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為了保證大家可以及時看見小輕松老師的推送,可將“輕輕松松學地理”設為星標(或者置頂)就可以第一時間看到小輕松老師的推送哦,看完如果能夠給小輕松老師來個“贊”和“在看”那小輕松老師將會渾身充滿力量,為大家奉送更多精彩的地理資訊和材料! 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即為我們所學的夏威夷高壓,它位于夏威夷群島附近,冬季弱,位置偏南;夏季,特別強大,位置偏北。 夏威夷高壓 夏威夷高壓實際上是全球副熱帶高氣壓帶的一部分。北半球的副熱帶高氣壓帶夏季被大陸的熱低壓(印度低壓)切斷,使其只保留在海洋上,太平洋上稱夏威夷高壓,大西洋上的稱亞速爾高壓。 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夏季時多呈東西扁長形狀,中心有時只有一個,有時有多個。位于西太平洋的稱為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位于東太平洋的稱東太平洋副高。 西太平洋高壓在盛夏時一般呈東西向的橢圓形,而西端的高空脊伸達我國沿海夏季可伸入大陸。直接影響我國天氣的并不是北太平洋副高主體,而是它伸向我國大陸的脊,副高變動實際上指伸向我國大陸的脊的變動。 西太副高:對梅雨鋒位置和熱帶氣旋路徑起控制作用的環(huán)流系統(tǒng)。最新研究顯示西太副高在未來變暖下將會增強(Chen et 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我國東部地區(qū)的主要鋒面雨帶,通常位于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以北5~8個緯度距離處(如圖甲),并隨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北進或南退而移動(如圖乙)。 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從冬到夏位置北移,強度增大;從夏到冬,位置南撤,強度減弱。一般在8月份到達年中的最北點,8月以后,副熱帶高壓開始南撤。
西太平洋副高季節(jié)移動與我國雨帶及天氣 6月中旬-7月上旬副高壓脊線和雨帶的位置圖 上述情況僅僅是西太平洋副高活動對我國天氣影響的一般規(guī)律。實際上,副高的南、北季節(jié)性移動經常出現(xiàn)異常,造成我國一些地區(qū)干旱,另外一些地區(qū)水澇的反?,F(xiàn)象。 1950~2005年影響我國的夏季夏威夷高壓脊線位置距平變化曲線圖(距平是指一系列數值中的某一個數值與平均值的差) 例如,1956年西太平洋高壓脊第一次北跳偏早,第二次北跳偏晚,這一年梅雨很盛,長江中下游流域雨量過大。1954年副高較長時間穩(wěn)定在20°N~25°N間,長江流域梅雨持續(xù)的時間達兩個月之久,造成了江淮地區(qū)幾十年罕見的大雨。1958年副高壓脊第一次北跳偏晚,第二次北跳偏早,形成了這一年空梅,造成了干旱。1981年夏,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較常年偏西、偏北,北方來的冷空氣路徑也偏西。因此,副高西側的暖濕氣流與冷空氣交鋒的雨帶異常偏西,造成四川盆地及關中、陜南、甘肅東部等地區(qū)連降暴雨;而東部地區(qū)在副高控制下,出現(xiàn)持續(xù)的干旱天氣。1998年夏威夷高壓脊線位置偏南,導致東南季風勢力偏弱,鋒面雨帶長期控制長江流域,發(fā)生了一次長江全流域性特大洪水災害。 空梅現(xiàn)象 副熱帶高壓(夏季風)過強,導致雨帶北移過快,使長江中下游梅雨季過短而伏旱過長的現(xiàn)象。 副高控制之下的天氣 副高北側自海洋上吹來的西南暖濕氣流與自北而下的冷空氣相遇,產生強降水。 副高控制區(qū)域,盛行下沉氣流,靜風,天氣晴朗,高溫炎熱。 臺風與副高 在西太平洋地區(qū),臺風移動大致有三條路徑。第一條是偏西路徑,臺風經過菲律賓或巴林塘海峽、巴士海峽進人南海,西行到海南島或越南登陸,對我國影響較大。第二條是西北路徑,臺風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在臺灣省登陸,然后穿過臺灣海峽在福建省登陸。這種路徑也叫作登陸路徑。第三條是轉向路徑,臺風從菲律賓以東的海面向西北移動,在25°N附近轉向東北方,向日本方向移動。這條路徑對我國影響較小。 決定臺風移動的動力可分為內力與外力兩種。臺風的內力主要是由與臺風本身的旋轉、氣流輻合和上升運動相聯(lián)系的地轉偏向力引起的。 