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造樓、造閣、造亭子的文人雅士特別多。因為中國古代的政府官員,大部分人是文科出身,都是靠寫詩作賦、讀經讀詩長大的,對于亭臺樓閣有著特別的興趣。中國古代,每一個城都有城墻,城墻上的四個或者八個城樓,本身就是亭臺樓閣的標準。在河邊上、在山上造亭臺樓閣,也是中國文人的一個雅興。但是,在古代成千上萬的亭臺樓閣中,留到今天我們能夠說得上來的并不多。這些亭臺樓閣大部分都是木結構,造了之后,隨著時間的推移湮滅了,也沒有留下什么東西,很容易就被人們忘記。我們今天能記得的亭臺樓閣,或者后來又被重建的亭臺樓閣,大部分都跟某些文字相關。這些文字聞名于世,是傳世之作。 我們今天要講的滕王閣,之所以到今天為止還這么有名,并不是滕王閣一直保留到了今天,而是因為有了王勃的《滕王閣序》,文字不朽,滕王閣本身也變成了不朽的建筑。其實,滕王閣從唐朝開始建造到今天,至少已經毀滅和重建二三十次了,據說精確的統(tǒng)計是29次。光是清朝,就被火燒了十幾次。 滕王閣被稱為“中國四大名樓”。這四大名樓,一個是滕王閣,一個是湖南的岳陽樓。岳陽樓之所以成名,也不是岳陽樓造得多么偉岸和不朽,而是因為岳陽樓有了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文章的不朽,使樓本身變得不朽。大家對《岳陽樓記》也非常地熟悉,文辭也非常流暢,差不多都背過:“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還有一個就是湖北武漢的黃鶴樓,主要是因為兩個人的詩,一個是崔顥的,一個是李白的。崔顥的“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還有一個樓就是在山西運城的鸛雀樓,鸛雀樓的原址早就沒有了蹤影,之所以重建鸛雀樓,也是因為一首詩使它變得不朽,那便是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每個人都能背出來:“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彪蹰w、岳陽樓、黃鶴樓和鸛雀樓這四個樓,其實都是后來重建的,大部分都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重建的,都已經差不多變成了水泥鋼筋建筑。 (山東蓬萊) 除此以外,“四大名樓”還有另外一個說法,說第四個樓是山東煙臺的蓬萊閣。煙臺的蓬萊閣也是一個著名的樓,盡管我們想不起來它有什么著名的詩文,但是蓬萊閣因為跟道家、跟中國從秦始皇開始長生不老的尋仙傳統(tǒng)有關,所以也一直被認為是名樓之一。 (金華八詠樓) 除了這“四大名樓”以外,還有一個樓,可能大家不太熟悉,但是我比較熟悉,在浙江金華的“八詠樓”。我之所以對八詠樓熟悉,是因為新東方在金華造了一所完全的中小學,校園非常漂亮。八詠樓之所以有名,或者說不朽,是來自于李清照。李清照因為北宋淪陷,從北方逃難,逃到了金華后,住在金華城里面,常常跑到八詠樓去,流連忘返,寫了一首詩叫《題八詠樓》:“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后人愁。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笨梢哉f把金華作為地理要地的氣概寫了出來。 這些都是“以詩聞名”或者“以文聞名”的樓,滕王閣就是一座“以文而存”的樓,如果沒有王勃的《滕王閣序》,估計今天南昌這個滕王閣也應該早就沒有了,湮滅在歷史的灰塵中了。 今天的滕王閣,高聳在江西南昌市的贛江東岸。今天新造的滕王閣,幾乎就在唐朝所造的滕王閣原址之上,據說只差了100米左右。滕王閣在唐朝建于653年,是誰建的呢?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滕王所建。滕王叫李元嬰,被派到洪州當王,洪州就是今天的南昌。 大家都知道,唐朝兄弟之間互相殘殺的現象是很厲害的,這起始于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能當上皇帝,是在626年他的老爸唐高祖李淵在任的時候,據說當時的太子,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齊王李元吉,發(fā)現李世民功勞太大,對于他們是個威脅,所以想把他給干掉。李世民因為人緣很好,通風報信的人比較多,于是得知這件事情后,發(fā)動了玄武門之變,先下手為強。 有一天,當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進入玄武門,來看他們老爸的時候,唐太宗就在玄武門設了埋伏,親手把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給射死了。射死他們后,唐高祖李淵也害怕了這個兒子,迅速退位,李世民就當了皇帝,改年號為貞觀。由于李世民親民,善于治理國家,所以他在位的年代,叫做“貞觀之治”,也帶來了唐朝的繁榮富強和興旺。 實際上,李世民不止兩個兄弟,大家說李世民把兄弟都給殺光了,其實沒有。