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鬼針草 20克,天麻10克,鉤藤(后下)20克,炙僵蠶10克,川芎 5克,珍珠母(先煎)20克,煅石決明15克,葛根10克, 枸杞10克,菊花10克,炒黃芩10克。
功能:平肝熄風(fēng),清腦和絡(luò)。
主治:肝陽上擾,清空失曠,癥見頭痛眩暈,目脹耳鳴,口苦作干,心中煩熱。對冠心病、高血壓病、腦梗塞、椎動脈型頸椎病、內(nèi)耳眩暈病等均可隨癥加減。
服法: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用。
方解:頭為清陽之會,與厥陰肝脈合于巔。葉天士《臨證指南醫(yī)案》曰:“頭痛一癥,皆由清陽不升,火風(fēng)乘虛上入所致?!北痉揭蕴炻殂^藤飲加減。其中鬼針草《本草拾遺》:“味苦,平,無毒。”《本草綱目》載:“涂蝎躉傷。”該藥具有清熱解毒、散瘀消腫作用,對原發(fā)性高血壓、高脂血癥確有降壓、祛脂、降低血液黏度、抗血栓形成等功效。對原發(fā)性高血壓病,可以每日用鬼針草20~30克加水煎后代茶頻飲。方中天麻、鉤藤平肝熄風(fēng)解痙。黃芩、菊花清熱瀉火。葛根升清和絡(luò),而解頸部酸痛,川芎活血行瘀,炙僵蠶有搜逐血絡(luò)化痰止痙之效,以符葉天士“陽虛濁邪阻塞,氣血瘀痹”之意。珍珠母、石決明介類藥物平肝潛陽,枸杞益肝腎而明目。
加減運(yùn)用:頭痛目赤加青蒿、山梔、地骨皮;胸悶痹阻者加瓜蔞皮、薤白、紅景天;頭痛如掣,有針刺感加炙全蝎、磁石;痰涎較多者加大貝母、鮮竹茹;肢體麻木加八楞麻、雞血藤;頭暈嘔吐,視物旋轉(zhuǎn)者可用黃連、吳茱萸苦辛并進(jìn);失眠者加酸棗仁、刺五加、合歡皮;體虛者酌加黃芪、黃精。(江蘇省鹽城市中醫(yī)院 伍德明整理)《中國中醫(yī)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