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木說 世界上比較有名的幾個定律如墨菲定律、馬太效應(yīng)、水桶效應(yīng)等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那么它們具體是指什么,有什么含義呢?接下來帶大家了解下世界上十個經(jīng)典的定律→ 墨菲定律—怕什么來什么“墨菲定律”又稱“倒霉定律”,是一種心理學效應(yīng)。它是指: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dǎo)致災(zāi)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 這個定律緣于一位名叫愛德華·墨菲的空軍上尉,某天他對某位運氣不太好的同事隨口開了句玩笑:“如果一件事有可能被做壞,讓他去做就一定會更壞?!被蛟S是這世界不走運或是犯錯的人太多,這句話被迅速擴散并延伸演變成如今的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么簡單 二、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yù)計的時間長 三、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 四、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fā)生,那么它越有可能發(fā)生 墨菲定理揭示了一種古怪但是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通俗點說其實就是怕什么來什么。 二八定律—不平衡性二八定律是指:約僅有20%的變因操縱著80%的局面。 1897年,意大利經(jīng)濟學家帕列托在對19世紀英國社會各階層的財富和收益統(tǒng)計分析時發(fā)現(xiàn)了一個現(xiàn)象:社會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會財富,而其它80%的人僅占有剩下20%的社會財富,這就是二八效應(yīng)。二八定律反映了一種不平衡性,它在社會、經(jīng)濟及生活中無處不在。 馬太效應(yīng)—強者愈強馬太效應(yīng)指的是一種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xiàn)象。反映了一種兩極分化的社會現(xiàn)象,即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馬太效應(yīng)源于圣經(jīng)《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故事: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三個仆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他們:“你們?nèi)プ錾猓任一貋頃r,再來見我?!眹趸貋頃r,第一個仆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庇谑菄酹剟盍怂?0座城邑。第二個仆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于是國王便獎勵了他5座城邑。第三個仆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著,我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庇谑菄趺顚⒌谌齻€仆人的那錠銀子賞給第一個仆人,并且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這就是馬太效應(yīng),它反映了當今社會中存在的一個普遍現(xiàn)象,即贏家通吃。 手表定理—明確唯一手表定理是指:一個人有一只表時,可以知道現(xiàn)在是幾點鐘,而當他同時擁有兩只表時卻無法確定。兩只表并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讓看表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這時候比較好的辦法是扔掉一塊手表或者說是只信任一塊手表,盡力校準它,并以此作為你的標準,聽從它的指引行事。 手表定理可以廣泛應(yīng)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比如一件事情不要同時設(shè)置兩個目標,否則將無從下手。如尼采所說:“如果你是幸運的,你只需有一種道德而不要貪多,這樣,你過橋更容易些。” 酒與污水定律—清除劣端酒與污水定律是指:如果把一匙酒倒進一桶污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進一桶酒中,你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 酒與污水定律可以應(yīng)用到日常生活或是組織管理中,對于壞的、不好的部分,要趕在它破壞之前處理掉它。 不值得定律—選你所愛不值得定律是指: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這反映出人們的一種心理,一個人如果做的是一份自認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會以敷衍了事的態(tài)度去應(yīng)對,不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會覺得有多大的成就感。相反,如果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水桶定律—補足短板水桶定律是指:一只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于水桶中最短的一塊木板而不是最長的那塊木板。也就是說你的短板將決定你的整體實力。 水桶定律是任何一個人或是組織可能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即人的能力或是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yōu)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著最終的水平。對于薄弱環(huán)節(jié)的“短板”,可以思考如何補足改進,取長補短,從而發(fā)揮最大效益。 250定律—真誠待人250定律是由美國著名推銷員吉拉德在商戰(zhàn)中總結(jié)出的,它是指:每一位顧客身后,大體有250名親朋好友。如果您贏得了一位顧客的好感,就意味著贏得了250個人的好感;反之,如果你得罪了一名顧客,也就意味著得罪了250名顧客。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啟示:在現(xiàn)實生活中,要認真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給身邊的人留下好印象,因為每一個人的身后,都有一個群體,這樣或許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零和游戲—彼之所得必為我之所失零和游戲又稱零和博弈、游戲理論,源于博弈論。它是指:在一項游戲中,總有輸家和贏家,贏家所得到的正好是輸家所失去的,正負相抵,游戲的總成績永遠為零。 零和博弈的結(jié)果是一方獲利而另一方損失,且一方的所得正是另一方的所失,整個社會的利益并不會因此而增加一分。也可以說:在零和博弈中,自己的幸福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的,二者的大小完全相等,雙方都會想盡一切辦法以實現(xiàn)“損人利己”。 “零和游戲規(guī)則”越來越受到重視,因為人類社會中有許多與“零和游戲”相類似的局面。與“零和”對應(yīng)的是“雙贏”理論,即既“利己”又不“損人”,通過談判、合作達到雙方共贏的結(jié)果。 苛希納定律—用人貴精苛希納定律是西方管理學中的一條著名定律,它是指:如果實際管理人員比最佳人數(shù)多兩倍,工作時間就要多兩倍,工作成本就要多4倍;如果實際管理人員比最佳人員多3倍,工作時間就要多3倍,工作成本就要多6倍。 苛希納定律告訴我們:人多必閑,閑必生事;民少官多,最易腐敗。由于實際的人員數(shù)目比需要的人員數(shù)目多,諸多弊端由此產(chǎn)生,形成惡性循環(huán)。在管理上,并不是人多就好,有時管理人員越多,工作效率反而越差。只有找到一個最合適的人數(shù),管理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