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高中生報考本科,不唯名校論。他們“擇?!睍r考慮更多的,通常是學費是否在家庭可承受范圍之內,申報公立學校還是私立學校,選擇本州還是外埠就學。因為按美國多州的規(guī)定,如果學生在自己家庭居住的州上大學則學費從優(yōu),倘若選擇其他州就學,學費可能會達到在本州的3倍。除了費用,美國人沒有過分看重名校還在于,本科在美國并非第一學歷,終身教育理念深入人心。這意味著,即使獲得了本科學歷,也不能一勞永逸;如若本科就讀院校非名校,也還有很多機會繼續(xù)深造,并最終獲得理想院校的文憑。因此,擠破腦袋,砸大筆銀子,到一所名校上本科,性價比核算下來,不少美國人覺得不值。美國人上名校的心火沒燒那么旺,很大程度上也要歸功于其高校資源分配相對均衡。美國大學數量多,彼此實力接近,地域分布廣。不僅東西部有眾多全球聞名的高校,在南部沙漠地帶、北方偏遠地區(qū)、五大湖及中西部地區(qū),都有水平不錯的高校。以常青藤大學達特茅斯為例,這所世界名校就建在一個不起眼的北方小鎮(zhèn)。 在美國,各州都著力打造屬于自己的一流大學,因此沒必要死揪著外埠的一兩所名校不放。此外,除了囊括哈佛、耶魯等全美一流大學的常青藤聯盟,“新常青藤聯盟”近年來蓬勃發(fā)展,在師資、生源以及諾貝爾獎獲得者數量和校友質量上直追常青藤大學,有的甚至比常青藤學校更出色。大力發(fā)展社區(qū)大學,是美國“名?!钡男幕鸩恢劣谧迫说挠忠恢匾?。自1947年杜魯門總統(tǒng)高等教育委員會提出大力發(fā)展社區(qū)學院以來,這些大學在相當程度上分流了名校的部分壓力。這類大學通常為兩年制的短期大學,提供大學一二年級的基礎教育和廣泛的職業(yè)教育,招生門檻低、學費不高,兩年后即有機會轉入像哈佛這樣的名校,或者直接面向就業(yè)市場,是美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的一位朋友曾為女兒報考的事,專門到當地社區(qū)大學了解情況,事后連連感嘆,社區(qū)大學的硬件和軟件條件都相當不錯,個別強勢專業(yè)的科研和教學能力不比名校差。只要好學勤奮,成績優(yōu)異,即使擁有社區(qū)大學的出身,也不會影響個人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以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為例,在他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和哈佛大學深造前,就曾在加州的一所社區(qū)大學就讀。不僅如此,美國各級地方政府不把自身政績與轄區(qū)內名牌大學的升學率直接掛鉤。用人單位招生時,也不會只看重應聘者的畢業(yè)院校。美國前總統(tǒng)杰弗遜曾說: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主要不看它造就了多少杰出人物,而是看它是否使大多數人能夠享受到必要的教育。的確,教育需要資源均衡、機會均等,給唯名校論降溫的最好方式,是在制度的細節(jié)上多下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