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西方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列寧的哲學思想同馬克思的哲學思想是不一致的,反對把列寧看作馬克思哲學思想的繼承者。他們所謂的不一致,主要有四點。 (1)列寧把物質或物質世界看作是存在于人的意識之外、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客觀實在,它就是認識的對象,而馬克思則把認識對象看作是依存于人的意識的人化自然。 (2)列寧把辯證法首先看成客觀世界的辯證法,認為客觀辯證法創(chuàng)造主觀辯證法而不是相反,而馬克思則根本不承認自然辯證法,只承認人類社會的辯證法和思維辯證法。 (3)列寧把人類社會的發(fā)展看作是有客觀規(guī)律的,而馬克思則把 人類社會的發(fā)展看作人的本質的異化和異化的復歸。 (4)列寧承認意識是對物質世界的反映,物質決定意識,而馬克思則不承認反映論,認為意識是實踐的產物,而不是對物質的反映。 這些觀點對我國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對青年的影響更大。但是,這是不符合事實的。列寧的哲學思想比起馬克思來,當然有不少變化,但在根本上他們是一致的。列寧是馬克思哲學觀點的忠實繼承者和發(fā)揚光大者。下面按上述四點作些論述。 把物質看成人的意識之外的東西,把物質世界看作認識對象,這在唯物主義者中間本是老生常談,說不上什么創(chuàng)造,但列寧在實證主義思潮泛濫的條件下,在人類對物質結構的認識有新的突破的時候(主要是放射現(xiàn)象的發(fā)現(xiàn)和電子論被證實),對這些問題作了新的考察和論證,捍衛(wèi)了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一些新的論斷,這是他對唯物主義的新貢獻。 列寧的物質定義就是他的新貢獻之一。人們一般把列寧的下述論斷看作列寧給物質下的定義:“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p> 其實,這類論斷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一書中不下五六處,都是說明物質的兩個根本特性:(1)不依存于人的感覺,(2)能為感覺所感知。這兩個特性有時表述得更為一般:(1)不依存于人的意識,(2)能為意識所反映。 這些論斷很難說是列寧給物質下的嚴格的定義,因而不免有可以挑剔之處,例如只談為感覺所感知,那么,不為感覺所感知的原子、電子是否是物質呢?這在列寧那里當然是有明確回答的,原子、電子是物質,雖然不能為感覺所直接感知,但人們總可以通過感覺的途徑來認識它們。 所以,如果把“只通過感覺感知的”改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像列寧在下述論斷中所說的:“物質這個概念,正如我們已經講過的,在認識論上指的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存在并且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而不是任何別的東西。”那么,上述毛病就沒有了。 又如只談物質是客觀實在,那么,它是不是實體呢?實體這一概念今天已不復為一般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所采用,但列寧對它是肯定的,只不過沒有明確包括在關于物質定義的那些論斷中。經驗批判主義的主要代表之一阿芬那留斯把推翻實體概念作為他的主要任務之一,認為除質或屬性而外,還承認它們的承擔者,就是承認某種最后的不變的東西,這種東西實際上是虛無。 只有質或屬性才是存在著的東西,而質就是感覺。列寧也不承認什么最后的不變的東西,但十分明確堅定地捍衛(wèi)實體概念。列寧當然不承認什么精神實體,他所說的實體就是物質實體,它是運動、時間空間的承擔者、載體,沒有無運動、時間空間的物質,也沒有脫離物質的運動、時間空間。 感覺、思維也是物質運動的一種形式,是不能脫離它的實體的,列寧把主張只有感覺而無實體的哲學叫作“無頭腦的哲學”。因此,如果物質定義中不包含實體的涵義,難免會出現(xiàn)一些毛病。要避免舊唯物主義的形而上學局限性,但不能拋棄它的根本原則。 如果不拘泥于某一個具體論斷,而綜合考察他的有關論述,那么,列寧關于物質的思想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1)物質不依存于人的意識,卻能為人的意識所認識;存在于意識之外,卻能反映在人的意識之內。