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大學堂 第一集 中庸的歷史地位及影響 陳來 一、中庸之書的歷史形成 中庸最早的記載,見于司馬遷所作的《史記》(孔子家語),漢唐時代接受司馬遷《史記》中提出的《中庸》的作者為子思。司馬遷之后,另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漢書》。漢書與史記的區(qū)別是多了一個藝文志(藝文志是對圖書的流行的記錄)。我們看到的最早的中庸的文獻是禮記。 北宋有人開始懷疑是子思所作,如歐陽修: 二、先秦的中庸思想 中庸思想不是在子思這個時代才有的,在先秦時期就有了“中”的概念。 周易里面多次出現(xiàn)了中的概念,比如中行、中道、中正、得中。 尚書里邊也出現(xiàn)了中的概念,比如允之厥中。堯舜禹湯都有了中的概念。到孔子時期又出現(xiàn)了執(zhí)兩用中等。 中既是道又是德。 執(zhí)兩用中就是中庸。 孔子論中 意思是說中庸是最根本的德,最重要的德行。 三、漢唐的中庸思想 中庸學 一是漢唐經(jīng)學地位的變化可以看到中庸地位的提升。 中庸就是用中。 鄭玄注禮記就是鄭玄對禮經(jīng)的解釋。禮經(jīng)的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中庸是禮記的一篇。 三禮:儀禮(古代的禮經(jīng))、周禮、禮記(對經(jīng)的解釋)。禮記是被鄭玄注以后地位提升,漢魏時期與儀禮、周禮并稱為三禮。唐代《五經(jīng)正義》里面的禮是??禮記。 五經(jīng)是指《詩》《書》《易》、《禮》、《春秋》。此時禮記就成了五經(jīng)之一,《中庸》的地位也就隨之提高了。 二是引起了佛老的關(guān)注。在南朝這個時代中庸受到特別重視,佛老和玄學開始關(guān)注中庸。中庸溝通了佛老玄學。(魏晉南北朝時期老莊學、玄學很流行)。 玄學家也非常重視中庸思想的闡發(fā),比如代表人物何晏,他對論語也做過很多研究,對中庸思想很重視。 三是儒仕。唐代科舉考試的內(nèi)容就是《五經(jīng)正義》,禮記的內(nèi)容必不可少。 意思是對生而知之者,用利是引誘不了他的,對學而知之者來說,他會通過理性的認識不受引誘而傷害。 李翱:《復(fù)性書》、《中庸說》引出了性善情昏論。他把誠明的焦點轉(zhuǎn)到了性情上來,從而對宋明理學有很大影響。 這是從境界方面對中庸理解。他認為應(yīng)該把內(nèi)典(佛教)與中庸結(jié)合起來。 四、兩宋之中庸 一是佛學對中庸的理解 智園和尚字號中庸,也就是說一個僧人給自己起了個字號,叫中庸子,可見其對中庸的重視。 “身”是指行為,修身就是修煉自己的行為。 “龍樹”,是指龍樹菩薩,大乘佛教創(chuàng)始人,提出了“中觀”思想?!暗滦哉f”。 契嵩:他認為中庸雖然是禮記里邊的一篇,但它不是講禮的。禮是續(xù)等差,繼制度,中庸則是性命之說?!靶悦f”。比智園更深刻了。影響了理學。 二是儒學之中庸??婆e考試,皇帝賜《中庸》 道學(理學)之中庸: 《五經(jīng)》好比粗禾,《四書》好比熟飯。四書乃六經(jīng)之階梯。 在不同的時代,對中庸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角度對中庸也會有不同的理解。 道學之中庸貫穿著宋元明清四代。 二程對《中庸》的理解被朱熹概括為三句話: “不易”:常 《中庸章句》是對中庸一句一句的解釋?!吨杏够騿枴肥钦f我為什么這樣解釋。 按歷史發(fā)展中庸思想分為: 德行論 為政論 性情功夫論(心性修養(yǎng)。唐宋以后。主要是回應(yīng)佛教心性論的發(fā)展和挑戰(zhàn)) 道統(tǒng)論 ?堯之允執(zhí)厥中,舜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 ? 