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藏用 名字對人能產(chǎn)生很強(qiáng)的誘導(dǎo)和暗示作用。 誘導(dǎo)順了,人的命運(yùn)錦上添花;誘導(dǎo)反了,就會讓人走火入魔。 當(dāng)一個人把名字的意韻當(dāng)作成名的工具時,名,也就成了毀人的利器。 唐朝的盧藏用,字子潛,在詩壇名氣不大,故事卻挺有名。 此名出自《周易》“顯諸仁,藏諸用”。 一藏一潛,就是藏才露拙,藏用露仁。 這也是中國儒家學(xué)說上一條重要的做人原則。 周易的《謙》卦,《乾卦·初九》“潛龍勿用”,講的都是這個道理。一個人的做人,若修煉到這程度,那就是“滿瓶子不響”的謙謙君子了。 所以,盧藏用此名,子潛此字,是一個相當(dāng)好的名字。 盧藏用果然很懂得潛藏之道,他的人生就是從潛藏二字開始的。 盧藏用出身大族,他爺爺就曾官至“財政部長”,自己又是天下最有名的文學(xué)青年之一,精通琴、棋、書法,人稱“多能之士”,所以輕松考上了進(jìn)士。不過,考上進(jìn)士后卻沒得到重用,觀政好久都沒有安排他上崗。心情極度郁悶之下,他寫了一篇《芳草賦》,發(fā)了一通牢騷,忽然想起自己的名字來,何不潛藏,就跑到終南山當(dāng)起隱士來了。 他胸懷大志,做隱士可不是他的追求。窩在終南山中的日子里,他一直琢磨著如何下山覓個官兒做做。蛇有蛇道,鳥有鳥路,盧藏用選擇了隱居作為自己入官的路徑。因?yàn)槟菚r流行隱士,隱士是“淡泊名利,道德高尚”的代名詞。越隱,朝廷越要把這樣的真隱士想方設(shè)法弄下山,出來做官。 盧藏用瞅準(zhǔn)的,正是這道,才躲在山中沽名釣譽(yù)。 那時的終南山,離大唐帝國的首都非常近,站在山上就能望到大明宮的屋脊。要是在終南山中隱居,一有了名聲立馬便能被皇帝老兒知道,然后便能順利地進(jìn)入官場了。于是,皇帝到長安辦工,他就隱居到終南山;皇帝移駕洛陽,他就立馬跑到嵩山隱居。久而久之,被人看穿了,這小子醉翁之意不在酒,遂得了個“隨駕隱士”的綽號。 還好,武則天沒有看穿,征召隱士做官時,終于把他請下山了,賞了他一個左拾遺的職務(wù)。左拾遺雖然是八品,如今之科長,但卻是引人眼熱的清望之官;同時,因?yàn)槭窃谔熳由磉吂ぷ?,容易升官。果然,不出幾年,盧藏用就做到了吏部侍郎,實(shí)現(xiàn)了自己飛黃騰達(dá)的夢想。 “終南捷徑”的成語也迅速傳開。 如果說官場是一棵大樹,那官員們就是樹上的猴子。猴子爬得越高,下面就有越多的人能清楚地欣賞到它丑陋的紅屁股。盧藏用飛黃騰達(dá)后,就把自己的名字賦于他的“潛藏之道”忘到腦后了。該藏的沒藏住,該潛的沒潛好,反而如樹上的猴子,把不該露的,如自己的人格缺陷,全暴露出來了。 那個丑陋的紅屁股,讓樹底下的人看得一清二楚。 做吏部侍郎時,面對各路權(quán)貴跑官要官,盧藏用一點(diǎn)辦法也沒有,只好出賣自己的人格和良心。史書說他“趑趄詭佞,專事權(quán)貴,奢靡淫縱,以此獲譏于世?!边@名節(jié),毀的可不是一般的輕啊。再后來,唐玄宗以他曾經(jīng)拍過太平公主的馬屁為由,把他流放到廣東去了。 公主的屁股是你拍的?晚節(jié)不保,可惜可惜。 要是盧藏用知道自己最后落得個如此下場,他會不會有悔吝之心,覺得對不住自己一藏一潛的上佳之名呢? 02 用賓于王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這是人名對人命運(yùn)的另一種誘導(dǎo)結(jié)果。 “初唐四杰”之一的駱賓王,字觀光。 也就是七歲時唱出“鵝鵝鵝,曲項(xiàng)向天歌”千古名句的那位神童。 其名與字皆出自《周易》:“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 直譯過來就是:觀清一國之風(fēng)光,才利于做國王的賓客。 