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性】通常被認為包含三種成分, 身體,即生物構成; 心理,即理智構成; 精神,情感構成。 → 近年來, 不同哲學派別及心理學派別 更傾向于強調其中的一種成分, 而以犧牲其他成分為代價。 → 這種觀點的流行 主要是由時代精神所決定的。 → 在美國歷史上,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是一個喧囂的時代, 馬丁路德金、約翰費德羅肯尼迪 和 羅伯特肯尼迪相繼被暗殺。 許多大城市發(fā)生激烈的種族抗議活動。 → 嬉皮士公開反對父母及國家的價值觀, 他們像古代的懷疑主義者一樣, 找不到值得信任的東西, 又像犬儒主義者一樣逃避社會, 試圖回歸一種簡單原始的生活。 → 這個自由和博愛的新時代 顯然不是一個 理性哲學,即強調心理 或 經驗哲學,及強調身體流行的時代。 →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 構造主義、機能主義、行為主義、格式塔心理學 與 精神分析共存, 他們各自追求不同的目標。 → 然而到 二十世紀中葉, 【構造主義】作為一個派別已經消失, 【機能主義】和【格式塔心理學】 因被其他流派吸收而失去了作為派別的意義。 → 到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早期, 只有【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 仍被認為是具有影響力的、完整的思想派別。 → 在這個躁動的年代, 【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所提供的關于人性的知識 被許多人看作是【不完整的】和【扭曲的】 → 【行為主義】以動物和小孩的學習來推斷人類的學習, 以 【SR的連接】來解釋【復雜的人性】, 無怪乎人們將它稱作【幼稚心理學】。 → 【精神分析】以精神病患者的心理來推斷正常人的心理, 以【潛意識的本能和沖動】看待【人格的本質】, 因此本人稱為是【傷殘心理學 】。 → 正因為如此, 人們急需一種新的心理學理論, 一種既不強調心靈,也不強調身體, 而是強調人的精神的心理學。 → 二十世紀中葉, 在馬斯洛的領導下, 一批【人本主義者】開始了一場被稱為【第三勢力心理學】的運動。 → 這些心理學家宣稱 心理學的第一勢力【精神分析】以及第二勢力【行為主義】 忽視了人的許多重要特性。 → 他們認為【行為主義】將自然科學技術應用于人的研究, 把人當成了機器、計算機或低等動物, 對【行為主義】而言, 人沒有什么獨特之處。 → 對【精神分析】的主要批評是 認為它的研究對象主要局限于【神經癥患者】, 并發(fā)展一些【使異常個體成為正常人】的技術。 → 第三勢力的心理學家認為, 上述兩種勢力所忽略的一些內容, 【自由】【價值】【潛能】可以促使健康的個體變得更健康, 即實現他們的全部潛能。 → 要使個體的潛能得以充分發(fā)揮, 就必須發(fā)展一種新的人性理論。 這種理論應當強調 人的獨特性及其積極性, 而不是把人看成是一種消極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