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原方后附有加減法的條文: 1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樓實一枚。 2若渴,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樓根四兩。 3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 4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四兩。 5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 6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復微汗愈。 7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兩。 以上《傷寒論》中列舉的七種加減法,主治小柴胡湯或見證。其靈活之加減變化方法,示人以隨證應變的范例,能更切中病情。 解釋如下: 1“胸中煩而不嘔”:其煩為胸有郁熱壅塞,證屬實熱,又不嘔,半夏是止嘔的,現(xiàn)在不嘔,那就去掉半夏。實熱的病不宜用人參這樣的溫補藥,熱病再用溫藥,就是熱上加熱了,而且半夏還是個辛燥的藥,屬實熱的,宜以栝樓實寬胸利膈,泄胸中郁熱,滋潤心肺,清瀉上焦之火。你要清實熱的話就先不要補,因為你一補順便把在里的實熱邪氣也補了,等在里的實熱邪氣被趕走了再小補一下是恰當?shù)?。你看《傷寒論》里,醫(yī)圣補中焦脾胃選的都是些什么藥,人參甘草大棗,完了,而且這三個藥用量都很少,都是小補。 2“若渴”:為少陽邪熱傷了津液,半夏是辛燥的,它更傷津液,故去之,加栝樓根,別名天花粉,能生津消渴、增加人參用量以益氣、生津、潤肺,因為傷了津了呀。 3“若腹中痛”: 醫(yī)圣在治療腹痛的時候一定是加芍藥緩急止痛,治胸滿的時候一定是加枳實。去黃芩者其痛當偏虛,寒是主痛的,黃芩是苦寒藥,本來就是腹中痛了,你再不把寒性的黃芩去掉,腹會更痛。若屬實,屬熱,黃芩和芍藥正投其證,就不用去掉,應視其證情取舍。 4“若脅下痞硬”:因為甘味藥大棗甘緩膩滯,甘味容易致痞滿更甚,故去之,加牡蠣軟堅散結(jié),與柴胡配伍善除脅下痞硬。牡蠣是咸味藥,咸味藥都能散結(jié),散硬塊,也叫軟堅,這個脅下痞,你不要以為只有在脅下,痞就是硬塊嘛,這個痞長在喉嚨里,腋窩下,乳房里,統(tǒng)統(tǒng)可以用牡蠣去散痞,不要以為醫(yī)圣的書里寫的是痞在脅下才用牡蠣,長在哪兒都能用。我們掌握治癥的原則,就能讓我們的醫(yī)術(shù)越來越高!醫(yī)術(shù)高明了,你就可以像汪先生那樣腰里懸個葫蘆全國各地到處濟世了。 5“若心下悸,小便不利”: 這是水飲為患,故去黃芩之苦寒,加茯苓淡滲利水而定悸。 6“若不渴,外有微熱”:不渴的,是因為里面和,外有微熱是這個病還兼有太陽表證,因為這個時候有熱,為保險起見,去掉溫補的人參,再提示一下,解表的時候不要補,以免關(guān)門留寇,加個桂枝解太陽表邪,這是個穩(wěn)妥的辦法,溫復得微汗即愈。 7“若咳”: 這是因為肺寒氣逆了,故去人參、大棗之甘補以免滯邪,生姜是用干姜代替的,取的是干姜的溫肺散寒,加五味子斂肺止咳,五味子是酸味藥,酸味藥能收斂,二味合用辛味酸味互濟,相反相成。這都肺寒了為什么不去掉寒性的黃芩呢,這是考慮到黃芩能制約干姜之辛熱,干姜太熱了也不行,得保留個寒性的黃芩在后面扯后腿,李云龍就是干姜,一定要再派個政委趙剛?cè)ブ萍s他,這就是中醫(yī)。 ---------------- 小柴胡湯是東漢張仲景著《傷寒論》中的名方?!秱摗芬粤?jīng)辨證為依據(jù),根據(jù)病證出現(xiàn)于某經(jīng)而論治,小柴胡湯是少陽病主方?!秱摗肥亲鎳t(yī)學的重要經(jīng)典著作,所載之方如小柴胡湯等素稱“經(jīng)方”。小柴胡湯屬和解之劑,是和解少陽的代表方劑,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屬于八法中的和法,張仲景立本方主治少陽證。少陽病位在半表半里,發(fā)汗、吐下之法均屬禁例。小柴胡湯既不發(fā)汗,也不瀉下,更不催吐,功能和里解表,以和解少陽為主 治,故有“三禁湯”之稱。少陽居六經(jīng)傳變之“樞紐”,喻為“樞機”,故又有稱小柴胡湯為“樞機之劑”。 【組成】柴胡半斤,黃芩三兩 半夏半升(洗)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炙) 生姜三兩(切) ) 大棗十二枚(擘) 以上為《傷寒論》所載小柴胡湯方。 