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昨天剛讀完的,趁熱打鐵寫一下感想。相比近代史的那本,這本書的干貨要多很多。這本書主要涉及的是明清時代,其實對中國人來說,就算不讀歷史書,光看電視劇和小說,也對這兩個時代不會陌生。因此想把這段歷史寫的有新意,其實難度還是很大的。不過作者另辟蹊徑,不從大家喜聞樂見的政治史入手,而是從比較冷門的經濟史角度,以經濟全球化的視野來重新看待這段歷史,格局一下子就打開了。 作者在書中發(fā)明了一個詞,叫做“東歐亞”,也就是把亞洲大陸和有經濟往來的歐洲的一部分看作一個整體,從白銀在各個地區(qū)的流通來考察經濟活動,實在很新穎。比如從宋朝開始,漢族政權一直受到其他民族政權的壓迫,相繼給遼金進貢。本來這段歷史一直被當成一種屈辱,但在本書中卻有了不同的解釋——因為遼金希望得到宋的物資,比如茶葉,絲綢,糧食等等,可是他們能與宋交換的物品卻很有限,只能用武力強行取得宋朝的貢錢,再用這些錢來買所需的物資。所以在遼國和金國眼里,戰(zhàn)爭的目的不是為了消滅宋,只是為獲取自己需要的物資。因此在簽署協(xié)議之后,雙方可以維持比較長的和平時期。而元朝打破了這種平衡,將南宋納入了自己的版圖,因此這種貿易關系也不復存在,他們只能通過向海上發(fā)展,來謀求新的貿易。 另外,作者提出了一個問題:“中國的歷代王朝的國號都是以周朝時的地名來取的,但為什么從元朝開始,到后面的明清,卻沒有遵守這個規(guī)律?”仔細想想,確實如此。如果說元朝和清朝是當時的外族建立的政權,不按照漢族的習慣也可以理解,但是明朝的締造者朱元璋可是漢族人,為什么他也沒有遵循呢?而且要說外族的話,以前的北魏,五代十國里的國家,也不乏外族建立的政權,但他們也都遵循了國號的起名原則,為什么到了元朝就不遵循了呢?作者給出的解釋是,因為從元朝開始,與以前的中華帝國的性質不同了,而變成了一種世界帝國,因為元朝與海外的關系更加密切,而這種關系一直維持到清朝。不過我對這個解釋是存疑的。因為遼和金也不遵循把地名當國號的原則,金國建國時,完顏阿骨打說:“遼以賓鐵為號,取其堅也。賓鐵雖堅,終亦變壞,惟金不變不壞。金之色白,完顏部色尚白”,所以以“金”為號。這兩個國家并沒有成為世界帝國,所以國號和所謂的“世界帝國”是否有必然聯系呢?當然,除此以外,書中還涉及了“空印案”“胡惟庸之獄”“鄭和下西洋”“倭寇的歷史”“清朝的人口高峰”“清朝皇帝的多面性”等等很多問題,都以比較新的角度給出了解讀,讓人還是獲益匪淺的。當然,我個人其實不太喜歡經濟史,而更偏好政治史。因此大段細致的經濟現象敘述,就會令我有些不耐煩。另外,文中有些錯別字實在不該出現,拉低了整部書的水平。不過瑕不掩瑜,整體來說還是值得一讀的作品,特別是對明清史感興趣的朋友,能看到不同以往的很多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