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趙文新 “一塊板,分三片,又有腿來又有面。能當枕頭能當?shù)剩€可拿它做把玩。”北京延慶東五里村手藝精湛的木匠段金友說著謎語,并用實物揭開謎底——瞎掰,也叫“魯班凳”“魯班枕”,民間則稱之為“魯班折疊凳枕”。 如果不是我親眼見到老物件,即使腦洞大開,也猜不出“枕頭”和“凳子”通用的東西是什么樣。段木匠指著“瞎掰”介紹,它是我們木匠祖師爺魯班發(fā)明的,距今已有2600多年。有關魯班發(fā)明“魯班凳”的說法很多,因為他經(jīng)常做木匠活,累了的時候就需要坐下來歇一會兒,困了的時候就想躺著瞇瞪一會兒,所以就需要凳子和枕頭。于是琢磨將凳子和枕頭合二為一,搗騰出了“瞎掰”。 瞎掰打開可坐,因中間凹下,也可當枕頭,一物多用。合上是一塊長木條,沒有一釘、一楔地固著,也沒有膠、墊等粘連。它是榫卯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榫卯是在兩個木構件上所采用的一種凹凸結合連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凹進部分叫卯,榫和卯咬合,起到連接作用,書面語即“以缺補缺的方法”。 當我問道,它為何叫“瞎掰”呢?段木匠舉起雙手,十指交叉、咬合,然后展開,又合成一大拳頭,笑問我:“看明白了嗎,瞎掰就是因為人手折掰而得名的?!蔽一腥淮笪颉榱烁烙^,凳子面上再雕刻寓意吉祥的圖案,就成為一件手工藝品了,同時還能把玩。 目睹制作精巧的手工藝品,我請段木匠結合他做的瞎掰,講解制作過程?!罢缛f丈高樓平地起,蓋房是這樣,做木工活兒也是這樣。”段木匠說,選好木料是關鍵,選擇紋理美觀、質地較硬,適合雕刻的木材,像紫光檀、黃花梨、雞翅木、紅酸枝等優(yōu)質木最好?!拔矣玫氖蔷┙甲畛R姷睦嫌苣?,木質比較堅硬,但要避開樹疤、蟲眼,忌諱用鉆天楊、水曲柳等軟木。”先把木材鋸成一個40厘米長、20厘米寬、15厘米高的長方木條。刨光,量好尺寸,平均分成3份,精確到毫米。有了原始木料,在上面畫線是做好的關鍵第一步。哪部分做榫,哪部分做卯,必須胸有成竹。按照畫好的線,用手鋸開面,動作要穩(wěn),用力要勻,走線要準,才能不偏不倚。木條里面用鉆、鑿子,一絲絲地摳榫眼,再刨平、磨光。這樣精雕細琢,保證木頭不斷,使得每一個木片靈活地交叉在一起,四五十個零部件絲絲入扣。經(jīng)過鋸、刨、磨、鉆、鑿、銼、摳、拋光等幾十道工序才能完成。榫卯活計,最考驗精準度,任何一處差了一厘一毫,整個工藝就會功虧一簣,所以制作過程中要求嚴絲合縫。別看它個頭不大,按工序做完,也需要兩三天時間。 制作瞎掰是師徒相傳。段木匠感慨,他師從本村姓吳的師傅,做瞎掰相當于學徒3年考核的最后一關。做好了,順利出師;做不好,用師傅的話說,叫榆木疙瘩腦袋不開竅。后來,他也帶徒弟,終因費心費力而沒有傳承下去。當聽說山西有人傳承“魯班凳”,為了提高生產(chǎn)效率和減輕勞動負擔,采取傳統(tǒng)工藝與現(xiàn)代設備相結合的方式,市場規(guī)模不斷擴大,并申請了非遺……段木匠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作為傳統(tǒng)手工藝品,“瞎掰”蘊含著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彰顯了工匠們的智慧和求實精神,是民間手工藝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