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反映歷史時期世界或國家、地區(qū)多種內(nèi)容的地圖。公元3世紀西晉裴秀用“制圖六體”理念繪成的《禹貢地域圖》是中國最早的歷史地圖,是一部普通歷史地圖集,表示從傳說中的大禹時代至西晉初年的歷史地理概貌。唐貞元十七年(801)賈耽制成的《海內(nèi)華夷圖》廣三丈、高三丈三尺,內(nèi)容上溯《尚書·禹貢》、下及當(dāng)時年代,范圍包括唐朝版圖及其鄰國;是首創(chuàng)“古墨今朱”雙色注記法的歷史地圖。北宋稅安禮繪成的《歷代地理指掌圖》44幅,始于帝嚳,迄于北宋;至今尚有宋、明刊本流傳,是中國現(xiàn)存的最早的歷史地圖集。20世紀初楊守敬在其門人協(xié)助下編繪刊行的《歷代輿地圖》(44組、34冊),以《大清一統(tǒng)輿圖》為底圖,收錄了自春秋至明的重要地名;全部朱墨套印、古今對照,比以往的圖集要精確、詳細、實用。20世紀30年代出版的A.赫爾曼編繪的《中國的歷史地圖集》,除歷代政區(qū)外,還包括先史時期的遺址分布圖和一些重要城市圖。80年代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不僅彌補了過去各圖的缺陷,而且在內(nèi)容上也遠較舊圖豐富。同時,中國臺灣省出版有程光裕、徐圣謨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1980、1984)。世界各國編繪歷史地圖的起點和發(fā)展不同,至今已有很大進展。其中,以英國的《泰晤士世界歷史地圖集》影響較大,已譯有10多種文本,中文本于1982年出版;是一部自古至今的大型世界歷史地圖集,有論文、圖片、表格與地圖配合,論文不僅是對圖幅的說明,也是對歷史的高度概括;不足是圖集的詳度不夠,中國部分有不少需修訂完善之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