臺風的外力則主要有環(huán)境(平均氣流)的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以及摩擦力等。 夏秋之際,西太平洋上常有一個獨立的高氣壓——副熱帶高氣壓(以下簡稱副高)。而影響我國的臺風也大多生成于西北太平洋,且大多產生于副高的南緣,并沿著副高的外圍移動。 據中國氣象局臺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首席預報員張玲介紹,七八月份的西北太平洋副高正處于強勢期,在西伸加強后,控制著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其控制區(qū)域內以下沉運動為主,不利于臺風的發(fā)展,就如同給長江以北地區(qū)筑起了一道屏障,臺風很難穿越這個地帶到達更北的區(qū)域,反而在副高外圍風向的引導下一路向西。 總的來說,臺風與副高就像一對“相愛相殺”的Couple,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當副高呈東西帶狀,且強度穩(wěn)定時,其南側的臺風將向西移動,路徑穩(wěn)定;但如果副高強度不強,臺風移動到其西南側時,會導致副高東退收縮至海上,臺風也有可能因此轉而向北移動;另外,臺風還可使較弱的副高斷裂,并從其中間穿過北上。 有一些在副高南側、受強大的東偏南風驅動的臺風,其水平風速呈現(xiàn)明顯的不對稱結構,臺風北側的偏東風明顯強于臺風南側的偏西風,這種風速的明顯不對稱也是其強度能在高級別上保持甚至增強的動力機制之一。其實副高就像鞭子,鞭子力道越大,陀螺轉得就越快,就會導致臺風移動速度特別快。 臺風“泰利”沖斷副高 另外,能只身沖斷副高的臺風也不在少數。比如2016年第10號臺風“獅子山”,“獅子山”移動路徑如此詭異的原因就是副高被沖散成了兩大環(huán),一環(huán)在西北太平洋上,一環(huán)在大陸上,“獅子山”剛好處于兩環(huán)副高之間?!蔼{子山”生成后處于西環(huán)大陸副高的東邊,在東北氣流引導下往西南方向移動。隨后又在東環(huán)副高西南氣流的引導往東北方向折回。 當然,影響臺風走向的因素很復雜,副高也只不過是影響因素之一,要準確判斷臺風移動的路徑,還需要靠更新時效的數值預報以及預報員多年來積累的經驗。 臺風與副高的關系也不僅在于“你進我退”,還會給影響區(qū)域帶來溫度變化。眾所周知,副高控制下的地區(qū)以高溫晴熱天氣為主,臺風則帶來清涼。不過少有人注意,在臺風到來前,也會像副高那樣給當地帶來短暫的高溫。這是由于臺風中心附近有強烈的螺旋上升氣流,到達一定高度后會向四周輻散出去,到達臺風外圍便與四周環(huán)境空氣混合下沉。與副高等高壓系統(tǒng)相比,臺風外圍下沉氣流更明顯,因而下沉區(qū)更容易出現(xiàn)高溫天氣。由于上升和下沉氣流的對應關系,臺風強度越強,也意味著其外圍下沉氣流越強。 1. 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位置變化主要表現(xiàn)北進南退和西進東退,其位置和強度與我國江淮梅汛期入梅、出梅及梅雨強度關系密切。下圖是某年6月7日~7月12日浙江省降雨量和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緯度位置和西仲脊點經度位置的逐日變化圖。完成下面小題。 (1)梅雨期的雨區(qū)位置一般位于副熱帶高壓脊線的( ) A. 南側 B. 北側 C. 東側 D. 西側 (2)該年7月11日浙江省降雨量較大,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A. 受臺風影響 B. 受冷空氣控制 C. 受梅雨影響 D. 受高壓脊控制 【答案】 1. B 2. A 【解析】 本題考查副高與梅雨的關系,梅雨發(fā)生在副高的北側,受高壓脊控制的地方天氣晴朗。 (1)梅雨的形成主要受江淮準靜止鋒的影響,而副高高壓脊是形成江淮準靜止鋒的主要動力,鋒面位置位于副高高壓脊的北側,故選B。 (2)從圖中可知,7月11日副高高壓脊的位置已經跳躍到37°N以北,則此時江淮地區(qū)的降水不再是由江淮準靜止鋒帶來,C錯誤;同時結合11日前后幾天的降水來看,該日降水明顯增多具有突發(fā)性而不具備持續(xù)性,因此最有可能的是由臺風帶來的降水,A正確;此時浙江在副高高壓脊南側,是受暖氣團控制,B錯誤。受高壓脊控制的地方天氣晴朗,D錯誤。 故本題正確選項為A。 