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玩過迷宮游戲,你應該知道,想要找到出口,往往需要先看清迷宮的整體布局,知道哪些區(qū)域相通,才有可能找到連接入口與出口的最佳路徑。 當你深陷迷宮內(nèi)部,手里又沒有地圖,那么下一步該往左還是往右,會不會走入死胡同,距離出口還有多遠,就只能靠猜測了。 這就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典型場景,聚焦問題的局部,看不到整體,于是難以找到突破口。 學習也是一件非常強調(diào)整體性的事,說白了就是要具備系統(tǒng)思維,掌握系統(tǒng)思維,是深入學習一個領域的關鍵。 什么是系統(tǒng)思維? 就是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時候,能夠不局限于問題本身,跳出局部視角,站在更宏觀、整體的高度,思考系統(tǒng)內(nèi)各要素的特征與聯(lián)系。 系統(tǒng)思維在學習中最典型的應用就是構建知識體系,涵蓋自上而下的頂層框架與自下而上的知識連接,我們先看看構建知識體系的上半部分內(nèi)容:框架先行,由表及里。 任何一個領域的知識,如果深入展開,體系都是極其龐大的。 當你想要系統(tǒng)的了解這個領域,就必須知道當前領域的邊界在哪里,這樣才能有的放矢,知道應該先學什么、后學什么,主要學什么、次要學什么。 搭建框架正是我們對目標領域有宏觀整體性認知的前提。先有整體認識,再做微觀分解,手里拿著地圖去探路,才不至于陷進知識的死胡同。 舉個例子,比如你今天看書時,接觸到一個叫“雙重編碼”的心理學概念,知道了通過多種感官渠道對信息進行編碼和處理,有助于提高學習效果,你一下來了興趣。 于是你想更深入的了解還有哪些與雙重編碼相關的概念,以及心理學與高效學習有什么聯(lián)系,掌握哪些心理學知識有助于高效學習。 那么此時應該怎么做呢? 按照框架先行的原則,首先我們需要確定雙重編碼處在心理學哪個領域或者門類下。 一番文獻檢索與查閱后(番外:如何高效搜索),我們發(fā)現(xiàn)雙重編碼是認知心理學中的一個理論。進一步,我們又可以很輕易了解到認知心理學是研究人類感知、學習、記憶、思考和判斷等認知過程的學科。 到這里,我們基本上可以構建出一個包含雙重編碼的認知心理學知識框架,這個框架可能暫時還比較粗,相當于一棵只有主要枝干的大樹。 畢竟我們接觸時間尚短,對該領域的認知還比較淺薄,但是隨著后續(xù)學習的深入,我們遲早能把這棵樹的大小分支描繪出來,讓它長成“枝繁葉茂”的知識樹,結出“智慧果”。 關于如何畫小枝枝,這里先不展開,等下一篇講第三大原則《串珠成鏈,織鏈成網(wǎng)》時再細說。 回到主題,構建這個框架的好處主要有以下幾點:
總之,基于這樣一個宏觀的知識框架,我們再去深入學習認知心理學知識,必然要比漫無目的隨機性學習更有效、更深入、更系統(tǒng)。 讓我們再往上走一走,如果你真的掌握了認知心理學這門學科,此時你就站在了心理學最高峰嗎?答案自然是一山還有一山高。 心理學分為兩大類:基礎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而認知心理學也只是基礎心理學的一個分支。 它的兄弟姐妹還有很多,比如變態(tài)心理學、生理心理學、比較心理學、發(fā)展心理學、健康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 這么龐大的家族體系,很多人用一輩子估計都學不完,不過即使真的想成為領域專家也沒有必要全部深入學習。 只是我們需要認識到,框架之上還有框架,系統(tǒng)之外還有系統(tǒng)。 只有保持框架的開放性、可塑性,才能搭好框架、用好框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