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觀心是什么?觀每一個念頭的四法印。這條路穩(wěn)當,你不用老師,當然佛陀就是你的老師
依四法印而起觀——苦觀
我們就說初步的觀心,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怎么樣觀呢?一定要依四法印來觀。首先是苦,每一個念頭都是苦,每一個念頭都是煩惱。
大家自己一支香坐下來,有沒有發(fā)現(xiàn),每一個念頭里面都是煩惱啊,當然你也可以說都是欲望什么的也可以。廣義的“苦”包括缺陷、遺憾、不自在、不圓滿,佛教把所有這些都叫煩惱。
至于說“苦”更全面、細節(jié)的內容,你們自己去查佛教的相關資料,對照之后,會有深切的體會。這樣觀照有什么用處呢?你會從理性上對生命的深度了解更多,對紛亂無休止的念頭有厭離心,會從理性上對“離念”有向往。
所有的念頭都是苦,這不是一個辯論的話題,是一個實踐的體驗,如果大家真的這樣去觀察、觀心,一定會有真切的感觸。有人說人生也有快樂呀!怎么能說全部是苦呢?按專業(yè)佛教的見地來說,一切現(xiàn)象只有苦與苦的因。我們認為的快樂,只是苦的因而已,當我們的覺察力逐漸深入,自然就會了解這一點。就像苦瓜的種籽是甜的,但它長出來的果實是苦的。戀愛是甜蜜的,婚姻……大家都有體會吧!唉,真相總是讓人不愉快。
觀無常
第二步就是觀念頭的無常。一般人對“無常”容易有一種錯解,跟“苦”一樣,認為很消極、悲觀。其實,“無常”只是如實描述事實真相的一個中性的詞匯。無常的意思就是靠不住的、不確定的、變化的。就觀心的實際體驗來說,你會發(fā)現(xiàn)每一個念頭,每一個看法,每一種立場、思想都靠不住,都不確定,這就是無常。
不僅匆匆往來的念頭如流水一樣變化無常,就是那些堅固的思想、性格,比如說一個信念,一個立場,一個看法,對人生、對婚姻、對教育等等的看法,都在變化中,不確定的變化中。離婚的曾經(jīng)都是非他莫嫁非她莫娶的,都是海盟山誓要白頭偕老的,到后來呢?不僅離婚,還互相揭底,互相揭丑。為什么呀?看法、立場、信念靠不住呀。
我們反思自己走過的人生,是不是一直都處在變化中,自我否定中?曾經(jīng)執(zhí)著、堅持的看法,都在改變??捶ǜ淖兞?,人生就改變了。
立場、看法、想法、認知、情緒都靠不住,你說信仰靠得住嗎?靠不住,你以前不是不信佛嗎?后來才相信嘛,這叫無常。所以第二個觀法,要觀念頭的無常,一切念頭、情緒、想法、觀念、看法都靠不住。
如此以來,過去我們對自己看法的堅固執(zhí)著就會松動,就會從更多的可能性來理解人、事,就會對別人有更多的同理心,我們狹隘的心就會更開闊一些。
觀無我
第三個就是觀念頭的無我性。大家真想養(yǎng)生,你一定要去觀當下的起心動念的苦、無常、無我這幾個方面,當然還有一個方面“涅槃寂靜”,這部分內容太深,不在這次討論的范圍中,就不講了。這四個方面,佛教稱之為四法印,這樣才是真正的觀心。
無我的意思是什么呢?首先你要了解什么叫“我”,佛法說的“我”有二個含義:堅固義和自主義。堅固就是不動搖的、不變化的、永恒持久的。自主義就是我能自主,我能決定,我能選擇,這叫自主。
大家檢視一下,每個念頭或看法堅固嗎?都是無常變化的,我們剛才已經(jīng)討論過了,是不是?大家看看自己的心,看看周圍的世界,有什么是堅固不變的?你能找出一個來嗎?