第 5集 子思與《中庸》 山東師范大學 王志民 子思與《中庸》的關(guān)系: 1.孔子與子思(關(guān)于子思其人、其學與其事) 2.子思與孟子(關(guān)于思孟學派) 3.子思的著述與《中庸》 中庸總體上分經(jīng)傳兩部分。中庸這部書是比較雜亂。第19篇之前是經(jīng),是子思作的,第20篇至33篇是弟子及后學所作。 讀懂了中庸對我們正確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 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第九集 天命之謂性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 李存山 原文: 解讀: 第一節(jié)(講本體論) “天”,是指天命;“性”,指人性;“道”,是指人道;“教”,是指修養(yǎng)教化。 “天”,這里是指義理之天。 解: “實體”:指人的性。 “備”,存在于—— 天命,人性,人道,修養(yǎng)教化,本體論*?第二節(jié)(講道德修養(yǎng))是功夫論 釋: ?存養(yǎng):存心養(yǎng)性。省:自省、自察。 用孟子的話解讀“存養(yǎng)”之意。 “功夫論” 第三節(jié)(合外內(nèi)之道) 原文: 解讀: 終言:是指最后這一節(jié)。有最后之意。 ?用孟子的話解釋圣神功化。 這個“天”是中國古代信仰最高意義的神,也可以稱為上帝。 ?郊禮:祭天的禮。社禮:祭地的禮。 自然之天:指我們頭頂上的天,和地是相對的,自然之總名,只要不是人為的都可以叫天。 ?李老師說:我理解我們中國的主宰之天與自然之天并沒有嚴格的界限。這也許是我們中國文化的一個特點。有意把自然與人類社會聯(lián)系起來。 義理之天,它不是主宰萬物的,也不是賞罰的,它沒有意志,是把天作為道德的根源,后來又發(fā)展為是指世界的普遍的道理規(guī)律原則。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天”,指義理之天。 ?“之謂”,是就是的意思。 “之謂”,就是?!爸^之”,叫做。 “天”,指義理之天。這里把心、性、天連在一起。 “天”,是指命運之天。 ?“勢”,外勢。意思是說向什么方向發(fā)展是由外在形勢影響的。 “道”:人道,人世間的正道。 ?此圖片是用來解釋“道”的。 而于此尤加謹焉。(接上面圖片最后一句)+ “幾”,人心剛萌發(fā)的那個時機。 李老師解釋為:沒有比在隱蔽之處、細微之事,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更夠能顯示出自己真實的道德修養(yǎng)水平的了。(對應(yīng)的原文應(yīng)該是:莫見乎隱,莫顯乎微。) 道德修養(yǎng)是我們每個人內(nèi)心自己的事,不被別人所見聞,它不是表演給別人看的,所以在任何時候君子敬畏不敢疏忽懈怠。(對應(yīng)的原文應(yīng)該是: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發(fā)出來叫情,未發(fā)出來叫性。 春秋時期,有人認為民與萬物由天地所生,民受天地中和之氣而生。 天有六氣陰陽風雨晦明。 人有六志(六種感情)生于六氣: 不符合節(jié)度謂之淫。淫就是過度。比如大喜 大悲都是淫。 “太和”,最高的和諧。 “性其情”,就是要用人好的本性去統(tǒng)率主導(dǎo)人的情感。 充實我們的生命力以達到道德的合理性??朔?zhàn)勝人生的那些沖突與矛盾來達到人生的和諧。 ?“達”,通達,有普遍的意思。 “道”,道理,規(guī)則,普遍。 董仲舒《春秋繁露》 張載把世界的本源叫做“太和”,太和就是最高的和諧。 “物,吾與也”。所有的物都是我的鄰居。 ?“育,遂其生成。 意思是達到中正仁和的境界,天地才能生育萬物。 可以說“中正仁和”是中華民族的精神。 ? 第十三集 第四講 (第二章到第九章) 主要問題是: 適度的美德和智慧 中心問題是: 君子中庸 北大哲學教授 王中江 我們生活在一個關(guān)系的世界里面,這個關(guān)系的世界是非常復(fù)雜的,是多重的,也就是說我們?nèi)说纳鐣窍嗷ヒ来娴?,相互幫助與合作的。如何建立一個好的關(guān)系,好的秩序,好的合作,我們需要倫理,需要道德,需要美德,同時也需要理性,需要智慧。真的世界,善的世界,美的世界,自由的世界。這個復(fù)雜的關(guān)系可以概括為: 1.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古代稱之為天人關(guān)系。) 2.人和社會的關(guān)系。 3.人和人的關(guān)系 4.身心關(guān)系 如何處理好這些關(guān)系,我們需要方式和方法。需要合理的,智慧的,恰當?shù)?,有效的?/p> 君子,小人,中,庸, “而”,是能的意思。 “時”,時刻。時時刻刻能符合中庸的原則。 儒家強調(diào)自律,講究禮,同時也強調(diào)人的主體性。不可簡單的說儒家不尊重人的個性壓制人性。 在休閑娛樂的時候也有智慧和美德,玩笑開的太過分,就會變成戲弄,一點玩笑也不開的人那就是呆板。玩笑開的有分寸就叫圓通或機智,因為有觸景生情,見機行事的本領(lǐng)。 漢代以后有把人分三種: 第一種是天生的就是圣人,純?nèi)簧频摹?/p> 第二種是可善可不善的。 第三種生下來就沒有道德能力。 知,通假智。 有品質(zhì)的事物,都是持久的事物經(jīng)過時間檢驗的事物。莊子說:“美成在久”。“堅持”,“橫”。 任何事情都需要反復(fù)練習。比如游泳,你把方法記得很熟練了,一但下水全部忘了,必須通過反復(fù)訓(xùn)練才能達到全身協(xié)調(diào),運用自如,自如了也就自由了,進一步達到無意識狀態(tài)出神入化的程度。 ?“狂”,志大,才巨(不夠),雄心勃勃,進去心非常勇猛。其后果是容易冒險,失誤。 “狷”,太謹慎,有所不為。 在老子看來。過比不及更可怕,因它的破壞性更大。 ?“費”,付出,花費,消耗的意思。 ?第十六集 中庸的藝術(shù) 人大教授 梁濤 梁教授說你讀懂了中庸,你才真正能理解中國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 中庸最核心的觀點: 如果非要用一句話來概括核心觀點,那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暗馈痹谶@里可以理解為行。極高明是指精神境界達到了一個極高的層次。盡己之性——盡人之性——盡物之性——與天地參——與天地并列為三。 梁教授對中庸的理解是?中就是中道。庸,就是常,就是常道。中庸就是既要符合中道,又要符合常道。也就是說在平常之時求中,你一但得了中以后就可以長久。 既懂得詩與遠方(極高明),又懂得柴米油鹽(道中庸)。既追求精神超越,又不否定現(xiàn)實生活,回到現(xiàn)實生活中來。 “和而不流”,就是和而不同。流,是流俗。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就粥一樣,多種材料科學配比,還要有適當?shù)幕鸷虿拍馨境雒牢丁?/span> 上圖是孔子心中的“勇”,是孔子理解的剛強。 “勇”有兩種:血氣之勇和道義之勇。 養(yǎng)勇,培養(yǎng)的勇氣。北宮幽之勇 受了一點點委屈,就好像在大街上被人暴打一頓。 褐布做的寬大的衣服,指普通人,地位低的人。意思是不管什么樣的人,只要你欺負我,我會毫不猶豫的報復(fù)你,不管你是誰。 睚眥必報。即使你罵我一聲,我也會馬上反回去。毫無選擇的報復(fù)。 