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用韻并非“不能平仄通押”——古風詩寫作探析(二) 杜甫的《魏將軍》中就有平仄通押的地方。 將軍昔著從事衫,鐵馬馳突從兩銜。披堅執(zhí)銳略西極, 昆侖月窟東嶄巖。君門羽林萬猛士,惡若哮虎子所監(jiān)。 五年起家列霜戟,一日過海收風帆。平生流輩徒蠢蠢·, 長安少年氣欲盡。魏侯骨聳精爽緊,華岳峰尖見秋隼。 星躔寶枝金盤陀·,夜騎天駟超天河。欃槍熒惑不敢動, 翠蕤云旓相蕩摩。吾為子起歌都護·,酒闌插劍肝膽露。 鉤陳蒼蒼風玄武,萬歲千秋奉明主,臨江節(jié)士安足數(shù)? (旁加·號者為轉(zhuǎn)韻處。王力教授所加) 王力教授在《漢語詩律學》(增訂本)【注2】第二章第二十六節(jié)《古體詩的用韻(下)——轉(zhuǎn)韻》中曾指出此詩“共用咸軫歌遇四韻,篇末可認為平仄通押。咸韻八句,軫韻四句,歌韻四句,遇韻五句?!?/span>(見該書P355) 此詩前12句由平聲“咸韻”轉(zhuǎn)上聲“軫韻”,后面9句由平聲“歌韻”轉(zhuǎn)去聲“遇韻”(“陀河摩”屬平聲“歌韻”,“護露數(shù)”屬去聲“遇韻”),都是平韻轉(zhuǎn)仄韻。為什么王力教授會只說后面的平轉(zhuǎn)仄“可認為平仄通押”呢?因為在古體詩的通韻系統(tǒng)【注3】中,“歌韻”在“1.歌部”,“遇韻”在“3.魚部”的第2系列(該部共a、b兩個系列),“歌韻”與“遇韻”相距不遠,可視為鄰韻相通。而“咸韻”在“15.咸部”的第2系列(該部有a、b、c共3個系列),“軫韻”在“13.真部”的第1系列(該部有a、b、c、d、e、f共6個系列),二韻可能因相距較遠而無通韻關系。【注4】 我們再看下面蘇軾的七古《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韻腳以△為記。王力教授所加): 天欲雪,云滿湖△。樓臺明滅山有無△。水清石出魚可數(shù), 林深無人鳥相呼△。臘日不歸對妻孥△。名尋道人實自娛△。 道人之居在何許? 寶云山前路盤紆△。孤山孤絕誰肯廬△? 道人有道山不孤△。紙窗竹屋深自暖, 擁褐坐睡依團蒲△。 天寒路遠愁仆夫△。整駕催歸及未晡△。出山回望云木合, 但見野鶻盤浮圖△。茲游淡泊歡有余△。到家怳如夢蘧蘧△。 作詩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難摹△。 王力教授在其《漢語詩律學》(增訂本)第二章第二十七節(jié)《奇句韻和柏梁體》中指出,此詩的“水清石出魚可數(shù),林深無人鳥相呼”和“道人之居在何許?寶云山前路盤紆”這兩聯(lián)中,“數(shù)”字和“呼”字,“許”字和“紆”字,“似乎是作者有意造成的平上通押,使韻調(diào)更諧和?!卑矗骸皵?shù)”和“許”屬上聲“麌韻”,“呼”和“紆”為平聲“虞韻”,二韻同屬“3.魚部”。(見該書第379頁) 從王力教授對杜甫《魏將軍》和蘇軾《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用韻的分析看來,歷代詩人中不少人都寫過采用了“平仄通押”的古風。 我們先來看看清代著名詩論家趙執(zhí)信【注5】的下面兩首詩。它們都是如同杜甫《魏將軍》只是在詩的局部采用“平仄通押”的。 《九日石湖》 前日石湖氣澄澈,惟照碧山與明月。 今日石湖勢紛綸,長篙短楫多于人。 我過橫塘沽斗酒,欲與鳧鷗作重九。 中流且去恣逍遙,月來人散湖蕭蕭。 此詩中的“澈”與“月”,分屬入聲的“屑韻”和“月韻”,二韻同屬“13.