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很多家庭,父母過世了,子孫就散了,有的兄弟姐妹都變成仇人了? 年輕的時候,我們接受父母的教導:“姊妹要和氣,兄弟雖有小忿,不廢讎親?!?/p> 當我們到了中年,爺爺奶奶先后過世,父母卻用實際行動,狠狠地上了一課,甚至教唆道:“過年,也別去姑姑、叔叔家了,太可惡了......” 一邊要求子女要和睦,一邊和兄弟姐妹斷交,父輩們忽然變成了唱戲的人,而我們變成了看戲的人——旁觀者清。 01 照顧茍延殘喘的爺爺奶奶,“逼著”父輩們還要聚一聚。 我的家鄉(xiāng),在湘南的山溝里,村莊依山而建,或者是半山坡。山間,有小河,順河而下,就到了縣城。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山的路,是一條不大的泥巴路,勉強可以過拖拉機。 爺爺奶奶有五個子女,分別是我的父親、叔叔、兩個姑姑、伯父。 按照農(nóng)村的說法:“多子多福?!崩先四昙o大了,每個子女給幾十塊錢,都能維系生活。 可是,爺爺奶奶到了七十多歲,還得下地干活。種柑橘、水稻、養(yǎng)豬,樣樣都需要。 在85年的時候,爺爺患了食道癌,吞不下東西。不得已,只能喝一點牛奶、稀粥。 爺爺總是念叨著,叔叔五十多歲了,還沒有結(jié)婚,希望其他兄弟姐妹多關照。念叨之后,爺爺把家里的一千多元存款,給了叔叔;家里的三間老屋,給了叔叔兩間。 父輩們忽然發(fā)現(xiàn)一個氣憤的理由:大家都湊錢給爺爺治病,輪流照顧爺爺,但是叔叔不僅不掏錢,還占了便宜。 礙于骨肉情分,父輩們沒有當著爺爺?shù)拿?,說難聽的話,但是“一石激起千層浪”。 兩個姑姑說:“我是外嫁女,不應該管娘家太多的事情?!?/p> 伯父說:“我的身體也不好,需要兒女照顧,哪有錢給父親看病?” 父親一直抽煙,不說話,也不搭理誰。 父輩在一起的時候,開始翻舊賬,把爺爺奶奶的各種偏心,都翻出來了。 伯父指責小姑姑:“當初你去了學醫(yī),費用是父母給的。怎么就認定自己是外嫁女呢?” 大姑姑發(fā)牢騷:“我是沒有得什么好處,嫁妝就是兩只雞,一床棉被?!?/p> 罵罵咧咧、吵吵鬧鬧的時候,聽到里屋里,爺爺?shù)目人月?,父輩們就不作聲了?/p>
可以這樣說,爺爺過世前的一兩個月,父輩們是憋著一肚子火“熬過來”的。表面上,父輩們也能一起吃飯,一起湊錢治病。 02 爺爺奶奶過世了,父輩們就沒有“家”了,還開始撕破臉。 爺爺過世之后,如何安頓奶奶,成為了父輩爭執(zhí)的焦點。 本來,爺爺奶奶一直和叔叔過日子。但是叔叔卻說:“我一個單身漢,管不了那么多。” 經(jīng)過商議,奶奶去大姑姑家住,其他人每個月給大姑姑十元錢,若是奶奶有病痛,另外給錢。 伯父有些不悅,他認為爺爺奶奶的房子、柑橘園等,都給了叔叔,怎么能把養(yǎng)老的事情,交給大姑姑呢?再說了,怎么能讓大家攤派費用呢? 一年后,叔叔病倒了,在床上躺了三個多月,就過世了。 兩年后,奶奶過世了。過世之前,也沒有什么大的病痛,父輩在金錢上,沒有什么爭議。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年輕人都去城里打工,中老年人也開始隨遷,農(nóng)村的果園、老屋,變得荒涼了。 爺爺奶奶留下的東西,在父輩眼里,變成了“雞肋”。老屋鎖起來,任由風雨敲打,漏雨也沒有人在乎。 父輩的感情,越發(fā)冷漠,過年也不串門了。
第一,積怨太多,每次見面,都要吵幾句,沒意思。不管吵架到什么程度,時間也不會重來,破事也無法解決,還不如不見面。 第二,爺爺奶奶無法絕對公平,總會偏愛那些“沒有用的子女”,讓其他的子女很失望。 第三,家已經(jīng)不像樣了,也沒有人承擔起“家長”的角色,要聚攏,就很難了。 第四,各自都有小家庭,對大家庭的依賴性降低了;各自在不同的地方發(fā)展事業(yè),彼此都沒有關聯(lián)。失去了利益的紐帶,血脈之情,也會淡去。 第五,兄弟姐妹若有經(jīng)濟上的交往,越發(fā)扯不清。借錢,明算賬,說得不錯,但是有的人就給你一筆“糊涂賬”。情感變成了感情牌,沒有意思。
從人生的角度來看,爺爺奶奶走了,父輩也老了,甚至有人比爺爺奶奶早走一步。自然的規(guī)律,會逼著血脈關系變得千瘡百孔。 03 很多人主張,若是上一代人過世了,下一代人就是最親的人,要好好相處。 現(xiàn)實卻告訴我們——聚散隨緣,強扭的瓜不甜。 當我們到了中年之后,真正可以依賴的,是自己的小家庭,祖輩留下的大家庭,轉(zhuǎn)變成了“家族”,只是多了一門親戚而已。 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認不得。這也未嘗不是最好的安排。 在人情的社會里,不虧待每一份熱情,也不討好每一份冷漠,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就行了。 看著兄弟姐妹變成陌生人,有些心痛,但更要坦然。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wǎng)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