培養(yǎng)自己的無懼之心。孟施舍之勇 我知道打不過你,但是我內(nèi)心里一定要戰(zhàn)勝。 “守約”,抓住根本,培養(yǎng)了無懼之心。 “素隱”,就是空隱。沒有目的,沒有道理沒有理由的隱居,就是為了標新立異,博眼球,行怪,奇怪,乖張離奇。但是也博得了名聲。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用稀奇古怪的行為博得大眾的關(guān)注。 “道”,中庸之道?!鞍胪径鴱U”,指有的人半途而廢。 遵道而行,有時是要受得了孤獨的,不被理解的情況是常有的事,所以有的人會半途而廢。 君子在平易之中等待運氣的到來,“盡人事,聽天命”。 這個遁世不是主動的遁世,不被人知道不被人理解。 人生中有些事情,象窮達禍福,是時運所決定的。 梁老師說孔子是理想主義者,是死不改悔的理想主義者,他這種思想影響了我們國人,影響了一代代知識分子,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孔子是失敗者,處處碰壁。 梁濤教授對“道不遠人”的理解? 這里的人是指人情人性。道不遠人就是指道不能離開人情人性。 “察諸出”,反察自己內(nèi)心的表現(xiàn),有什么想法,欲望。 “命”,帶有普遍性必然性的意思。 “素”,梁老師說是依據(jù)、根據(jù)的意思?!拔弧?,位置、地位、環(huán)境。 第十六章 鬼神之德 敬天祭祖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tǒng)信仰。祭的就是神靈、鬼神。 “體”,關(guān)愛,生育。 不要把鬼神簡單的理解為世俗人所理解的鬼與神。 凈化心靈,改變?nèi)松鷳B(tài)度, “急”,重要,急迫。 “?!?,不是世俗理解的福。 鬼神可以理解為一種造化神奇的功能。是我們先祖的一種神靈。 中庸之道可概括為三個原則(梁老師對中庸的理解): 無過不及,執(zhí)兩用中,推己及人 中庸之道的精髓就是沒有任何一種品格是絕對的,一個人清高,就要寬容,否則清高就變成了孤傲;一個人仁慈,你就要果斷,否則仁慈就變成了軟弱;一個人強大,你就要敬畏,否則強大就容易生出暴力;一個人富學有,你就要節(jié)儉,否則富有就會變成奢糜;一個人博,說話就要淺顯,否則博學就變成了刁鉆;一個人尊貴,你就要謙卑,否則尊貴就變成了傲慢。 “剛”,剛烈?!芭啊?,殘害 傷害。 “簡”,真實,率性。 ?第二十二集 大德受命 中山大學教授 楊海文 (第17章——第20章)主要是講倫理政治。前面后面都是講形而上的哲學思辨 “篤”,楊老師理解為各得其所。天生我材必有用。 一種解釋(自然哲學的解釋)是能夠成材的我們就栽培它,不能成材的我們就淘汰它。 第二種解釋(人道主義的解釋) 從生存的角度來解釋: 你發(fā)展的很好,我就栽培你,培育你。你發(fā)展的不好,我也要給你一碗飯吃。 從發(fā)展的角度解釋: 當你順風順水的時候,我就給你錦上添花。當你陷入困境,一籌莫展的時候,我要為你雪中送炭,他那么這是為了你的發(fā)展。 從境界的角度解釋: 面對生死,我覺得最好的表達印度的大詩人泰戈爾: 自然哲學的解釋。 作為大夫、仕、平民要為自己的兄弟姐妹,父母的兄弟姐妹服喪一年?!捌凇保荒?。 作為天子、諸侯,不為自己的兄弟姐妹,父母的兄弟姐妹,七大姑八大姨服喪。這主要是提現(xiàn)尊尊。 所有的人都要為父母服三年之喪。這主要提現(xiàn)親親。 古代的禮制講究一個原則:親親、尊尊、賢賢。 ?舜之孝是其父母不喜歡他,他仍然孝父母。 文王武王之賢是發(fā)揚光大了父輩的事業(yè)。 關(guān)于祖廟:天子七座,諸侯五座,大夫三座。 死,人斷氣了。亡,人下葬以后稱為亡。 冬至時到北郊祭天。夏至到南郊祭地。 宗廟之禮是祭祀先王,祭祀祖先。 禮樂文明,禮的特點就是要區(qū)分貴賤,樂的特點就是要和。 