真部”,且位置緊相鄰近,可以通押?!熬]”和“人”同為平聲“真韻”。入聲的“澈月”與平聲的“綸人”雖同屬“13.真部”,但不能通押,因為“入聲韻不與平上去韻通”【注6】。此詩的平仄通押是在詩的后半部分:“酒”與“九”屬“8.尤部”的上聲“有韻”;“遙”與“蕭”為平聲“蕭韻”,在“7.蕭部”的第1系列(共3個系列)。既然“1.歌部”的“歌韻”與“3.魚部”第2系列的“遇韻”可以通押(見杜甫《魏將軍》),那么“蕭韻”與“有韻”應該也是可以相通的。 《題光孝寺風幡堂所藏貫休畫阿羅漢像二軸各一首》其一 老宿寫經(jīng)經(jīng)在眼,千偈歘隨電光轉(zhuǎn)。 山精灑掃倦欲眠,擁彗而僂人衣冠。 小師欲語不得語,微笑當庭白日午。 人天湛然池水空,殿角飂飂幡動風。 此首前半部分中,“眼”屬上聲“潸韻”,“轉(zhuǎn)”為上聲“銑韻”;“眠”“冠””分別是平聲“先韻”“寒韻”,它們同屬“13.真部”,具有通押關系。后半部分的“語”“午”分屬“3.魚部”的上聲“語韻”和上聲“麌韻”(二韻相通);而“空”“風”同為平聲“東韻”,隸屬“12.東部”。“3.魚部”韻與“12.東部”韻無通押關系。 整首詩采用平仄通韻的古風也有不少。例如蘇軾下面三首: 《昭君村》 昭君本楚人,艷色照江水。楚人不敢娶,謂是漢妃子。誰知去鄉(xiāng)國,萬里為胡鬼。(“妃”一作“家”) 人言生女作門楣,昭君當時憂色衰。古來人事盡如此,反覆縱橫安可知。 此詩6個韻字,依次為“水子鬼\楣衰知”。前半屬上聲“紙韻”,后半為平聲“支韻”。二韻同屬“4.支部”,可以通押。 《留別釋迦院牡丹呈趙倅》 春風小院卻來時,壁間惟見使君詩。應問使君何處去,憑花說與春風知。 年年歲歲何窮已,花似今年人老矣。去年崔護若重來,前度劉郎在千里。 此詩也是用了6個韻字,依次為“時詩知\已矣里”。與上一首剛好相反,此詩的6個韻字,前半為平聲“支韻”,后半為上聲“紙韻”;也是同屬“支部”,可以通押。 《送張嘉州》 少年不愿萬戶侯,亦不愿識韓荊州。頗愿身為漢嘉守,載酒時作凌云游。 虛名無用今白首,夢中卻到龍泓口。浮云軒冕何足言,惟有江山難入手。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謫仙此語誰解道,請君見月時登樓。 笑談萬事真何有,一時付與東巖酒。歸來還受一大錢,好意莫違黃發(fā)叟。 此詩12個韻腳字,依次為“侯州游\首口手\秋流樓\有酒叟”,分屬平聲“尤韻”和上聲“有韻”,同屬“8.尤部”,互相通押;而且3個為一組,按“平仄平仄”有規(guī)律的安排。 錢謙益【注7】是明末清初的科舉達人、詩壇巨子,他也寫有多首平仄通韻的古風。例如: 《題劉宮諭畫三首·其一·春山觀瀑圖》 春山得春山氣長,瀑布奔流幾千丈。山僧濺衣古寺中,行人拂面溪橋上。 噴壑奔雷日夜忙,愁傾銀漢瀉天潢。白云沖斷青山在,始信人閒有石梁。 此首韻腳字中,“丈上”屬上聲“養(yǎng)韻”,“忙潢梁”為平聲“陽韻”。二韻同屬“9.陽部”,互相通押。 《題劉宮諭畫三首·其二·秋山讀書圖》 秋光如水秋天半,南山高棱見書案。高樓圖史稱蕭閒,下界丹黃自紛亂。 遠浦維舟傍夕曛,兩翁相對話溪云。知無世事污君耳,樓上書聲聞不聞。 此首6個韻腳字:“半案亂”屬去聲“翰韻”,“曛云聞”為平聲“文韻”。二韻同屬“13.真部”,可通押。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在兼用平韻和仄韻的古風中,其所用的平韻和仄韻,既可不通押(此例甚多,其例略),也可以通押(包括部分通押),這是很自由的。 我們確實不知道杜甫、蘇軾等人是有意識的采用了“平仄通押”還是正好將具有通押關系的韻字用到了相鄰的韻腳位置上。