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對包圍吉林市的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四大名山并不了然。除了龍?zhí)渡?、東團山子之外,其它的山嶺,大都習慣以方位定義。比如有公園和寺廟的北山,有炮臺的江南東山。后來搬到了哈道口,又知道了吉林大街西側的西山。另外我還閑心難耐地尋找過南山,可惜直到目前也沒有結果,只是在史籍中看到樺甸的韓邊外自稱過“南山獵戶”,新世紀后,過江灣橋有了南山街。 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我印象中西山的概念是非常寬泛的——沿吉林大街,從岔路鄉(xiāng)、運河里往北到山頭,再沿哈達灣街向西,整個路左側的低山小嶺,都被我認作是西山。好像在口語交流中,遇到的人也都有與我相似的概念。直到后來閱讀《昌邑區(qū)志》時,才發(fā)現(xiàn)我印象中的“西山”范圍過寬,那列起伏的山嶺竟是由桃源山、蓮花泡山、哈達灣山組成。 由于這幾座山在歷史上都是乏善可陳的荒山,因此地方史料中對其著墨甚少。如《永吉縣志》里提到:玄天嶺……北行越洛倒嶺、東沙河子,數(shù)起數(shù)伏。經(jīng)茶棚、二道嶺子西山,高起約有五六十丈,至三道嶺子東,突成絕壁而入大江……“北行”了那些山嶺,記載粗疏。至于桃源、蓮花泡、哈達灣竟無籍可尋,極有可能是解放后才最終得名。 在一份名為《吉林省城東自開商埠計劃書》的圖紙中,發(fā)現(xiàn)玄天嶺向北轉折處被標注為虎頭山(今天的桃源廣場在圖中標注的“岔路口”北側)。因有人曾借巴爾虎門之故,將桃源路東側一帶的低山叫作巴虎山,不知圖紙中的“虎頭”是否與巴虎山的虎有關,還是因為山石嶙峋,形若虎頭而得名。 由于經(jīng)常擺弄地圖,虎頭山的位置不難辨識:江水在東局子北上,山脈在岔路鄉(xiāng)轉折。虎頭山就應位于今天吉林市桃源廣場西北側建設者公寓的后身——我恍惚記得那里好像有一個石砬子。雖然此處算是熱鬧的市區(qū),如今這處石砬子已被樓群遮擋,非是特意,很難在街道上發(fā)現(xiàn)它的身影。 近日因故路過,借機尋找,最終在桃花園小區(qū)內發(fā)現(xiàn)了記憶中的石砬子。石砬子一部分在小區(qū)2號樓附近的小區(qū)邊緣,一部分被鐵皮圍擋攔在小區(qū)之外。石砬子截面裸露,為立陡的青色山崖,崖壁嶙峋且崢嶸。由剖面可見山皮土層很薄,山上也只有一些不大的樹木和蒿草生長。在周圍高大樓宇的映襯下,曾經(jīng)被我當作山的石砬子,已有相形見絀之感。 在鐵皮圍擋外,有一處殘破的廠房,印象中這里好像是一個小的化肥廠。春色未濃時,枯黃尚是主色調,舊房舍的殘破,加之小區(qū)附近繁盛的“舊物廢品經(jīng)營”——枯黃配以雜亂,不免讓人眼中平生了一份不合春時的蕭索之感。 就在小區(qū)內烏青色的石砬子上,我看到一處小山洞。遠觀時,山崖、石洞渾然一體,頗有黑虎匍匐之威風??山^時,洞門門額上竟刻有“大(或火)福天洞”的字樣,透過石門鐵欄望去,洞內雜物羅疊,疑似被用為倉庫。 立刻明白四個刻字當為好事者涂鴉,被林立高樓遮蔽的山洞應是一個人防工程的入口(另在小區(qū)外的土崖上也有一個小洞口)。于是心中頗不平靜——莫非承平太久,不僅虎頭山的虎威已逝,就連居安思危已成了生活的累贅…… 本文為優(yōu)雅的胡子原創(chuàng)文章,其他自媒體轉載須經(jīng)作者同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