李淵當時大概生了22個兒子,那些對李世民沒有威脅的兄弟,后來或多或少都被李世民派到全國各地去當了王,其中李元嬰,就被派到了南昌當滕王。 這些兄弟們其實也都明白,誰要是表現出自己能干,就很容易被李世民猜忌。所以李世民這些兄弟們到了全國各地后,加上留在京城的兄弟,都表現出自己對政治不感興趣,常常體現出來驕奢淫逸、耽于享樂,也不產生任何政績,而這恰恰是李世民希望看到的。但是人總要有消遣,唐朝非常鼓勵大家寫詩作文,精通歌舞,彈拉吹唱都要會。李元嬰非常精通歌舞,而且還善于畫畫,尤其善于畫蝴蝶,也有很好的藝術才情,到了南昌,當時叫洪州,就建了滕王閣,主要是為了宴會、歌舞享樂、遠足游玩、登高遠望這樣的需求。沒想到一經建成,就迎來了一篇《滕王閣序》,一直存留到今天,變成了千古名樓和千古名篇。 (宋代滕王閣 圖片來源:滕王閣旅游區(qū)官方微博) 古代,很多人都去登過滕王閣,比如韓愈就曾經寫過《新修滕王閣記》。到了明朝的時候,滕王閣還在,當然已經重建過無數次了,朱元璋在鄱陽湖打敗了陳友諒,非常高興,大宴群臣和戰(zhàn)將,就在滕王閣請客,可見滕王閣空間還挺大的。后來民國的時候,打算重建滕王閣,梁思成在1942年畫過很多滕王閣的重建圖。今天聳立在贛江邊上的滕王閣,基本上就是照著梁思成畫的滕王閣建筑圖建造起來的。 (梁思成滕王閣設計稿 圖片來源于網絡) 王勃到南昌,是在675年,他是去交趾(今天越南的北部),看望自己的父親,在路過南昌的時候剛好是重陽日,就是農歷九月初九。當時在南昌(洪州)的都督叫閻伯嶼,剛好重新修葺了一下滕王閣,因為從剛建成到此時,已經過去二三十年了。修理以后,在重陽日,在滕王閣大宴賓客。王勃剛好趕到這,就前去拜見了閻都督,所以《滕王閣序》里面有“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這樣的文字。閻都督也知道王勃是一個天才,王勃那時已經有很大的名氣,因為王勃在沛王手下工作過,所以就被邀請來參加宴會。大家來參加宴會,每個人都要寫詩、作賦,寫詩作賦變成一個文集后,就要有人為這個集子寫一個序。 但實際上,據說這個閻都督已經早就讓自己的女婿寫好了,要夸耀一下女婿的才華。為了場面上的客氣,他在現場問大家誰愿意來寫序。所有人都知道,閻都督是要讓自己的女婿來寫,所以都推辭不寫。但王勃二十五歲,年輕氣盛,會寫文章的人,會憋不住總想炫耀一下,所以根本就不推脫,接過紙筆,開始寫滕王閣序。 據說閻都督非常不開心,覺得這個家伙怎么這么不懂事。在《新唐書·文藝傳》中,記錄了這一次的活動過程,文中是這么寫的:“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閣,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紙筆遍請客,莫敢當,至勃,沆然不辭。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輒報。一再報,語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請遂成文,極歡罷。”都督在滕王閣大宴眾人,想讓女婿來作序,夸耀一下女婿的才華。但又用紙筆來請賓客作序,沒有一個人敢接,到王勃后就“沆然不辭”,很愉快輕松不加推辭,都督很生氣,起更衣,就遣手下人來窺視,看看他寫什么,然后就稟報。一再報了以后,都督感到非常驚訝,“矍然”就是非常震驚,就說這是個天才,所以最后極歡。 其實,女婿的故事,也應該是編出來的。在歷史上,閻都督叫閻伯玙,為官清廉勤勉,盡施善政,體恤民情,逃亡的百姓競相返鄉(xiāng),周邊的百姓也蜂擁而至,安居樂業(yè)。閻都督還是有雅量的,看到文字寫得那么好,就感到很高興,也就是說認可了王勃的才華比他的女婿要好,尤其是當他聽到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樣的語言后,就很佩服,說“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毫無疑問,確實是當垂不朽,到今天為止也沒人能超過。據說王勃在寫的時候,“欣然對客操觚(觚gū,木簡,操觚,意為寫作),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就是一氣呵成的感覺。 后來還有人編,說閻都督的女婿,倒過來誣陷王勃抄了他的文字,因為閻都督的女婿是過目不忘的,結果把王勃的《滕王閣序》從頭到尾全部背了出來,眾人就覺得,可能真的是王勃抄了他的。王勃就說,吾兄過目不忘,令人佩服,但是這篇文字后面還有序詩,你知道不知道?女婿當然答不出來,王勃接著就把序詩寫了下來,這就是《滕王閣序》最后的那首詩:“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這是滕王閣的來歷,以及王勃寫滕王閣序的整個過程。 講完了《滕王閣序》的前因后果,現在我們來講一講,我們?yōu)槭裁催€要學《滕王閣序》?毫無疑問,學《滕王閣序》,是因為它是一篇好文章、好文字。 首先來講一下,什么是好文章。好文章的特點一般有兩個:一個是文筆好,一個是內容好。所謂的有文采、有內涵,就像我們喜歡一個人一樣,如果這個人外表俊美,而且思想豐富有內涵,人品又好,我們一般就會特別喜歡;如果這個人外表不是特別地好,但依然有思想有內涵,那么我們依然還會喜歡。所以在某種意義上,內涵比文采更加重要。