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看到有中國版本的《忠犬八公》,劇情流暢性雖不如美版和日本原版,但依然很感人。除了劇情好哭以外,這部電影本土化做得挺好的,城市低矮的老房子逐漸被高樓替代,交通方式的變革,生活方式的轉變,新老輩思想的轉變,都很中國化。而且電影的構圖也很好看,喜歡那些人狗景融為一體的鏡頭,真的太美好了。 本片翻拍自日本同名電影《忠犬八公》。八筒是一只可愛的中華田園犬,在茫茫人海中遇到了命中注定的主人陳敬修,成為了陳家的一員。隨著時間的推移,曾經(jīng)美好的家已經(jīng)不在,但八筒仍在原地等待,它的命運同它的家人緊緊地牽絆在一起...重慶、長江索道、三峽大壩、麻將、八筒、小面……加上大量的方言臺詞,充滿靈性的狗狗演員,本土化完成得不錯。 一條狗,十余年,從收養(yǎng)它開始,到回歸它曾經(jīng)幸福的生長地結束,劇情簡單,但感人至深。八筒雖不會說話,但對陳教授的忠義,讓人淚目。重慶人自然的生活狀態(tài)舒適安逸也貫穿始終,有著溫馨的人間煙火。就像湖南企發(fā)文化王老師說的,這是一人一狗的雙向奔赴,你養(yǎng)我長大,我用一生來等待你的歸來。短短兩年的快樂,狗狗用一生去懷念。影片改編得很本土化,很生活化,想坐一次長江索道纜車看江景。 本片結合了三峽移民的大背景之后,變得無比接地氣。報紙記載著國家的發(fā)展,八公將這十年來的歷史叼回了老家,像是在說隨著經(jīng)濟進步,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舊的事物也在不斷死去。八公不只是八公,還象征著抵抗的精神,它在等待的不只是父親,還有已經(jīng)被新時代所覆蓋的不甘。漲潮,信物被淹沒;移民,父親死在考察船上;拆遷,日常生活不可再過。報紙堆成的小山,宛如一封振聾發(fā)聵的遺書,人們永遠向前看,不曾回過頭,問問守舊的老派,哪里才是他的家。 湖南企發(fā)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李同學在其代寫的解說詞中寫道,原作就是個哭成狗的電影,這一版導演把人和狗的關系,放置進了人與時代的關系之中。它講的是三峽移民,也是時代棄民,是投身三峽工程最終客死他鄉(xiāng)的老炮兒教授,是生計無著的棒棒兒,是迅速破敗的報亭,是成了觀光景點的過江索道,也是被不斷上漲的水位吞沒的房子、街道… 這個片子把一件小事拍大了,把一條小狗的等待拍成了時間本身。它就一直等在過江索道的門口,等著一種永遠逝去的生活方式的歸來。 和日版和美版相比,中國版把重慶的歷史變化,家庭變化和中國含蓄且內(nèi)斂的感情拍了出來。每個人都有想回去,但卻再也無法回去的地方。時間不會等待,歷史的齒輪不會等待??蛇€有一只狗在等無法回來的人。那些它熟悉的,他們熟悉的都變了,不變的到底是什么?等閑易變,也許我們都想找到一個可以永遠等待的地方,無論自己什么樣子,什么身份,只要回過頭就會有回應。重慶是個離別感很強的城市,因為有的終生沒有度過那個索道。而有些分別看得到,有些在悄無聲息中結束。 這是一次相當了不起的翻拍,本片跳出了原作的束縛,在舊有的人狗情基礎上加入了代際關系和城市變遷這兩個極具現(xiàn)實觀照的視角,展現(xiàn)出比原作更豐富的表達和情感層次,甚至一度把人狗情擠成了副線,更接近家庭片和城市電影的意味了。比起八筒,庫區(qū)才是電影真正的主角,對庫區(qū)市民生活的描繪散落在幾乎每一個場景里,從娛樂、習俗到飲食,從高校教師、牌友到外來務工人員,從街巷、報刊亭到輪渡,整個庫區(qū)的風土人情在八筒一次次的玩樂和奔跑里被串聯(lián)成一幅全景,這是陳敬修們的城市,也是八筒的城市,甚至一家人里只有它真正陪著庫區(qū)到最后,在這里成長和衰老,在這里活著并死去。報紙成山是八筒對舊主的眷念,同時也是它所見證著的這座城市所經(jīng)歷的時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