第二十四集 第二十章 ?智、仁、勇,五倫,九經(jīng)。 “其”,象文王武王這樣的人。 人之道就是盡快的讓政治事務(wù)落實。 地之道就是能讓樹木盡快成長起來。 人,選人。 身,修養(yǎng)自身。 道,大道 “宜”,恰當?shù)娜穗H關(guān)系。 強調(diào)修身的重要性。 ?“殺”,等級。與尊賢之等的等是一樣。我愛我的親人,但還是有親疏之分的。這就是禮所產(chǎn)生的原因。 禮樂文明的特征,禮是用來區(qū)別貴賤的,樂是用來和的。 通行于天下的倫理關(guān)系有五項,能夠使這五種倫理關(guān)系落實的有三種品質(zhì)。 五種倫理關(guān)系 通行于天下的三種道德品質(zhì)。 能夠落實三達德五達道的道理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誠,一心一意,真實無妄。 從知(知道三達德五達道)的角度: “及其知之,一也”,等到他們明白了三達德五大道的意義,他們的方法都是通過一心一意來做到的。 “斯”,是指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九經(jīng)之名: ?落實九經(jīng)的效果: 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伯父叔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情感上面的不困惑),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如何落實九經(jīng): 內(nèi)心很干凈,衣著很整潔。 “朝”,是指諸侯直接去見天子(每五年一次)。 “聘”,諸侯派使者去朝廷見天子。 “以時”,按規(guī)矩。 是治理天下,國家有九條原則。他們說通行的道理都是一樣的。 讓上級信任你就必須讓朋友信任。讓朋友信任你,就必須孝順父母。孝順父母就必須真實無望。這是如何取得上級信任的方法和邏輯關(guān)系。 “善”,善良 良知。 真實無妄是天之道,追求真實無妄是人之道。 ?第二十六集 誠明之道 交通大學教授 孔德立 孔老師說: 二十章之前主要是引述孔子的話來闡述中庸的思想,20章以后主要是討論“誠”這個概念,討論圣人之道,討論至圣之境界,是子思的思想。 “不誠無物”: 意思是說如果不“誠”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什么事物能夠存在下去。 “誠”,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東西,是事物的本來狀態(tài),沒有經(jīng)過粉飾沒有經(jīng)過人為加工的真實存在,既是自然界的真實存在,又是人的思想的真實存在。 ?博學,審問,慎思,明變,我認為這是“明善”的階段,是由不誠到誠的必經(jīng)過程。篤行是固的階段。這就知行合一了。 篤行的過程實際是人戰(zhàn)勝私欲的過程。 春秋時期貴族之所以沒落,也是貴族本身放縱私欲的結(jié)果。 “弗”,不的意思。 “措”,安置、安放、恰當。 圣人的特點: 聰明睿智為常人所不能及,又比常人好學,有堅韌不拔毅力。 孟子:中國塑造了一個圣人群體或者說階層,他是人,不是神。 佛家講成佛,道家講成仙,儒家講成圣。圣人是可以學習的。中庸就是鼓勵常人向圣人學習,走成圣之道。 儒家的思想是開放的,可以質(zhì)疑,兼容并包的,先學,信不信由你,也就說先學再信。其它宗教是不容討論的,都是先信再學。 朱熹:飲食男女溫飽,這不是人欲是天理。人欲是指你沒有這個條件,但是你又想夠的更高。 人欲退一步,天理進一步。 人欲全退,天理全在。 私欲: 貪財,貪權(quán),貪功,貪色。等 ?孟子說君子有三樂: 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span> ?