作者未必然,讀者未必不然;這是文學中常有的現(xiàn)象。不過,應當看到,平仄通押,并不妨礙詩歌的聲韻和諧,并不影響詩歌的音樂美。就連平仄格律嚴格的詞都接受了“平仄通押”的做法,例如《西江月》、《六州歌頭》和《渡江云》等詞都允許或特別要求平仄葉韻,我們有什么必要非得去否認古風中有“平仄通押”的事實,而硬要去規(guī)定“不能平仄通押”呢? 古風應該是與近體詩等格律詩相對的自由詩,其寫作在形式方面應該是相當自由的。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天津詩詞社顧問涂宗濤先生(曾任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首屆學術(shù)委員。已故)在其《詩詞曲格律綱要》一書(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第一版)中也說過:“古體詩根本無'格律’可言。有關古體詩的平仄、句式、用韻等問題,那也是屬于修辭學的范疇,而與格律學無關?!币?guī)定古風中“不能平仄通押”,既不符合前人古風寫作的實際,也給我們今天寫作古風平添了不必要的障礙。這對于詩歌創(chuàng)作的繁榮是沒有積極意義的。 【注】 1.見《古體詩要押韻嗎可不可以從開頭到結(jié)尾不押韻》,網(wǎng)址: https://www./dd/post/1020174.html 2.《漢語詩律學》(增訂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11月出版,1982年5月第7次印刷。 3.見王力《漢語詩律學》(增訂本)第二章第二十五節(jié)《古體詩的用韻(中)——通韻》。按:本文所記古體詩通韻系統(tǒng)的分部,均見王力《漢語詩律學》(增訂本)該章節(jié)。 4.在“13.真部”中,“真”“文”“元”“先”“刪”“寒”依次分在a、b、c、d、e、f各系列中,王力教授說過:“此部六韻的相互關系并不一律。大抵真與文近,文與元近,元與先近,先與刪近,刪與寒近。寒刪與真文最遠,不可通韻;除非五六個韻同用,才算互相關連而可通。上去聲準此?!绷硗?,他還說過:“真部不與侵咸部通,宋人此三部入聲偶然相通?!本娡趿Α稘h語詩律學》(增訂本)第二章第二十五節(jié)。 5.趙執(zhí)信(1662—1744):字伸符,號秋谷。清代青州府益都縣顏神鎮(zhèn)(今屬山東省淄博市)人,清代著名詩人、詩論家、書法家。十七歲中山東鄉(xiāng)試第二名舉人,次年連捷康熙己未科二甲第六名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編修,曾任山西鄉(xiāng)試正考官,后升任右春坊右贊善。曾充任《明史》纂修官兼預修《清會典》等。其所著《聲調(diào)譜》對后世詩歌理論研究具有重大影響。 6.王力語。見《漢語詩律學》(增訂本)第二章第二十五節(jié)。 7.錢謙益(1582—1664): 明末清初江南常熟人,號牧齋等。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庚戌科探花(第3名進士)。明末由翰林院編修歷官至禮部侍郎(南明弘光帝時,起為禮部尚書),入清后曾以禮部侍郎署秘書院學士。明末清初詩壇巨子之一,與吳偉業(yè)、龔鼎孳并稱“江左三大家”。 2023.04.08(3月4日初稿,3月10日第二次修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