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人來說,茶道是值得用一生去欣賞的(國寶),是中國人內(nèi)心深處一道不敢直視的傷疤,內(nèi)心永久的痛;因為在國際語境下,茶道已經(jīng)成為日本的國粹。 但是,我們必須銘記,漢民族融合成長,主體意識發(fā)育的過程,也是伴隨著茶產(chǎn)業(yè)、茶文化、茶道發(fā)育發(fā)展的過程。中國是茶道的宗主國。 茶葉從誕生之初,因為茶提神益思,就與中國的佛學禪宗組成完美的CP,成為參禪最好的陪伴者。隨禪的普及盛行,尚茶之風、禮茶之風也吹進了古樸的佛堂,以茶禮佛,以茶禮客,以茶參禪。 茶被賦予更多的文化,成為漢民族精神文明進化的工具和載體,成為詩詞文化的養(yǎng)料和靈感的源泉,成為找尋人生意義的路徑。而茶的生物功效,卻被置于了其次。這是茶文化開發(fā)的初心。只是到了明清時代,茶的文化,茶道逐漸衰落,茶的香氣,味道,成為人們的核心追求,我們賞茶的眼里,不再有詩意;品茶的世界,不再有遠方。 好,讓我們繼續(xù)做茶文化的抱薪者,沿著文化傳承這條亙古的長途,探討茶與禪在靈魂上還有哪些共鳴的地方,找回茶文化的(初心)。 境界三“凡” 堅持茶道修行的人,之前一般比較有欲望和野心,不屑于做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家庭瑣事。但是在遭受社會毒打之后,他們發(fā)現(xiàn),人生一般有三次成長,第一次是發(fā)現(xiàn)自己不具有三頭六臂,超人的才華和才能,不被別人所崇拜的時候。第二次是發(fā)現(xiàn)自己再怎么努力,奈何機遇不佳,或者才能撐不起自己的野心,只能望洋興嘆,無能為力的時候。第三次是接受自己的平凡,開始感覺在廚房的煙火氣中,在落日和日出的365日(平凡)中,找到生活的精致之美,有可能發(fā)現(xiàn)新的崛起之路,并去享受平凡的時候?!?/p> 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曾說:“須知茶道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一語中的。茶道的本質(zhì)就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例如從平常的五顏六色的食材中,用心發(fā)掘出一道(五色菜),瞬間理解顏色與營養(yǎng)的關(guān)系,平淡的菜蔬與幸福的關(guān)系;從平凡瑣碎的農(nóng)事生活和天象觀察中,去感悟24節(jié)氣每個節(jié)氣名之美,或描繪了天地間一景,或是闡明時令物候道理,讀來讓人口齒生香。 心中有了美,自然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生活中處處都有美。 禪宗認為佛性是眾生本來就具有的,凡和圣的區(qū)別就在于是否悟到了它。所以說,佛在心中,自心即佛,不須向外求索。但是需要用心體驗生活中的“小細節(jié)”,真誠主動,強調(diào)“各自觀心,自見本性”,“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有了真誠,我心即佛。 茶道與禪道雖然修行目標不同,但是,在“凡”文化的理解上,又一次走到了一起。 境界四“放” 研習茶道的人一般都被要求,需要靜心,需要“(放下)”才能習得茶道的底蘊。品茶的過程就是“放下”的過程,放下手頭繁忙的工作,放下一切瑣碎和鬧心的事,“偷得浮生半日閑”,是多么自在的境界。因為只有把私心雜念放下,才能進入淡雅而靜的境界。飲茶可以使人放松、安逸、自在、愉悅,清空世俗之欲念,亦可使得身心自然。 有名居士賦詩描述品茶的“放”,極為精妙:“放下亦放下,何處來牽掛?做個無事人,笑談星月大?!?/p> 人的苦惱,歸根結(jié)底是因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別強調(diào)“放下”。近代高僧虛云法師說:“修行須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則徒勞無益?!?/p> 內(nèi)六根,外六塵,中六識,十八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輕松無比,看世界就像看大海,有人弄潮,有人嬉水,有人拾貝殼,有人高談闊論,而我不妨找一個安靜的角落,放下自己,獨自欣賞著這天藍海碧,日麗風和,月明星朗。 在2000年茶禪文化發(fā)育過程中,茶道與佛教之間的思想碰撞與文化內(nèi)涵越來越多,并相互影響,共同提升境界。茶已經(jīng)深入到樂學佛之人的生活,與修行達到了高度的契合,成為了禪學的最佳載體和體驗工具。 在茶事實踐中,茶道與佛教之間,有了越來越多的心靈共鳴,找到了越來越多的精神內(nèi)涵的共通之處,一茶一禪,曲徑相通,共同發(fā)育和提升了人生的四種境界。 做到每天都是安靜祥和的日子,這是中國茶禪一致追求的(最高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