可以想象,他的父親給他起這名字,是有讓兒子成為國王身邊紅人的想法。 那么,要“觀國之光”,就要“經(jīng)世致用”,“順時而行”,識時務(wù),唱贊歌,顯忠義,揚(yáng)大節(jié),維護(hù)國王,才能成為國王席上的常客。 可惜的是,駱賓王生不逢時,故君不在,唐已姓周,一生都不曾“用賓于王”,更不曾得到任何一次“觀國之光”的機(jī)會。武則天當(dāng)政,他多次上書諷刺,得罪入獄,獄中作《在獄詠蟬》。開釋后,又跟徐敬業(yè)起兵反武周,寫出了討伐武則天的著名檄文《為徐敬業(yè)討武曌檄》,淪為政府的反叛者。 檄文能橫空出世,是因他心中的“觀國之光”的國不是周,“用賓于王”的王不姓武。所以,他以自己的忠義大節(jié)作為理論根據(jù),號召人們起來反對正在籌建中的武周王朝,氣勢充沛,情感濃郁。 “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p> 還有哪一句話豪言壯語,能如此句激發(fā)唐朝舊臣對故君的懷念之情呢。 嗣圣元年(684)十一月,徐敬業(yè)兵敗被殺,駱賓王下落不明,不知所終。或說被亂軍所殺,或說遁入了空門。 不過,駱賓王雖然沒有在官場上實(shí)現(xiàn)“觀于國”、“賓于王”夢想,但他的詩和駢文,始終是詩如其名,符合“觀國之光”的,具有“經(jīng)世致用”的思想內(nèi)涵,“順時而行”的人生觀念,“高尚正直”的人格信仰,“建功立業(yè)”的愛國熱情,仕途不順的幽怨之情,濃郁壯大的藝術(shù)風(fēng)格。處處呈現(xiàn)著激越昂揚(yáng)的壯志豪情,激蕩著風(fēng)云之氣,文筆神采飛揚(yáng),氣勢昂揚(yáng)激越,有著一股催人奮發(fā)、激人前進(jìn)、積極向上的力量。 拋開個人的生死,駱賓王不但活得人如其名,名如其人,而且,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賓王之道。 他是:天下有王道則賓,天下無王道則反。 03 審言不慎 好的名字意韻,需要好的修為去養(yǎng)。 對天性張狂的人,僅靠一個名字,是管束不了他的。 比如,杜甫的爺爺杜審言,就成了一個“名不副實(shí)”的典型代表。 杜家人的身體里流淌著張狂的血液,杜甫夠狂,從那句“詩是吾家事”,可略知一二,但這怪不得杜甫,實(shí)在是他們家里的基因如此。 杜家人里,最以狂態(tài)知名的,首推杜審言。也許正是因?yàn)樯钪虻牧α?,杜甫的爺爺給他爹取名“審言”,出自王充的《論衡》“言審莫過圣人”。 用意是,禍從口出,災(zāi)從言來,一定要時刻管好管牢自己的嘴巴! 但是,喜鵲的天性是喳喳,烏鴉的天性是哇哇啊。杜審言終究沒有管住自己的嘴。因?yàn)槎艑徰蕴胁琶?,擅長做五言詩,工于書札。年輕時即與李嶠、崔融、蘇味道并稱為“文章四友”,世人稱為“崔、李、蘇、杜?!比欢巡虐廖?,很被當(dāng)時人所嫉恨。有一次參加官員的選拔,主審官是蘇味道??荚囃旰?,杜審言對旁人說:“蘇味道必死!” 聽者皆大驚,忙問原因,杜審言從容答道: “待他讀到我的判詞,定會自愧不如,羞愧而死。” 這可是當(dāng)著人面血淋淋地咀咒人死啊,真是一張烏鴉嘴。 杜審言自以為文章絕代,連上級長官都不放在眼里,更何況蘇味道已經(jīng)是當(dāng)時首屈一指的文章大師,他都不放在眼里。 時日一長,這張嘴也就得罪了不少人。 圣歷元年(698),被人彈劾獲罪,貶吉州司戶參軍。 作詩送行者有陳子昂、宋之問等四十五人。 圣歷二年(699)七月,杜審言這張嘴,又在吉州任上得罪了員外司戶郭若訥、司馬周季重。郭、周兩人合謀誣陷杜審言,被定了死罪。杜審言十六歲的兒子杜并為父報仇,潛入司馬府刺殺了周季重,杜并也被侍衛(wèi)當(dāng)場殺死。杜審言因此沒有遇害,但被免去官職,回到洛陽,親自寫文章祭祀杜并。士人親友都哀悼杜并的孝順剛烈,蘇颋為杜并作墓志銘,劉允濟(jì)為他寫祭文。 