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漫步來到如城海陽路與中山路交叉北側(cè)街心花園的南首,舉頭北向仰望,重建的如皋中山鐘樓就矗立在街心花園的中央。它總高19.49米,基方五米,樓起四層。鋼筋砼柱,青磚飾面。周以石欄,嵌以石額。樓頂五星紅旗高高飄揚,樓頂南邊欄桿下鑲嵌著漢白玉纏枝蓮浮雕。浮雕下面,第四層樓迎面墻中央鑲嵌著電子大鐘,每逢整點,大鐘即奏響莊嚴的東方紅樂曲,然后以雄渾的鐘聲報時。三樓迎面墻上沿的漢白玉石上鐫刻著“中山鐘樓”四字。它的下面,鑲嵌著如意云紋浮雕。二樓中央開有對流窗,窗下即為一樓,一樓上沿的漢白玉石上鐫刻“如皋縣政府”字樣。其下,南北大門洞開,可直觀海陽北路和海陽大橋。 往北行走十數(shù)步,只見鐘樓右前臺上,有方形框架一,中間懸掛銅鐘一口。走近細看,鐘上一圈銘文刻著:“中山鐘樓作息鐘人民委員會重鑄一九五六年十二月”。這不過是中山鐘樓二鑄之銅鐘。 “中山鐘樓作息鐘” 關(guān)于作息鐘的簡介 原來民國二十年(1931),中山鐘樓落成時,首鑄銅鐘一口,懸掛樓頂,功在作息,后因戰(zhàn)亂遺失。1956年,如皋縣人民委員會二鑄銅鐘,報時之外,隨警火災,并以鐘鳴之數(shù)明示方位。上世紀七十年代,因大鐘口部破裂,發(fā)聲低啞,故而三鑄銅鐘。新舊兩鐘均置樓頂,直至1995年鐘樓拆除。2022年,中山鐘樓重建,二鑄之鐘展示于地面,三鑄之鐘歸位于樓頂。雙鐘祛塵,奉日重光。 所謂“以鐘鳴之數(shù)明示方位”,據(jù)如城老人說,鐘樓門衛(wèi)接到火災報警,如火災發(fā)生在城東,鐘敲一聲,大約十秒鐘后便是亂鐘一分鐘。然后照此反復;如果火災在城南,鐘敲二聲,大約十秒鐘后便是亂鐘一分鐘。然后照此反復;如果火災發(fā)生在西門,遂鐘敲三聲,大約十秒鐘后便是亂鐘。然后照此反復;如果火災發(fā)生在北門,鐘敲四聲,大約十秒鐘后便是亂鐘,然后照此反復。根據(jù)開始鐘響次數(shù),各門鎮(zhèn)公所的水龍會館和志愿者便抬著水龍,拎著水桶,奔向指定的方向救火?;鹁l(fā)生在城中,首先鐘敲五聲,其余雷同?;饻绾?,鐘樓門衛(wèi)便敲擊“回棒”,就是慢而有節(jié)奏敲響銅鐘,大約一分鐘,然后反復數(shù)次,告訴人們火險已除,不必再去救火了。這是當時缺少通訊聯(lián)絡設備而想出來的土辦法。 一樓地窗 北行數(shù)步,走進一樓內(nèi),地面鋪設地窗。厚重透明的地窗下,展示的原中山鐘樓的基礎柱樁,以及新發(fā)據(jù)考證的唐宋古井遺址。 一樓東墻壁中門南側(cè)鑲嵌著《重建中山鐘樓碑記》。 《重建中山鐘樓碑記》全文如下: 重建中山鐘樓碑記 中山鐘樓,二十世紀皋邑之地標,亦為辛亥革命之印跡,百年歷史之見證,更為雉水文蘊之載體,赤子鄉(xiāng)情之寄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屢加修繕。一九五六年于滬上重鑄銅鐘一口,白晝整點報時,兼示四門火警。一九八一年整體大修,水泥敷身,黃色涂裝。越十年,更換壁鐘,以石英替代機械。一九九五年舊城改造時拆除斯樓,且對市民有相地重建之諾。其后二十余年,社會各界吁請不輟,熱望再現(xiàn)古城舊觀。 二0二一年七月,政府順應民意,籌劃再造,查考史科,納言聽策,搜集遺構(gòu),鳩工庀材。翌年七月,擇吉動土,三閱月而告竣。中山鐘樓立基之所乃南唐以降縣衙舊地,新樓因循原址,形制尺度悉遵舊軌?;轿迕?,樓起四層,鋼筋砼柱,青磚飾面。周以石欄,嵌以石額。四層鑲壁鐘兩座,南北各一。增設臺基,高零點五米,樓總高十九點四九米,臺基辟有地窗,可下窺舊樓礎基遺存,新發(fā)掘考證之唐宋古井。歷代縣衙甬道皆妥加保護并展陳于近側(cè)。 中山鐘樓舊觀重現(xiàn),光景彌新,旨在醒喻世人,憑高遠矚,聞聲起舞,賡續(xù)城市記憶,提升競爭實力,涵養(yǎng)家國情懷,共襄文明進步。爰勒此碑,以志感緣。 中共如皋市委 如皋市人民政府立 二0二二年十二月 一樓東門北側(cè)左上角,是通往二樓以上的懸梯。 通往二樓以上的懸梯 一樓西壁,中門北側(cè),鑲嵌著“中山鐘樓奠基紀念” 碑原物,該碑石有月缺處,因曾被鑿作井衣,失去立碑月日,慶幸的是其主要內(nèi)容尚被保留。 碑文: 中華民國十八年 中山鐘樓奠基紀念 如皋縣各界紀念 總理奉安大會立 一樓西壁中門南側(cè),鑲嵌著《如皋中山鐘樓記》原碑石。 《如皋中山鐘樓記》全文如下: 如皋中山鐘樓記 如皋地濱江海,夙稱富庶之區(qū)。比年以來,傾側(cè)擾攘,喪亂流離,蓋陵夷困□□□厄矣!魁杰之士思以教育、實業(yè)誘掖而振興之。惟慮蚩蚩之民不知光陰之當惜,好從事而亟失時,難以生存于今日。