現(xiàn)今一般用量: 柴胡12克、黃芩9克、半夏9克、人參9克(但通常易以黨參)、炙甘草6克、 生姜9克(有以4片計)、大棗4枚 【用法】《傷寒論》載本方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 服一升,日三服。 現(xiàn)今一般用法,日服一劑,水煎二、三次,合并煎液分二、三次溫服,每服約150至200毫升。從《傷寒論》所載去滓再煎來看,與發(fā)表劑比較應酌濃煎為宜。 在《傷寒論》中有7個方子是要求煮后去滓再煎的, 1半夏瀉心湯、 2 生姜瀉心湯、 3甘草瀉心湯、 4旋覆代赭湯、 這四個方子顯然是和解中焦半上半下之樞機的,這四個方子也都是和解劑,和解半上半下之樞機,還有3個方子是要求煮后去滓再煎的, 5小柴胡湯、 6大柴胡湯、 7 柴胡桂枝干姜湯、 這三個方子是和解半表半里少陽之樞機的,可見在《傷寒論》中和解劑都要求煮后去滓再煎,而和解劑在組方用藥上,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這就是寒熱并用、攻補兼施,有和樞機、解郁結(jié)的功效,因此后世醫(yī)家就認為,在《傷寒論》中這7個方子之所以要求煮后把藥渣子去掉,把藥液再加熱濃縮,他是為了使方劑中的藥物寒熱并行,攻補同施,更好的起到和解的作用,煮后去滓再煎,對小柴胡湯中的柴胡來說,可以提高它的解熱作用。 小柴胡湯的功效 【功用】和解少陽,扶正祛邪。 【主治】主治傷寒少陽證。證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脈弦。 【方解】張仲景以和法擬本方,為和解少陽而設。 柴胡解熱散郁,透達少陽之邪,黃芩瀉肝膽火,清少陽之熱,二藥并用,為和解少陽要藥,治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口苦、咽干、目眩。 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治心煩喜嘔,嘿嘿不欲飲食。還有,生姜、半夏相配,其辛散可助柴胡、黃芩除寒熱邪氣。生姜、大棗調(diào)和營衛(wèi),通行津液。人參、炙甘草、大棗扶正護中,助柴胡、黃芩達邪。人參甘草大棗三個是甘味的,甘味的藥能緩生姜、半夏之辛燥,而人參、甘草、大棗得生姜、半夏之辛散,則補而不滯。諸藥合用,共奏和里透邪之功,壯里氣,使里不受邪而和,還解表。還有一種解釋,肝病容易犯脾,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人參甘草大棗就是實脾的,讓肝病到此為止,不再往前發(fā)展了。 綜觀本方藥物,可分為三類: 其一,柴胡、黃芩苦寒清透,是除少陽邪熱 要藥; 其二,半夏、生姜辛溫通降,生姜、大棗調(diào)和營衛(wèi),為調(diào)理因少陽邪熱所致臟腑、營衛(wèi)功能失調(diào)而設; 其三,人參、甘草、大棗甘溫,益氣生津,扶正祛邪。 諸藥配伍嚴謹,寓意精深,應用確當、變化靈活,為后世醫(yī)家樹立了典范。 ------------------------ 小柴胡湯與和解少陽 張仲景以八綱、八法創(chuàng)立辨證論治,奠定了祖國醫(yī)學理、法、方、藥理論基礎。學習研究仲景之方,應學習研究仲景組方之法,“師其法而不泥其方”。這有助于理解仲景組方的意義,有助于掌握仲景用方的靈活性和規(guī)律性。 少陽病,汗、吐、下法均非所宜,因而張仲景立和解少陽一法。太陽表證,仲景立有汗法,如麻、桂之類。陽明里證,仲景立有下法,如三承氣之屬。少陽病不在表,不宜汗,誤汗則傷津化熱,陽明燥結(jié),必發(fā)譫語。其病也不在里,不可下,誤下則虛其中氣,劫陰動火,神志虛怯,易成驚悸。又其病胸中無實邪,不能用吐法,吐之則傷胸陽而心悸。 少陽三禁要詳明,汗譫吐下悸而驚,甚則吐下痢不止,水漿不入命難生。 《傷寒論》明確指出:“少陽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譫語”,“少陽中風……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p> 和解少陽一法,其法清透并行,調(diào)和營衛(wèi),開通上焦,調(diào)理肝肺,平瀉膽火,清散郁熱,通行津液,和順胃氣,扶正祛邪,共奏和里解表之功。仲景依此法組小柴胡湯,并指出其藥后向愈機轉(zhuǎn)的時候為 “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p> |
|
來自: 了然3z5ctoaa2w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