經(jīng)歷了這一番人生遭遇,杜審言才記起老父給他起的名字了。 開始夾起了尾巴活人,說話謹(jǐn)小慎微,審言了又審言。 長安二年(702),武則天見杜審言變乖,就召見他,說要給他官做,問他說:“你高興嗎?”杜審言拜舞謝恩,武則天令他賦《歡喜詩》,杜審言一氣呵成,武則天贊嘆他的文才,就任命他為著作佐郎,未幾,遷任膳部員外郎,扈從武則天教閱。 但時日不長,杜審言又忘了自己的名字,老毛病又犯了,但這次不是開口張狂,而是開口巴結(jié),竟然巴結(jié)起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兄弟來了,武則天一氣之下,把他貶往嶺南的峰州去了。 04 東坡蘇軾 蘇東坡也算是反抗“名運(yùn)”的另一個典型了。 蘇東坡名叫蘇軾,是父親蘇洵起的,即《三字經(jīng)》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fā)奮”的“蘇老泉”。蘇洵為何給兩兒子起一軾一轍呢?是想讓兩兒子當(dāng)車夫嗎?不是。蘇洵專門寫有一篇《名二子說》,解釋蘇軾、蘇轍兄弟名字的含義,大意是說:“軾”是車子上的扶手,是一輛車所有部件中最不要緊、最不受人重視的一個,然而若缺了軾,一輛車便不完整。 芝東坡自小性情疏狂,父親最擔(dān)心他因?yàn)樽鋈瞬粔虻驼{(diào)而惹禍,所以為他取名蘇軾,希望他能夠有所警醒,低調(diào)做人,如軾一樣,做最不引人關(guān)注的那一個。 但是,蘇軾一生數(shù)次被貶,恰恰是因?yàn)檫^于張揚(yáng)惹來的“詩”禍。先是熙寧四年(1071),蘇軾上書談?wù)撔路ǖ谋撞?,惹王安石憤怒,被調(diào)出京,任杭州通判。后是元豐二年(1079)四月,他給神宗寫了一封《湖州謝上表》,被新黨利用,說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銜怨懷怒”、“指斥乘輿”、“包藏禍心”,又諷刺政府,莽撞無禮,對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謂死有余辜。一時間,朝廷內(nèi)一片倒蘇之聲。上任湖州知州才三個月的蘇軾,被御史臺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dá)數(shù)十人。這就是北宋著名的“烏臺詩案”。 王安石這人卻有血性,更有人味,他當(dāng)時退休金陵,雖與蘇東坡關(guān)系不合,但關(guān)系是關(guān)系,惜才是惜才,迅速上書救蘇說:“安有圣世而殺才士乎?”這場詩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決”,蘇軾得到從輕發(fā)落,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tuán)練副使。蘇軾下獄一百零三日,險遭殺身之禍。幸虧了王安石,幸虧了宋太祖趙匡胤時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他才算躲過一劫。后來,新黨掌權(quán)后,六十二歲的蘇軾再次被貶惠州,乘一葉孤舟,到了徼邊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 蘇軾終于算是活明白了,等第四個兒子出生時,連父親給他兄弟倆起軾、轍那樣的字,都覺得太顯了,直接給四子取名蘇遁,要他學(xué)會遁世。 還留下了一首詩: 人皆養(yǎng)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唯愿孩兒愚且魯,無災(zāi)無難到公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