但如果我們碰上一個人,既沒有外表的俊美,顯得很猥瑣,也沒有內涵,很淺薄,你絕對不會喜歡他;如果遇到一個人只是外表很俊美,但很淺薄,原則上你也不太會喜歡他,盡管他可能會對你產生一時的外表吸引力,但只要一開口說話,你就完全泄氣了。文章其實也是一模一樣的,好的文章一般來說是又要有文采,又要有內涵。 我們很少看到文采斐然,但沒有內涵的文字能流行到今天的。在古文中,光有內涵沒有文采,基本上也不會流傳到今天,因為古代對于文采的要求很嚴。所以我們讀到的好文字,一般來說都是有文采有內涵的。比如我們讀到的《岳陽樓記》寫得就非常好,又有文采,又有內涵。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聽起來景致描述非常讓人心曠神怡。從內涵的角度來說,則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樣的思想放在里面,它就變得有文采又有內涵。 《滕王閣序》是不是一篇好文字,我們也可以按照這樣的標準來評判一下。這個標準就是文采和內涵。 先來看《滕王閣序》的文采,到今天為止還朗朗上口的句子,其實就是特別有文采的句子,比如說“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尤其是非常流行的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還有“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xiāng)之客”,這些都是文采斐然的句子。 內涵在什么地方呢?《滕王閣序》的內涵主要體現在寫景和寫感悟兩個方面。 寫景,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整個文章的第二層次,從“時維九月,序屬三秋” 到后面的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這是寫景非常好的地方。 由景入情,寫情主要從“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寫起,表達了一個人命運的不順,也表達在逆境中奮發(fā)的心態(tài)。 王勃寫這個文字的時候,只有25歲,但他的命運確實不順。一個人命運的好壞,一方面來自不可控的環(huán)境,另一方面來自人的個性和性格。王勃的命運多舛,主要來自他少年得志之后性格的輕狂。剛開始,他一帆風順,進入沛王府后,因為一篇《斗雞檄文》被唐高宗罵 “歪才!歪才!”隨后把他相當于流放到了巴蜀地區(qū),游歷了幾年后,回來又當了一個小官,按說這次應該謹慎了,結果因為私自殺掉有罪的官奴而差點犯了死罪。這些不順,不管是因為他的性格,還是現實的殘酷,對他的打擊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才有了“時運不齊,命途多舛”“三尺微命,一介書生” 這樣的說法。他開始思考人生,思考人的不順,人的悲傷,人的滄桑,所謂“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xiāng)之客?!?nbsp; 但是他并沒有一味悲傷,如果一味表達悲傷和絕望,這個文章也就沒有辦法讀了。所以王勃表達了自己既服從命運的安排,又要奮發(fā)的心情。比如他的文字所說的 “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余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這是表達了他的一種心態(tài),遇到困難讓自己豁達了,并沒有服輸,未來生命可期,依然可以有很多追求,依然可以創(chuàng)造新的成就。 《滕王閣序》在文采和內涵方面,互相融合,結合得很好。 (滕王閣) 我們在看一篇文字是不是好文章時,主要是看文字本身是不是真情實意,內容本身是不是打動人心,這兩點基本上在《滕王閣序》中一些主要內容上是符合的。 毫無疑問,《滕王閣序》是一篇應酬性文字——因為王勃到滕王閣是參加宴會,并且在現場寫,所以一定要有一些應酬性的文字。比如說第一段,就是應酬性的文字為主,要贊揚在那兒參加聚會的人,“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暫駐” ,還有 “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 ,這些文字都是一般的文字,盡管也有文采,但確實沒有內容。這是《滕王閣序》的一個遺憾。但沒有這樣的場景,也寫不出流傳千古的《滕王閣序》來。 在文字描述中,我們知道有一個特別重要的要點,就是寫景的時候,一定要足以打動人心。寫景如果不足以打動人心,那就是白寫。打動人心是什么概念?就是寫東西的時候要美,也要有煙火氣,如果我們寫東西沒有煙火氣,那讀起來就不真情不真實,讓人感覺到離生活的經驗和悲歡離合的情緒太遠,也就不能打動人心。 《滕王閣序》為什么能夠打動我們呢?主要是在寫人間煙火的時候,我們能感受到?!伴傞悡涞?,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云銷雨霽,彩徹區(qū)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边@個人間景色,毫無疑問足夠打動我們。