自主,在哲學里面叫什么?叫自由意志、主觀能動性,有沒有這些東西呢?完全沒有。為什么?簡單的說我們每一個立場、看法全部是過去經(jīng)驗、記憶的機械化、自動化反應。這一點,大家如果多在靜坐中觀察,不難發(fā)現(xiàn)。從前讀過《自我觀察》這本書的同學應該更有體會與認識。
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你的看法從哪來的?請問你這么堅固的、以為是自主的立場、看法、意見從哪來的?是你生來就有的?不是吧!都是從你過去莫名其妙的人生中一點一點的學習、積累、熏陶,受的暗示、影響而來的,對不對?
比如,你此生生為一個男人是你能夠自主的嗎?你以這兩個人為你的父母這件事情,是你能做主的嗎?父母家庭對你的影響是你能做主的嗎?你是個異性戀還是同性戀,是你一生下來,你的“我”就能做主的嗎?你生于這個時代所受到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風俗風土人情、社會教育的影響,這是你能做主的嗎?最終由于這些影響使你能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是你能做主的嗎……
觀念頭的無我性有點難度與深度。這種難度與深度只是因為我們從來沒有這樣去觀察過,我們認知都只停留在淺表的接觸上,沒有深入的思考。但這卻是我們生活中時刻都在發(fā)生的事實,甚至它就是我們生活本身,我們只是要花點時間與精力去觀察、理解。
所有的看法、念頭、情緒、思想都是不堅固的,不自主的,是無奈的,莫名其妙的。
觀心的總結
簡單總結一下,我們打坐觀心,應該從這三個方面去觀察:
第一,苦。每一個念頭都是煩惱,都是苦。佛教中有“八苦”之說: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其他我們不說,至少“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是我們體會最多的,甚至每一瞬間都生活在這些苦中。喜歡的人、事分離,討厭的人、事整天在眼前晃,想要的東西得不到,不想要的接踵而至……這些不就是我們念頭的全部內容嗎?
第二,無常??v觀我們的生活,有什么是確定的?有什么是一成不變的?無論有形的現(xiàn)象還是無形的思想,都是瞬息萬變的。頭腦最大的作用就是出于恐懼感對這些無常變化的現(xiàn)象提供一個自我安撫的“合理”解釋,這樣就會使我們不用去面對無常的事實真相,如此一來,我們就一直活在自欺欺人的幻相之中。
所以,真正的觀心,需要的是勇氣,而不是技巧方法。與其一生都遮掩、逃避“苦”,不如面對真相,看清它的本質,這也是給身心帶來真正放松的關鍵。
第三,無我。“無我”常常被一般人錯誤地理解,以為“無我”就是我不存在,但明明我存在呀,有呼吸,能動作,有反應能力,有思想活動……所以,就容易對這些見地產(chǎn)生抵觸、反感。無我,通俗地說,就是我們一切生命現(xiàn)象的反應活動都是不由自主的,都是無意識的,都是盲目的,都是過去經(jīng)驗、記憶的機械化、自動化反應,而你之所以有如此的經(jīng)驗、記憶,也完全不是你能做得了主的。
如果我們真的能切實去做這樣的觀心實踐,就會發(fā)現(xiàn),每一瞬間的心理情緒反應、思想活動都是無可奈何的,都是莫名其妙的,是作不了主的。
關于這方面的內容,需要思考,更需要觀心的實踐。大家也可以參考我寫的《自性定》中“自我認知”這篇文字,或許會有所幫助。
大家練習打坐,不要怕妄念,念頭起來是好事,你就去觀察,是不是每個念頭里面都是煩惱,所有的念頭都靠不住,不確定。這兩點相對來說好理解一點,但是光理解還不行,你要深入實踐,讓這種理解成為鮮活的智慧的洞見,在任何念頭升起的時候,你都能夠看到念頭的苦和無常。
至于無我觀,是比較深入一點,多少要具備一些佛教的理論知識,當然如果有個老師給你講解會更輕松容易一些。
我們每時每刻都有看法、想法、意見,對不對?我們以為這就是自己的決定、選擇,其實不是的,它是過去經(jīng)驗記憶對當下刺激的機械化、自動化的反應,就好像你往售貨機里面投一個硬幣,它蹦出一個飲料來,投五塊錢蹦出一瓶可樂,投三塊錢蹦出一瓶雪碧,那是程序規(guī)定的,它只能這樣反應。你投五塊錢要它蹦出一瓶茅臺,不可能,因為這個機器中沒這個程序。
如果我們真的能夠自主,我們可以讓自己永遠不老、不死、不病,但不可能。如果能夠作主,打坐就不會被妄念折騰了,就沒必要那么辛苦地用種種方法、道理來安心、去妄念了,你讓妄念停下來就好了嘛!但事實是我們作不了主,理解“無我”最好的經(jīng)驗就是“念念不能作主”,我們連自己的心念都不能作主,那所謂“自由意志”、“主觀能動性”這些動人的概念有何意義呢?