人欲之私面臨的誘惑太大了,通往成功修身的路上要不斷的反思。 在修身的道路上,人的才智不同,稟賦不同,性格不同,悟得的道的境界和層次不同,聰明的人條件資源好的人,輕松的可以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一愚笨的人可能要付出十倍、百倍、甚至于千倍于的努力。 如果我們把知識和行為割裂開,把知和行割裂開,把物欲與精神割裂開,人就是不誠的,社會就是不善的。特別是不誠的人,如果在維知識論的背景下,惟考核考試按照成績招上來的人,就會做出不善的事情,因為衡量他們成功和選拔他們的標準,不是符合天道天理的誠,而是與誠相違背的虛學假,他們學只是改變了知識積累的規(guī)模,詞匯量的增加,計算能力的增加,操作能力的增加,但這些并不改變他們的氣質(zhì)。這種沒有把愚變成不愚,不明變成明。 人性的差異是在昏明強弱的性格和氣質(zhì),“天理之性”與“氣質(zhì)之性”的差異。 古代科學技術(shù)落后,古人受到外界誘惑比我們小的多,卻在修身方面比我們下的功夫大。 “氣”,??? 只有內(nèi)化于心,才能外化于形。 由誠而明是天賦的本性,是自然而然的結(jié)果。由明而誠是人道教化修身的結(jié)果。 ?第二十九集 成圣之道 湖南大學教授 肖永明 《中庸》是《小戴禮記》里的一篇,在漢魏時期并沒有受到學者們的特別關(guān)注,到了唐代的時候著名儒家學者韓愈和他的弟子李翱就開始強調(diào)《中庸》的重要性,把它作為創(chuàng)立儒家心性之學以對抗佛道之學的重要的思想依據(jù)和文本依據(jù)。 禮是我們進去社會的一種途徑。 “道”,朱熹的解釋是世界宇宙萬事萬物都應(yīng)當如此的這么一個道理。 “德”,作為個人主體所理解把握的那部分道。 ?議論禮法,厘定制度,考訂文字。 (上圖二十八章) ?(29章原文) “王天下”,把王道推行于天下。 “三重”,指議禮、厘定制度、考文,在子思看來,這三件事情做好了就可以寡過了。 “本諸身”,天子自身要很高的修養(yǎng)。 “征諸庶民”,能把天下治理井井有條,也就是說你的能力修養(yǎng)得到了驗證。 “考諸三王而不繆”,意思是用夏商周三王的事跡來考察也不會有差錯。 “質(zhì)諸鬼神而無異”,可以接受鬼神的質(zhì)問。 (以上兩個圖書是29章原文) (第30章原文) “祖述”,朱熹解釋為宗述。 “侓”,效法。 “襲”,因襲。 第三十三集 至圣境界 (第31章——33章 ) ?(31章 此段是對至圣境界特質(zhì)內(nèi)涵的界定) 五種特質(zhì): 圣——聰明睿智,生而之質(zhì)。(聰明是耳聰目明,睿是無所不通,智是無所不知) 仁——寬裕溫柔: 義——發(fā)強剛毅: 禮——齊莊中正: 智——文理密察: ?此段是對至圣境界功效作用的描述。 第32章 至誠之道: 本章講至誠與至圣的關(guān)系 (上第三十二章原文) (上圖片是朱熹解釋至誠與至圣的關(guān)注) “大經(jīng)”,就是五倫關(guān)系: 君臣 父子 兄弟 夫婦 朋友 “大本”,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 第33章原文: ? 第37集 至圣至誠 山東大學教授 翟奎鳳 第31章 原文: 解讀: 王安石說“文理”就是人倫之理。 荀子說“文理”就是禮儀理法。 ?第32章原文: 解讀: ?大經(jīng),常也,庸也,天理也;大本,中也;化育,和也。 ?馬晞孟: 肫肫其人,盡人道也;淵淵其淵,盡地道也;浩浩其天,盡天道也。 ? “相”,看的意思。 “奏”,會聚的意思?!凹佟保恋囊馑?。 “辟”,諸侯。 |
|
來自: 昵稱40865096 > 《孔子大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