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科學(xué)家們在格陵蘭海域,發(fā)現(xiàn)了一只存活了500多年的睡鯊。根據(jù)檢測,這條睡鯊出生在明朝,與吳承恩同歲。 睡鯊又叫格林蘭鯊或者小頭睡鯊。它的體型與大白鯊近似,但身體上的尖端卻是圓形的,這點讓它從視覺上看來沒有大白鯊那么可怕。 它的皮膚有種木炭般的蝕刻感,眼睛上往往停留著寄生的甲殼類浮游生物。它們長年生活在北大西洋深處幾乎零度以下的水域,神秘而罕見。 1936年時,一位丹麥的研究人員曾想辦法測量并標記了其中一條格林蘭鯊,隨后又在1952年進行了下一次測量。 但16年過去了,它竟然只增長了8厘米——要是以這樣的速度計算,那一條長達7米的睡鯊大約需要花費幾個世紀才能獲得這樣的體型。聽起來未免有些過于不可思議了。 但是要怎樣才能獲得它的真實年齡呢,科學(xué)家們有些無從下手。 對于一般的魚類而言,如果想要獲悉它們的年紀,通常都是研究它們耳石的耳骨切片。切片中是一圈一圈的同心圓,就像樹木的年輪一樣,圈圈越多,魚的年齡就越大。 鯊魚就不一樣了,就說大白鯊吧,它們的脊柱上有很多鈣化的組織,這往往是科學(xué)家們判定其年齡的依據(jù)。 但這一套到了格林蘭鯊身上又不好用了,它們的身體太軟了,甚至沒有可以讓生長層沉積的硬體部分。這可是給生物研究者們帶來了大麻煩。他們決定從眼睛入手試試。 眼睛的晶狀體由蛋白質(zhì)組成,隨著生命的不斷生長,晶狀體也會不斷生長疊加。但是如果把它們一層層剝開,直到最核心處,就能找到最中間的、動物出生時留下的分子,也就是晶狀體核。 通過對晶狀體核采用放射性碳定年法,研究者們大致估算了出了一些現(xiàn)有樣本的年齡——大約272到512歲之間。 盡管這個結(jié)果并不精確,但即便是其中最小的那個數(shù)字,所代表的壽命長度都足以令人震驚了。 事實上在2006年的這只睡鯊出現(xiàn)之前,僅有一種動物已知能比它們活的更久,那是一只活了507歲的海洋蛤蜊。 睡鯊寶寶也不是一出生就那么大的,事實上它們一開始只有0.5米長,由于身處寒冷的大西洋北部海域,它們代謝緩慢,生長的速度近乎停滯,一年才能長長1公分左右,直到156歲前后才能性成熟。 但就像它的名字一樣,睡鯊礙于自身龐大的體積,行動極其緩慢,每秒可能只能前進1米的距離。這種速度相較于它的體型而言,視覺上幾乎算是相對靜止了,可不就是一條“睡”鯊嘛。 然而行動上的不靈活,卻限制不了它們鯊魚的獵食者本性。睡鯊以魚類為主食,已知的包括小型鯊魚、鰩、鰻等等數(shù)十種不同的類型。 事實上在它們的胃里還曾經(jīng)發(fā)現(xiàn)過海豹、北極熊以及馴鹿等動物,但從未有人見過這一捕食過程。 但關(guān)于捕食魚類這方面,目前倒是有一些頭緒。因為格林蘭鯊的眼睛上有一種寄生動物,以他們的角膜為食。盡管這對它們的視力造成了影響,但寄生物同樣也造成了生物發(fā)光。 海洋深處長年被黑暗籠罩,這一點點光源無疑就是最好的誘餌,格林蘭鯊甚至不需要自己捕獵,就會有各種小魚源源不絕地送上門來啦。 其實原本格林蘭鯊沒有那么罕見的,還因為其笨拙而龐大,特別容易被捕食。因紐特人就總這么干。 他們通常會先在冰上鑿一個洞,之后將鯊魚引誘過來,用魚叉叉住,再將它們從水中拖出來。 但是新鮮的睡鯊肉其實是有毒的,他們的肌肉和體液內(nèi)含有三甲胺氧化物,經(jīng)過消化系統(tǒng)時所分離出來的三甲胺會給生物造成類似于喝醉的效果,嚴重的還會危及生命。 所以人們常常將它們切成條,掛起來曬干,以此來破壞毒素,制成能夠安全食用的美味佳肴。 除此之外,格林蘭鯊的身體還有許多用處,比如魚肝可以用來提取高質(zhì)量的魚肝油,魚油可以用來點燈,魚皮可以用來制作靴子,牙齒還可以制成匕首。 不過從19世紀開始,正是由于人類對于它們過量的捕撈,再加上海洋生態(tài)受到人類工業(yè)進程的急速破壞,原本就增速緩慢的格林蘭鯊,種群數(shù)量在幾百年間不斷下降,到20世紀60年代左右就已難覓蹤跡,如今已經(jīng)成為瀕危物種。 #歷史開講# |
|
來自: Loading69 > 《魚蝦蟹/河流海生物》