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種子的解剖結構 農(nóng)作物基本上都是種子植物,包括土豆、紅薯、蔥、蒜等主要以塊莖或鱗莖進行無性繁育栽培的作物也都是種子植物。種子植物有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之分,區(qū)別在于裸子植物種子的胚珠(胚胎)是裸露在外的,如松、柏樹、紅豆杉、銀杏樹等,它們的種子不是開花形成的,因而也沒有果實。銀杏樹長出的“果實”白果,其實是銀杏樹的種子,里面的食用部分是種子的胚乳;紅豆杉種子外面包覆的一層肉質(zhì)物,外觀似果實但其實是假種皮發(fā)育而來的假果。 被子植物又叫開花植物,種子的胚珠在胚胎時期即被子房包覆,著生在子房內(nèi)壁的胎座上。絕大多數(shù)農(nóng)作物都是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又有單子葉和雙子葉之分,禾本科糧食作物如小麥、水稻和玉米等都是單子葉植物,大多數(shù)蔬菜作物都是雙子葉植物。子葉是種子中胚的一部分,是最早出苗的葉子,出一片葉就是單子葉,出兩片或兩片葉以上就是雙子葉。雙子葉植物種子最直觀的是南瓜子和蕓豆、蠶豆,兩片對稱的瓜子肉或豆瓣就是子葉。雙子葉植物的子葉基本上大同小異,不像隨后長出的真葉那樣可以根據(jù)葉片的形狀辨識出植物的種類;但有些植物的子葉不出土而是留在土中和種殼一起腐爛,我們會在下文中提到這一點。 種子由種皮、胚和胚乳組成;種皮具保護功能,胚是種子最主要的部分,由子葉、胚芽、胚軸和胚根組成,萌發(fā)后長成新的個體;胚乳主要以糖分(淀粉)脂質(zhì)或蛋白質(zhì)的形式儲存養(yǎng)分,為種子萌動、破土出苗提供營養(yǎng)。 雙子葉植物(白菜、蘿卜)種子的解剖結構 (圖片來自ResearchGate,作者Bert Van Duijn) 單子葉植物(玉米)種子的解剖結構 (圖片來自大英百科全書) 瓜類和豆類等雙子葉蔬菜作物沒有胚乳,或者在種子的發(fā)育過程中胚乳已被轉(zhuǎn)移到子葉中,種子萌動后需要的營養(yǎng)就主要由子葉提供,它們的子葉貯存的養(yǎng)分多,因而也特別肥厚。子葉破土見光后產(chǎn)生綠葉體,在幼苗時期進行光合作用,為幼苗生長提供更多的營養(yǎng)。 菜豆種子的解剖結構 (圖片來自Natural Journals) 第二節(jié) 種子的萌發(fā)與出苗 種子通過種孔(瓜子的尖頭,豆瓣的種臍附近)吸水后萌發(fā),胚根從種孔首先伸出向下生長形成主根,然后胚芽突破種皮向上生長破土出苗形成莖和葉;胚軸以子葉在胚軸上的著生點為界,分為上胚軸和下胚軸,出苗時生長速度不同形成不同的出苗類型。 上胚軸和下胚軸在種子萌發(fā)后的生長速度不一樣,尤其是下胚軸是否伸長決定著兩種不同的破土出苗類型:第一種類型是種子萌發(fā)后,下胚軸迅速向下生長,將子葉推出地面,這是子葉出土類型,十字花科、茄科、瓜類作物以及大豆都是這種類型,出苗的時候我們最先看到的是兩片子葉。 菜豆種子的萌發(fā)與出苗(子葉出土型) (圖片來自SketchBubble) 另一種破土出苗的類型是,下胚軸不伸長,胚芽被不斷向上生長的上胚軸頂出地面,子葉卻仍然留在土中,這是子葉留土類型,豌豆、蠶豆、紅花菜豆等豆類作物以及單子葉小麥、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都是這種類型,它們出苗時,我們直接看到的是胚芽出土后長出的真葉。 豌豆種子的萌發(fā)與出苗(子葉留土型) (圖片來自Biology LibreTexts) 子葉留土的出苗類型因為子葉不出土不能產(chǎn)生光合作用,相對于子葉出土的出苗類型來說前期生長較慢,但后期生長較快,同時在土壤中受到保護的子葉持續(xù)為幼苗提供子葉中貯存的養(yǎng)分直到養(yǎng)分耗盡,幼苗相對來說有較強的抗霜凍等抗逆能力。 |
|
來自: 深海之星ccpsl0 > 《育苗技術與高溫悶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