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汗、盜汗是指人體在安靜環(huán)境中溱溱汗出的一種病癥。一般晝?nèi)蘸钩龇Q自汗,寐中汗出稱盜汗。 本癥可見于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以及多種慢性疾病體虛患者。既可單獨出現(xiàn),也可表現(xiàn)為某些疾病的一個兼癥。 本病總屬虛多實少之證,一般來說,自汗多屬氣虛、陽虛,盜汗多屬陰虛內(nèi)熱,若因肝火、濕熱所致者,則為實證。辨證當(dāng)區(qū)別其陰陽虛實。治療原則,虛證用益氣養(yǎng)陰、固表斂汗法,實證宜清肝泄熱、化濕和營法。 按語: (1)自汗、盜汗雖有氣(陽)虛、陰虛之分,但自汗日久,可由氣(陽)虛傷及于陰;盜汗日久,也可由陰虛及陽。在臨床上往往出現(xiàn)氣陰、陰陽兩虛證。 (2)臨證須注意虛實錯雜情況,兼顧治之。 (3)由于汗證總屬腠理失固、津液外泄,故可選加固澀斂汗藥,如麻黃根、糯稻根、浮小麥、煅牡蠣、煅龍骨、五味子、烏梅、仙鶴草、癟桃干等。 (4)中藥市場上銷售治療自汗、盜汗的中成藥如下:衛(wèi)氣虛購買玉屏風(fēng)散;氣陰兩虛購買生脈飲口服液(紅參方或者黨參方)或者虛汗停顆粒,或者天王補心丸大蜜丸;陰虛購買知柏地黃丸大蜜丸或者麥味地黃丸大蜜丸;更年期綜合征出汗多則購買坤寶丸。氣虛出汗多,單獨用一味黃芪熬水喝就有效,或者購買黃芪精口服液喝。虛汗大汗淋漓,用山萸肉六十克到六十克熬水喝能固澀補益止汗。酸棗仁大劑量使用能補益心血,收斂止汗。 自汗、盜汗的辨證分型論治: (1)氣(陽)虛證: 病機(jī):衛(wèi)表氣虛,腠理不固。 癥狀: 汗出身涼,動則為甚。 畏寒、怕風(fēng)、易感腦,倦怠乏力,無力,氣短、面色晄白,舌苔淡白,脈細(xì)軟。 治法:益氣固表止汗。 例方:玉屏風(fēng)數(shù)、黃芪建中湯。 常用藥物:黃芪、防風(fēng)、白術(shù)、黨參、麻黃根、浮小麥、煅杜蠣、生龍骨,紅棗,仙鶴草。 加減:陽虛不固加桂枝、白芍、黑附子。兼有陰傷者加麥冬、五味子、山萸肉、酸棗仁。 (2)陰虛證: 病機(jī):陰虛內(nèi)熱,迫液外泄。 癥狀:夜寐盜汗、醒后汗止、或有自汗,五心煩熱、或低熱,面顴色紅、口渴,舌苔少、舌質(zhì)紅、脈細(xì)數(shù)。 治法:養(yǎng)陰清熱。 例方:生脈散,當(dāng)歸六黃湯。 常用藥物:生熟地、麥冬、五味子、當(dāng)歸、烏梅、黃連、黃芩、黃柏、糯稻根須、生龍骨、生牡蠣、地骨皮。 加減:兼有氣虛者加太子參、黃芪、仙鶴草。 (3)實熱證: 病機(jī):邪熱郁蒸,營衛(wèi)失調(diào)。 癥狀:汗出而粘、衣 服黃染、下身為多,口苦、納差、手足心熱,心煩易怒、小便色黃,舌苔薄黃、脈濡數(shù)。 治法:清泄?jié)駸帷?br>例方:龍膽瀉肝湯、四妙丸。常用藥物:茵陳、黃芩、梔子、澤瀉、木通、車前子、黃柏、茯苓、滑石、砂仁。 加減:肝火偏旺加龍膽草、丹皮、地骨皮;濕熱偏盛加蒼術(shù)、黃柏、薏苡仁。陰傷酌加生地、麥冬、天冬、五味子。 張錫純創(chuàng)制來復(fù)湯,具有固澀止汗,益氣斂陰之功效。主治寒溫外感諸證,大病愈后不能自復(fù),寒熱往來,虛汗淋漓;或但熱不寒,汗出而熱解,須臾又熱又汗,目睛上竄,勢危欲脫,或喘逆,或怔忡,或氣虛不足以息。 來復(fù)湯組成:山萸肉(去凈核)二兩,生龍骨(搗細(xì))一兩,生牡蠣(搗細(xì))一兩,生杭芍六錢,野臺參四錢,炙甘草甘二錢。水煎服。 歌訣:來復(fù)湯中萸肉君,龍牡芍草臺人參;補益元氣又回陽,救逆斂汗固脫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