望時而待,孰若應時而使,于是有中山鐘樓之創(chuàng)建,以樹時計之標準,使四境之內(nèi)各有所警,一洗因循怠慢之積習,而同趨于鼓舞作新之正軌??偫碛醒裕骸叭嗣衿降?,農(nóng)以生之,工以成之,商以通之,士以治之。各盡其事,各執(zhí)其業(yè),自此演進,不難致大同之世?!狈蚋鞅M其事,各執(zhí)其業(yè),要在毋失其時。過斯樓與聞斯鐘者,當如親聆總理之遺訓,孳孳日有勉圖焉,庶不負創(chuàng)建者之用心歟!斯役營繕之費,建設、教育兩局分任之,而建設局長李濟華實主其事。佐伊適長縣政,因泚筆而為之記。 中華民國二十年六月一日縣長錢佐伊記 注:撰稿人錢佐伊,上??h人,1930—1932任如皋縣長。邑人沈卓吾書,倪景山刊石 出一樓數(shù)步,系大型地窗。窗下展示的是,這次重建挖掘地基時的重要發(fā)現(xiàn),經(jīng)專家考證為南唐、宋、元、明等歷朝如皋縣衙甬道。 大型地窗 大型地窗的北端,在“宋朝縣衙”柱樁之間自左而右,是縣衙遺址簡介、縣署平面示意圖、縣署興廢舉要。 宋代縣衙柱樁 如皋縣署興廢舉要 如皋縣署興廢舉要 (411年~2000年) 東晉安帝義熙七年(411)如皋建縣,縣署不詳;隋唐時期撤縣建鎮(zhèn)。 南唐保大十年(952)如皋復升鎮(zhèn)為縣,于此地重修縣署。 宋慶歷初(1041)建正廳,立譙門;元末毀于兵燹。 明洪武元年(1368)重建縣署,永樂、正統(tǒng)、弘治、嘉靖、萬歷、天啟間均有增建修繕。其中,嘉靖十年(1531)改建譙門為譙樓。明崇禎五年(1632)和清康熙二年(1663)兩度重修縣署。康熙三十五年(1696)改譙樓為平房三楹。 清宜統(tǒng)三年(1911)如皋光復,原縣衙即為民政分府(次年改稱公署)駐地。 民國十六年(1927)在此建立國民政府如皋縣政府,民國十八年(1929)于譙樓位置建中山鐘樓。 1949年1月如皋解放。此后,中共如皋縣委、縣人民政府(縣人民委員會、縣革命委員會)常駐于此。 2000年1月如皋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協(xié)機關(guān)及部分部門搬遷至如皋西南郊原物資大廈。 如皋縣署平面示意圖 如皋縣署遺址簡介 《如皋縣署遺址簡介》全文如下: 如皋縣署遺址簡介 如皋古縣署始建于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位于城內(nèi)大中街和東、西大街丁字形交叉口北端(今中山路和海陽路交叉口北側(cè)),南對澄江門,北倚古運鹽河??h署之地,歷朝相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亦為如皋縣人民政府駐地。1995年舊城改造,西部拆建為海陽北路。至2000年如皋市政府遷出,該址作為如皋的行政辦公中心長達1048年。2022年7月中山路改造,重建中山鐘樓,開挖地基時發(fā)現(xiàn)南北兩側(cè)地下1.4米位置有青磚鋪裝路面,寬3.5米,南北長約50米,其上疊壓多層青磚墻基和鋪裝路面。據(jù)填土層中所發(fā)掘的瓷片,并對照古縣署圖,專家認定該路面為南唐至宋代縣署正堂前甬道道。如皋縣署于元末曾毀于兵燹,因歷代重修或擴建,致使地基不斷增高,形成多層疊壓墻基。此甬道亦為如皋古城之南北軸線,距今已逾千年。 以上,我們所看到的如皋中山鐘樓景區(qū)的所有文字,除署名的以外,策劃、撰稿人為原如皋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西泠印社社員、如皋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劉聰泉先生。所有書法皆出自原如皋市文化局副局長、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八十二翁沈正先生之手。立此存照,免使后人猜測。 圖片來源: 谷 粒 黃裕龍,筆名谷粒,系如皋市國土資源局退休干部,現(xiàn)在服務于如皋歷史文化研究會辦公室。 作者簡介 本號誠征:文風嚴謹、史料確鑿、圖文相映、引人入勝之佳作。 篇幅適中, 原創(chuàng)首選,錄用奉酬。 參考欄目:史海鉤沉、人物春秋、往事追憶、名人軼事、世家風范、故地尋蹤、古鎮(zhèn)溢秀、老城影像、歲月留痕、尋味鄉(xiāng)愁、民俗風情、文化談往、文苑擷英、詩文品讀、藝海拾貝、文化拾遺、非遺傳承、文旅之光、學術(shù)研討、研究視角。 來稿請附作者簡介及聯(lián)系方式。 |
|
來自: 昵稱37581541 > 《如皋動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