大家好好思考,好好觀察,好好實踐,看看是不是這樣的情況。
當我們不斷去觀察念頭(包括思想、看法、觀念等等)是苦的、無常的、無我的,會怎么樣呢?就不會再像過去那樣對胡思亂想上癮,對念頭執(zhí)迷不舍,你會對念頭產(chǎn)生厭離感,出離感,希望從沒完沒了的妄念中解脫出來,你的固執(zhí)會松動,你可以從更全面的角度來對待人、事,更輕松地理解、包容他人的想法,即使與你的看法對立,如果你打坐,你不用那么努力就很容易平靜,覺察會越來越有穿透力,更容易接受、理解過去認為很高深的生命見解。
好,我們再回到“坐忘”的內容。“離形去智”就是心無所住,你的注意力,你的心沒有攀緣對象,你就自然“去智”了,沒有對象,就不會產(chǎn)生看法、見解。但是我們心怎么能夠做到?jīng)]有對象呢?你不斷觀察心的苦、無常、無我,就不再對它們產(chǎn)生執(zhí)念,就會忽略它們,“不相信”它們,它們就不再能夠影響到你,就不會使你投射這樣或那樣的執(zhí)著的看法。
所以,心無所住,或者說注意力沒有攀緣的對象實際上有二層含義。一層是完全沒有念頭,心找不到攀緣的對象。另一層是念頭失去了吸引力、影響力,它像幻像一般地存在,它無力干擾到我們,足以使我們能夠忽略它,就好像成年人帶著孩子看魔術表演,孩子被魔術師的精湛表演吸引的心潮起伏,甚至驚聲尖叫,但父母卻平靜如水。
怎么養(yǎng)生?
“坐忘”這一段廖廖數(shù)語,卻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步驟清晰、完整的養(yǎng)生方法。我們可以從最基礎的開始,“墮肢體”,放松。你怎么知道你是放松了還是沒放松?你必須把注意力收回來呀,對不對?收回到對身體的感受上來,這樣你的感受力就會越來越強,越來越敏銳,而不是像從前那樣遲鈍、麻痹。
感受力是我們生命與生俱來的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豐富,我們越來越依賴頭腦、思想之后,感受力就越來越衰退,身體就越來越遲鈍,有如一部機器,以致于身體里發(fā)生了什么還需要到醫(yī)院讓機器來檢查,這種荒唐的事情現(xiàn)在被稱為科學。
很多人到醫(yī)院體檢,檢查出身體的很多問題,甚至癌癥已經(jīng)到了中期、晚期,請問,早期或更早的時候你在干嘛?因為你沒有感受力,你的身心都非常遲鈍,你不知道身體內部在發(fā)生什么。而“墮肢體”的練習就是幫助我們恢復生命本有的這種能力,你說這是不是很重要的養(yǎng)生?
把注意力收回來感受身體,身體和你的注意力合一,這是最簡單而有力的養(yǎng)生途徑,這就是《上古天真論》中所說的“形與神俱”。一方面能夠檢測身體的狀態(tài),同時,這種覺察本身就具備療愈的功能,這在現(xiàn)代量子物理學的理論中都有明證,就是觀察能夠改變觀察對象。當你的注意力不斷專注于身體的感受,身體就在自動修復、補充。
唉,幾千年前老祖宗們說的道理非要被孫子們來證明,否則就是迷信。
(文:王?。?/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