2. “秋淋”是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南退時,在長江以南駐留期間形成持續(xù)性長、強度高的降水過程,是陜西關中、陜南地區(qū)秋季主要的氣象災害之一,一般8月中旬開始,最晚能持續(xù)到10月上旬。下圖為“1961-2016年Ni?o3.4區(qū)海溫指數與陜西秋淋強度指數的年變化圖”,Ni?o3.4區(qū)指赤道中東太平洋(5°S-5°N、170°W-120°W)海區(qū)。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關于Ni?o3,4區(qū)海溫與秋淋的正確描述是( ) A. 近56年,秋淋強度呈波動上升趨勢 B. 近56年,Ni?o3.4區(qū)海溫呈微減趨勢 C. Ni?o3,4區(qū)海溫與秋淋強度呈負相關關系 D. Ni?o3,4區(qū)海溫異常對秋淋指導意義不大 (2)秋淋可能造成的危害有( ) ①城市內澇 ②土壤水分增多,表土松動,加劇沙塵暴發(fā)幾率 ③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 ④空氣濕度增大,水稻秋播時間推遲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 1. C 2. D 【解析】 (1)從圖中可以看出,近56年來,秋淋強度呈波動減弱趨勢,A錯誤;海溫呈現(xiàn)微弱增大趨勢,B錯誤;由圖中曲線變化可知,海溫與秋淋強度呈現(xiàn)負相關,C正確;海溫的變化對秋淋的影響較為顯著,D錯誤。 故本題正確選項為C。 (2)秋淋往往在秋季形成陰雨綿綿的天氣,降水較多,持續(xù)時間較長,易形成內澇,①正確;土壤水分增多,不會加劇沙塵暴發(fā)生幾率,②錯誤;降水多,土壤含水量大,山區(qū)坡度較大,已發(fā)生滑坡、泥石流,③正確;空氣濕度增大對水稻影響不大,④錯誤。 故本題正確選項為D。 3. 閱讀圖文資料后,回答問題。 我國東部地區(qū)的主要鋒面雨帶,通常位于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以北5-8個緯度距離處,并跟隨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北進或南退而移動。下圖為“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位置示意圖”。 據圖綜合分析正常年份夏半年期間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移動與我國東部鋒面雨帶的位置關系,及雨帶對我國東部干濕地區(qū)分布的影響。 【答案】 5月初(春末),副高位置大約在北緯15°-20°,雨帶常位于華南。6月初,副高西伸北進到北緯20°-25°左右,雨帶也北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形成長達1個月之久的梅雨季節(jié)。7-8月,副高進一步北進到北緯25°-30°,雨帶隨之北推到華北、東北地區(qū)。9月,副高南退,雨帶也隨之南移,北方雨季結束。我國東部秦嶺淮河以南地區(qū)為我國濕潤區(qū),降水量大于800mm,該區(qū)域受雨帶影響時間較長(東北東部部分地區(qū)年降水量大于800mm,也為濕潤區(qū));秦嶺淮河以北的華北平原、東北平原等地區(qū)年降水量介于400-800mm之間,為半濕潤區(qū),該地區(qū)受雨帶影響主要在7、8兩月。 【解析】 我國東部地區(qū)的主要鋒面雨帶,通常位于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以北5-8個緯度距離處,5月初(春末),雨帶常位于華南,副高位置大約在北緯15°-20°。6月初,雨帶也北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副高西伸北進到北緯20°-25°左右,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形成長達一個月之久的梅雨季節(jié),該區(qū)域受雨帶影響時間較長,降水量大于800mm,為我國濕潤區(qū)。7-8月,副高進一步北進到北緯25°-30°,雨帶隨之北推到華北、東北地區(qū),該地區(qū)受雨帶影響主要在7、8兩月,年降水量介于400-800mm之間,為半濕潤區(qū),東北東部部分地區(qū)年降水量大于800mm,也為濕潤區(qū)。9月,副高南退,雨帶也隨之南移,北方雨季結束。 |
|
來自: yg760 > 《氣壓帶風帶對氣候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