(2)物質不是舊唯物主義所說的最后的不變的東西,而是屬性、關系的承擔者、載體,即實體,實體與實體可以彼此獨立存在,但屬性、關系絕不可以獨立于實體而存在。 (3)由實體與屬性、關系所構成的物質世界(意識是它的一部分),就是人認識和改造的對象。列寧的這些思想總結了自然科學的最新成就,既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原則,又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的形而上學局限性,從而回答了實證主義的挑戰(zhàn)。 在實證主義看來,列寧的這些思想是自相矛盾、難于成立的,因為物質既然不依存于人的意識,它就不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反過來,它既然能反映于人的意識之中,它就不能存在于人的意識之外;同理,它既然不是最后的不變的東西,它就不能是屬性的承擔者,反過來,它既然是屬性的承擔者,它就一定是某種最后的不變的東西。 但是,在列寧看來,這種非此即彼的邏輯是人為的,徹底的唯物主義者必須堅持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和可知性,堅持物質的實體性,即承認物質與物質可以彼此獨立,而屬性則依附于物質。列寧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中從不同方面反復論證了這些思想。 馬赫主義者誣蔑唯物主義承認康德的自在之物,把世界二重化了,指責唯物主義“超越”了感覺,崇拜“物神”,對這些謬論,列寧一一給予駁斥,并用科學事實論證了人正是通過感覺認識了感覺以外的東西。 列寧還論證了物質與運動、物質與時空、大腦與思維的關系,指出前者是后者的載體,后者依附于前者,從而實際上闡明了實體概念的重要地位。因此,列寧所論述的這些思想,盡管不是列寧第一個提出來的,然而,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作了新的論證,這不能不說是列寧的貢獻。 現(xiàn)在的問題是:列寧的這些思想是否繼承和發(fā)展了馬克思的思想?列寧繼承和發(fā)展了恩格斯的思想是毫無疑義的,人們對此沒有爭議。談到馬克思,我們可以分為兩個階段考察。至遲在1848年后,馬克思已經是一個完全成熟的馬克思主義者了,在這時期他的世界觀顯然是唯物主義的。馬克思直接談到世界、自然界的言論較少,他的唯物主義思想多從他的歷史觀中透露出來。 馬克思談到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時說,“在那里我說明了我的方法的唯物主義基礎”,在這個序言中,他說:“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fā)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fā)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薄安皇侨藗兊囊庾R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p> 用后來的話來說,就是社會存在、生產關系不依存于人們的意志、意識,是第一性的,而人們的意志、意識是社會存在、生產關系的反映,是第二性的,這無疑是唯物主義的。馬克思在直接談到自然界時,沒有這樣明確提出唯物主義命題,但他的唯物主義思想還是很明顯的。 他在《資本論》中談到勞動對象時,區(qū)別了一般勞動對象、天然存在的勞動對象和原料,指出:“土地(在經濟學上也包括水)最初以食物,現(xiàn)成的生活資料供給人類,它未經人的協(xié)助,就作為人類勞動的一般對象而存在。 所有那些通過勞動只是同土地脫離直接聯(lián)系的東西,都是天然存在的勞動對象。例如從魚的生活要素即水中分離出來的即捕獲的魚,在原始森林中砍伐的樹木,從地下礦藏中開采的礦石。相反,已經被以前的勞動可以說濾過的勞動對象,我們稱為原料。 例如,已經開采出來正在洗的礦石。一切原料都是勞動對象,但并非任何勞動對象都是原料。勞動對象只有在它已經通過勞動而發(fā)生變化的情況下,才是原料。”這就是說,土地和天然存在的勞動對象是完全與人無關的,而原料中則存在著一定成分的人的因素。 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話來說,前者是非人化自然,后者是人化自然。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思想,在1848年后應該說是很清楚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