎn)生巨大的殺傷力。矛的分量較槍柄重,長度也比槍的長,矛頭的刃面比較長,像匕首或短劍,能砍也能刺。 都是騎兵)時有奇效,是長矛的重型精品版。 2、長度:馬槊分槊鋒與槊桿兩部分,槊鋒刃長達50-60CM,遠遠長于普通的槍、矛類武器。 3、槍頭:馬槊鋒具有明顯的破甲棱,上好的槊也會同寶劍一樣,有八個面。槍的頭較大,相對矛較重,有些甚至為金屬槍身,除了刺以外,還可砍砸,槍頭更細長尖銳,矛頭輕,短,小,中脊隆起,桿子進入到槍頭的一半,屬于輕頭武器。 4、槍桿:馬槊的桿,我國古代軍陣所用,均為硬木槍桿,而且均要求足夠粗,從未有什么彈性要求。而軍陣用器的矛和槍,全鐵桿的記載很多。譬如王彥章王鐵槍,又或者明末的軍陣用槊大師石敬巖等,尤其推崇鐵槍。 馬槊結(jié)構(gòu)特點: 1、首先外形與槍矛一致,不過由考古可以看出,槊鋒非常長,遠非槍矛的頭可以比。 2、有時會裝備“留情結(jié)”防止沖鋒時貫穿敵人無法拔出。 3、馬槊桿為通常使用柘木,是細柘桿浸泡油晾干后,用魚泡膠黏合而成。 4、橫向纏繞麻繩,勒入槊桿,使橫向受力。 5、再涂生漆,裹以葛布,成為一個整體槊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