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生活的顫音》,西安電影制片廠1979年攝制,滕文驥、吳天明執(zhí)導,史鐘麒、冷眉主演。影片講述“文革”末期,青年小提琴家鄭長河與女工徐珊珊冒著生命危險,以音樂為武器,與“四人幫”爪牙做斗爭的故事。
1976年清明前夕,鄭長河因到天安門追悼周總理而遭到“四人幫”的爪牙、文化部某處副處長韋立的追捕,徐珊珊將他救下,并認出他就是在天安門廣場幫自己抄錄詩詞的青年。鄭長河無懼“四人幫”的威脅,深情演奏自己為悼念周總理而作的提琴曲《一月的哀思》,使珊珊更加敬佩,兩人情意相投。韋立正在追求珊珊,便向其父母反映鄭的“反革命罪行”,珊珊的母親不許女兒再與鄭來往,徐父卻理解并同情二人。在珊珊舅舅章國梁的教導下,他們認識到要學會善于斗爭。珊珊痛斥韋立的無恥,堅決要與鄭在一起。鄭長河在民眾的吶喊聲的啟示下,把《一月的哀思》改成小提琴協(xié)奏曲。清明時分,徐家舉行了一場小型音樂會,以悼念總理、聲討“四人幫”。韋立帶領(lǐng)黨羽趕來,欲置鄭于死地。“四人幫”終于被粉碎,鄭長河以青年小提琴家的身份站在舞臺上,演奏懷念總理的音樂,鏗鏘的旋律回蕩于每個人的心中。
《生活的顫音》是1978年后,在我國電影史上出現(xiàn)的首批優(yōu)秀故事片之一。影片不僅有很好的思想性,而且有很高的藝術(shù)性。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影片具有鮮明、強烈的時代特征。
第二,影片充滿真實、自然的生活氣息。
第三,把故事情節(jié)和優(yōu)美的音樂有機地交織在一起,以音樂故事片的形式賦予影片濃郁的抒情色彩。
第四,采用了新穎別致的電影手法?!渡畹念澮簟飞嫌澈?,受到全國廣大觀眾的愛戴和歡迎。它是西影建廠20多年來第一部獲得全國性獎勵的影片,它標志著西影進入騰飛的新階段。也標志著西影和我國電影事業(yè)的興旺發(fā)達。
滕文驥,1944年11月8日出生于北京,畢業(yè)于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1978年,他以音樂片的形式創(chuàng)作了電影文學劇本《生活的顫音》,并與導演吳天明合作,拍攝了該片,這也是他的導演處女作。影片真實細膩,富有新意,被文化部授予1979年優(yōu)秀影片獎,他本人也榮獲文化部1979年青年優(yōu)秀創(chuàng)作獎。
隨后的幾年中,先后參加了《蘇醒》《鍋碗瓢盆交響曲》《大明星》《讓世界充滿愛》《棋王》《都市里的村莊》《海灘》《黃河謠》等影片的編或?qū)?,其中《黃河謠》是一部在思想性、藝術(shù)性方面都有所作為的影片,在國內(nèi)外都得到了較高的評價,獲得廣播電影電視部1989—1990年優(yōu)秀影片獎,1990年加拿大第14界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導演獎。
《黃河謠》后滕文驥調(diào)到北京電影制片廠任導演,并導演了影片《曼荼羅》《在那遙遠的地方》《香香鬧油坊》《征服者》等。
吳天明(1939-2014),祖籍山東萊蕪,出生于陜西咸陽三原縣,是自學成材的導演。
1960年,出演個人首部電影《巴山紅浪》。1979年與滕文驥聯(lián)合執(zhí)導《生活的顫音》崛起影壇,獨立執(zhí)導《沒有航標的河流》而受人注目?!度松肥撬拇碜?,《老井》、《變臉》成就了他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高峰。
吳天明的導演風格凝重、厚實,有著濃郁的民族特色。以深沉、飽含憂患意識的目光觀察生活,以對人民對土地的深情處理題材,刻畫人物。在他的作品中,既融注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營養(yǎng),又充溢著新的藝術(shù)方法,并透視出他對社會、對歷史、對人生的深沉思考。
2014年3月4日,吳天明因心梗離世,享年75歲。
該片中纏綿細膩的男女之愛的旋律和肅穆、白熾的民族之愛的旋律在那樣一個特定的瞬間卻沒有融合得當。經(jīng)過編導加工拔高的一切,如剪裁得當?shù)姆b,默默含情的眉來眼去,嚴峻斗爭中的柔情幻想,卻和那個特定的的瞬間格格不入。片中青年知識分子的穿著、醫(yī)生家中擺設(shè)等細節(jié)是不符合客觀真實的,沒有客觀真實為基礎(chǔ)的崇高斗爭和愛情是不會感人的。歸根結(jié)蒂這是個美學原則問題。
(原上海作家協(xié)會任副主席白樺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