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的羽狀地黃連(Munronia pinnata)是在昆明呈貢百草園遇見的,百草園是我一個朋友做的,主要是為各大科研機構(gòu)服務(wù)。 來自全國各地的小伙伴,給他搜羅各處的藥材,然后匯總到他這里。 當(dāng)教授們有所需求的時候,就不需要全國各地去尋找,像點菜一樣的說出名字,他就能提供。 這里面的植物大多偏冷門,就比如說今天的羽狀地黃連,文獻上沒有人研究過,植物志上也沒有過多的介紹,就連植物圖像庫關(guān)于這個屬的植物圖片也沒有人拍全。 《中華本草》上有他同屬兩個植物的介紹,主要特點是有點小毒。 這個好理解,因為來自于楝科,川楝子苦楝子就有毒,印楝還是主要的生物農(nóng)藥。 還有個特點是矮,明明是個木本,卻矮的不得了,別名矮坨坨,還蠻適合做盆景的,突突突冒出幾朵清秀的小白花,又不是常見的大路貨,倒是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他們家的親戚可都高大很,紅楝子、香椿等木材紋理通直,質(zhì)軟,耐腐,適作建筑、家具等用材,引入栽培的桃花心木、非洲楝等也為著名木材。 至于功效嘛,主要是治療跌打損傷,許多治跌打損傷的藥物都有毒,我想可能是為了抑制腐敗菌在我們跌打的地方繁殖。 地黃連這個名字多少沾了黃連的光,我想他是苦寒的,標(biāo)準(zhǔn)上也顯示脾胃虛寒人群慎用。 至于更多的,就交給研究人員吧,那么多的中草藥也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經(jīng)驗總結(jié)而來。 【來源】為楝科植物海南地黃連(Munronia hainanensis)的枝葉。 【采收】海南地黃連生于路旁灌木叢中,分布于海南。夏、秋季采收枝葉,鮮用或曬干。 【藥性】味淡,性平。 【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活血舒筋。主治毒蛇咬傷,風(fēng)濕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鮮葉搗汁,30g。 【來源】為楝科植物滇黔地黃連(Munronia henry)的全株。矮小灌木,高15~30cm。別名矮沱沱,千年矮,雞血散。 【采收】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干。 【藥性】味苦,性涼,有小毒。 【功能與主治】祛風(fēng)通絡(luò),行氣止痛、截瘧。主治感冒發(fā)熱,跌打損傷,風(fēng)濕疼痛,胃痛,瘧疾。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5~9g?;蜓心?,每次1.5~3g?;蚪?。外用適量,搗敷。 【使用注意】不宜多服,脾胃虛寒及孕婦慎服。 1:羽狀地黃連 2:前面介紹的荷包山桂花,花開的更多了,再補充一下圖片,超鏈接:荷包山桂花 3:聯(lián)系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