打動我們是因為描寫的場景,讓我們感覺到美,同時又感覺到離我們并不遠,甚至就是我們親身經歷的一部分。我們看到了,我們說不出來;但是王勃看到了,他就說出來了。 比如還有另外一篇比較有名的駢體文,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寫了富春江一路的景色,沿著江航船,我們也是會看到的,但是我們寫不出來,他寫出來了,我們就會覺得他寫得好美:“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這種文字讀起來讓人感覺到好美、好干凈!這就是好的文筆、好的文字。 內涵就是感情的表達,就是內心價值觀和感悟的體現。你發(fā)感嘆的時候,要能擊中人內心中柔軟的部分,或者把人的悲歡離合表達出來?!峨蹰w序》中有一些句子,就擊中了我們內心中非常柔軟的部分。比如“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xiāng)之客”,還有“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東隅已逝,桑榆非晚”,這些句子我們讀起來,就覺得這也是我內心的某種精氣神,內心的悲壯和內心的奮發(fā)。 (滕王閣) 除了這些外,《滕王閣序》之所以是一篇好文字,是因為文章的層次非常清楚,每句話所要表達的意義,盡管因為文體原因有點繞,因為駢體文會用大量的詞藻、大量歷史上的典故,而且很多典故如果你不知道,就是一頭霧水,完全不知道在說什么。但不管怎么繞,它的段落層次,表達層次是非常清晰的,從開頭事由的說明到最后的結尾,從景色到情感,層層遞進。 第一個層次從“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開始,一直到“童子何知,躬逢勝餞”,寫了這個事情開始的緣由,為什么會寫《滕王閣序》。從描述南昌歷史上和地理上的重要性,到人才濟濟、“俊采星馳”,講了參與這種活動的人員,場面的熱鬧,講了他自己為什么參與。 第二個層次開始描寫滕王閣和滕王閣周圍的景色,這一段是整個文字的精華部分,我們剛才已經讀過了,就不再說了。 第三個層次講這些人聚在一起,在滕王閣到底干什么?!邦@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大家聚在一起寫東西,是一種人才濟濟的聚會,在滕王閣上極目遠眺,看天地之廣闊,體會在滕王閣上的宇宙之無窮,盈虛之有數,誰悲失路之人,從熱鬧引向了內心的蒼涼。 第四個層次就是對于命運的感嘆,“時運不齊,命途多舛”。先從整體上講一些人命運的變遷和命運的磨難,“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同時,在講述人命運多艱時,并沒有擺爛絕望,而是表達了一種自我鼓勵和自我志向,要繼續(xù)努力——“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余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第五個層次,從別人的命運講到自己的命運,表明自己仕途不順利——“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盡管當官仕途不順,但要去伺候陪伴自己的父親,“舍簪笏于百齡,奉晨昏于萬里”,“他日趨庭,叨陪鯉對”,表達了自己對于仕途的失望,但并不斤斤計較,而是回歸家庭,盡自己的孝道,陪伴父親,哪怕以此終老。同時,也感謝了宴會主人對他的重視:“今茲捧袂,喜托龍門。楊意不逢,撫凌云而自惜;鐘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既然遇到了能欣賞自己的人,來展示自己的才華,又有什么好難為情的呢? 到了最后收尾,講了再美好的事情都會過去,成為過眼煙云,沒有不散的宴席,落得白茫茫一片好干凈!“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蘭亭那么有名,現在也沒有了,王羲之他們也煙消云散了?!拌鳚汕鹦妗笔侵笗x朝石崇有名的金谷園,也叫梓澤,也變成了廢墟。世事滄海桑田,人間來去無常。但我們總算留下了文字,總有一天我們這種文字還會被別人讀到。“敢竭鄙懷,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p> 這跟《蘭亭集序》中王羲之所寫的一段話,有點相同——“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一切都轉瞬即逝,所以要大家來寫東西作為紀念。 《滕王閣序》最后以詩收尾:“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進一步用詩來說明了世事滄桑,一切都會隨著時間而消逝,但大江無情,永遠東流。 讀完整篇文字,如果能讀懂的話,我們馬上會感覺到,盡管有一些啰嗦的地方,有一些應酬的地方,不得不說好話的地方,但整體來說,文字和思想一氣呵成,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